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改革的论文 篇一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类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高校需要对教育实践类课程进行改革。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浅析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改革。
首先,针对课程设置,高校应该注重整合相关课程资源,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实践类课程。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类课程往往过于零散,内容不够系统。因此,高校可以将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一系列有机衔接的教育实践课程,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教育实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和学生个体需求,开设相应的选修课或专业方向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其次,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育实践类课程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因此,高校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实践操作、团队合作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接触真实的教育场景,提升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
最后,对于评价体系的改革,高校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教育实践类课程的评价应该注重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考核。因此,高校可以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实践报告、实际操作成果评价、实习表现评价等,来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发展。同时,还可以建立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机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改革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入手。通过整合课程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可以更好地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提高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浅析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改革的论文 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改革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本文将从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以及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三个方面,浅析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改革。
首先,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实践类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高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或企业人士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育实践案例和经验。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开设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培训班,提供教学设计、评价方法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
其次,校企合作是教育实践类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与教育实践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通过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真实的教育场景,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提高教育实践类课程的质量和实效。
最后,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教育实践类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高校应该建立和完善教育实践基地,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和设备支持。教育实践基地可以包括学校教育实验室、教育实践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等。通过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可以提供更加真实的教育实践环境,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提供良好的平台。
综上所述,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改革需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以及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开展校企合作以及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可以更好地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推动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浅析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改革的论文 篇三
浅析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改革的论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类课程改革
摘要:教育实践活动是塑造专业化教师的重要途径。但当前高师院校还没有把教育实践真正作为一种课程去建设,职前教师培养依然遵循的是强调专业知识的理智取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亟待改革,要正确理解其专业意义,科学地建构实践类课程体系,恰当选择课程内容,正确地进行实施与评价。
近年来,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批评最多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小学教育专业出现在高等教育中虽然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但教育实践问题却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导致职前教师出现专业情意淡薄、实践性知识积累不够、对实际教育教学体验不足、工作适应期延长的严重缺陷,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实践课程已成为严重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因素,突破这一瓶颈是当今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正确理解教育实践的含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实践的理解比较狭隘,往往将它与教育实习等同起来,这主要缘于教育实习一直是教师教育中师范生得以深入中小学的唯一机会。但这种先理论后实习、理论与实践断裂的培养模式已遭到广泛的质疑。
小学教育专业植入高等教育体系之后,要真正培养出专业化程度较高,即能尽快胜任教师工作并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首先必须突破“教育实践活动即教育实习”的传统观念,在师范生进入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之前,就通过各种形式的
教育实践活动,使其做好教师意识和专业精神、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同时,在教育实习之后,也应让师范生有机会反思、纠偏补漏和再实践,从而使认识与实践的结合走向深化。因此,教师教育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从活动场所看,不仅包括在小学进行的实践活动,而且包括在师范院校内和其他教育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看,不仅包括要完成多重任务的教育实习,而且包括任务相对单一的教师基本功练习、教材研习、教育教学技能练习、教育科学研究研习、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从活动方式上看,应包括合作研讨、观摩(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参与竞赛、实习、有偿或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从活动组织形式看,应包括集体性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和个体独立的.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从组织管理看,除了有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外,还可以有师范生在学校教师引导下自发的实践活动。
二、正确把握教育实践类课程的专业意义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教师教育课程是形成教师双专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包括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领域,而不仅仅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教师教育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两大类。教育实践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同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部分,是教师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
原因在于:
1.中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中小学教育活动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是理论性;
2.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鲜明的实践性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的知识是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相对应的,其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真实的教育情境与教育现场。离开了教育实践课程,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就是句空话。因此,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实践课程具有核心价值;
3.小学教育教学就其内容来讲是简单的,但就其教学内容的心理化来说却是复杂的。事实上,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就越高,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
三、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恰当选择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专业情意培养
专业情意培养主要包括:初步认识小学教育,懂得小学教育的意义;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其专业精神;热爱小学生,愿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目的是帮助师范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促进其从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向以准教师的身份共同研究教育现象的转变。课程实施形式上应灵活多样,既可以走出去,又可以请进来。如可以安排与小学教师的交流活动,既要与优秀教师交流,又要适当与从师范院校毕业不久而较有成就的年轻教师交流,以促使师范新生树立起远期的目标和近期可及的目标。
2.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主要包括:
(1)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集体建设规划、班级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
(2)学生个案研究实践。要求学会帮助“后进生”,学会写儿童个案研究报告;
(3)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设计班队主题活动方案,组织班队主题活动,能较好体现设计方案;
(4)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级课外活动规划,组织小学生课外活动,符合活动要求。
3.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基本环节三个方面。
(1)教学基本功。包括汉字书写(三笔字)、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简笔画等。
(2)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技能、交往互动技能、创设情境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
(3)教学基本环节。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开放性、个性化作业设计、个别辅导等。
4.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包括:
(1)案例研究的撰写。能够选定案例、围绕案例搜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
(2)教育故事撰写。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教育故事。
(3)教育行动研究。能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教育见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行动研究报告。
5.自我专业特长的培养
可从自身资源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确定几项自我专业特长,如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还如具有初步的双语教学能力,能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科目的双语教学等。
(二)正确进行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要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结合。二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做到见习分散,实习相对集中。三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搞好校内教育实践训练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空间的作用。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应该是校外教育实践的主平台。
2.实施的基本途径与形式
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助教、助研、助管、寝室每日练活动、小学名师讲坛与观摩课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师成长协作团、做家教、担任培训(辅导)班教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3.考核与评价
(1)将教育实践活动同学分挂钩,适当加大教育实践课程学分比重。
(2)制定教育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考评组织。
(3)教学基本功实行资格证制度,每年定期考核,凡有一项教学基本功不合格的不能进入教育实习。
(4)评价主体多元化。对每次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都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指导教师(包括小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惠中.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创新与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6,(1).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集中实践环节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