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误区及对策论文 篇一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教育界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到整合效果的发挥。本篇论文将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装饰性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展示一些教学内容,而忽视了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这种做法使得信息技术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附属品,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将其融入到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
其次,另一个误区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信息技术工具的运用来主动地探索和构建知识。然而,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过于依赖于信息技术工具,将学生变成了信息技术的被动接受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还有一个误区是缺乏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系统性思考。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只是零散地使用一些信息技术工具,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这样做不仅无法形成良好的整合效果,还可能造成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割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研究和思考,制定出合理的整合方案,并将其贯彻到教学实践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如将信息技术作为装饰性工具、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缺乏系统性思考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提高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合实践中,并加强对整合实践的研究和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作用,提升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误区及对策论文 篇二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到整合效果的发挥。本篇论文将继续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过分追求技术应用而忽视了教学目标。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过于关注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这种做法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变得脱离实际,无法真正为教学服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使其成为达成目标的有效工具。
其次,另一个误区是对不同学科的整合缺乏思考。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然而,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只是单独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缺乏对不同学科的整合思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跨学科地思考和设计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有机的整合效果。
此外,还有一个误区是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学生个体差异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然而,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只是一刀切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和评价,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如过分追求技术应用、对不同学科的整合缺乏思考和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教学目标相结合,跨学科地思考和设计教学内容,并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升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误区及对策论文 篇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误区及对策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新课改的突破口,已经如火如荼地在一些实验学校进行了多年,但是反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教学过程中以媒体为中心和强化技术优势、削弱学科特点等一系列误区日趋明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完善教师评价机制迫在眉睫。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误区
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关键词搜索,在中国知网上可以搜到1181篇论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将继续攀升。庞大的数字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所以,在此背景下,如何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以下简称整合)已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众多一线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在“整合”的实践中,却面临种种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目前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说法颇多,本文援引了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陈部长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集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或学的辅助工具,更强调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和实现教学情境创设、资源共享、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启发思考、多重交互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误区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然也就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整合实践尚处在起步阶段,出现一些问题也是在所难免,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分析,笔者分四大类列举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常见的误区。
1.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误区
(1)课堂教学过程以媒体为中心,本末到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不但是教师展示知识的手段,而且是用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创新的工具,教师的教学应和媒体的视听功能完美融合在一起,互相补充。过多的多媒体展示、过分的意境表达,会剥夺学生的想象力与对优美文字的整体感悟能力,对于数理学科过分的形象化,则会剥夺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正如何克抗教授所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因此,教学辅助媒体是用来创设情境和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而非一味用来展示知识的工具。
(2)课堂活动重形式而轻效果,有活动无体验。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设计精美课件来准备教学活动,重视活动形式多过活动效果。以初中一年级英语课“节日”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元宵节的过法。学生根据上网查询的资料及自己对节日的理解进行了表演,但没有达到体验节日的目的。一方面,没有体现出元宵节的核心风俗
特点。放烟花、吃汤圆的情景得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地展现,但合家团圆的欢乐的气氛并未得到突显。另一方面,没有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一个学生拿着事先准备的讲稿读,另一个学生放幻灯片,其他学生在演哑剧,课堂气氛很热闹,但强化学生加工、概括、表达学习材料能力的教学目的并未实现。2.技术的误区
(1)强化技术优势,削弱学科特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优势是突显学科特点。在整合实践中,学科特点非但没有得到强化,反而显得毫无个性。过多的外部刺激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看得多、听得多,而探索少、实践少。学生像走马观花一样欣赏了一些精美的图片、视频,对重点内容、难点知识来不及消化吸收,学生能力得不到培养,原因是执教者片面追求信息技术优势。比如,以鼠标代替粉笔,以直观的图像演绎代替必要的数学思维推理,以收集资料代替语文的朗读感悟,导致学科教学应有的个性迷失在信息技术中。
(2)教师对技术的一知半解。教师忙于日常教学,即使对信息技术应用较感兴趣,但苦于技术不熟,没有下决心把信息技术引入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不了解各种媒体或技术的优势和特色,就没办法把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技术特色组合不当,应用程度较低,自然无法发挥各种媒体的最大效用,也没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对技术可能的负面影响恐惧。考虑到学生运用多媒体设备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沉迷游戏、聊天,进入陌生交际圈,或者浏览黄色网页等不良信息,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不重视多媒体应用,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展示”,一流的技术装备仅供参观,用与不用无所谓。因为某些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而拒绝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方式是不可取的`,想方设法引导孩子建立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判断是非良莠的标准才是最重要的。
(4)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抛弃其他教学手段。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问题的导入到推导的过程和板书,从举例到练习,甚至实验演示,都用投影仪展示。这种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使教师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学生成了课件的观看者。屏幕上的内容一闪而过,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绝非用新技术代替现有的优良教学手段和方法。
3.资源的误区
(1)对网络资源过分依赖,误把信息当知识。网络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部分教师基于制作多媒体费时、费力等原因,经常从网上下载或购买一些现成的多媒体课件,不加修改,也不管适不适合自己的学生,便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这么一来,教师只能按照课件的内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书写教案,这样一来,教师的思路就很容易被束缚在别人的思维框架内,不利于教师开拓思路或提高教学能力,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认知网络和联接的重要性在于内化,而不是孤立的数据或信息的简单排列,更不是因过于广泛而无法整理或归类的一大堆内容。
(2)重物质资源,轻人力资源。一提到学习资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但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一味追求现代信息技术,忽视师生间、同学间及与计算机之间的多项沟通交流,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断展现的人格魅力、语言艺术、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等,都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老师可以让在某方面有特长或经验的学生为其他学生提供帮助,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又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三、走出误区的策略和建议
1.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要解决以媒体为中心和课堂活动重形式轻效果这两个问题,当务之急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深化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领会和理解,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教学设计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教学设计能力,加强教师对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培训。假如整合理论没有深入到教师心中,没有被教师内化为指导教学的理论,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整合的。教师必须先内化整合的理论,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开展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只有一线教师在理论基础扎实的基础上,能熟练操作技术,对各种技术的特色了如指掌,能做到灵活组合媒体并挖掘技术的潜力,才会有精心设计的、适合教学内容的、高质量的课堂课件和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把信息技术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时,绝不是做两者的“加法”越多越好。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严格控制好图片、音频、视频信息的容量,以防无关信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弱化主体。
2.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首先,学校应完善教师评价机制,避免把使用网络资源的数量和频率作为评价教师课堂信息化程度的标准,让教师把制作和演示不必要课件的时间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开展课堂拓展上。其次,转变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态度,在选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扬弃”并非抛弃,鼓励教师能用传统教学方法解决的教学问题尽量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不要一味追求新技术。最后,转变教师对网络资源的态度,很多生动的东西以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媒体都替代不了的。教学中除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之外,还有其潜在的教育内容。学生得到潜在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不低于课本上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