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论文 篇一
在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设计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并加以解决。
首先,教学设计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通常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因此他们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更加关注。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实际案例和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协调等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项目式教学、团队合作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第三,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实践操作。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实践操作的训练。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第四,教学设计应该注重跨学科的融合。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不同学科的融合。我们可以通过跨学科课程设计、跨学科项目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设计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综合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跨学科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实践操作和跨学科的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论文 篇二
在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设计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并加以解决。
首先,教学设计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通常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因此他们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更加关注。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实际案例和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协调等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项目式教学、团队合作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第三,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实践操作。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实践操作的训练。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第四,教学设计应该注重跨学科的融合。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不同学科的融合。我们可以通过跨学科课程设计、跨学科项目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设计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综合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跨学科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实践操作和跨学科的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论文 篇三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论文
摘要:本文从工学结合的视角,针对高职经管类专业和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区别,分别从专业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项目课程教学的六个关系、校企合作建设的六个平台以及建立“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系统等方面探讨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和要点,以使专业教学设计贴紧行业企业需要和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专业教学设计;项目课程设计;校企合作平台;实训教学体系
一、把握专业职业能力的“四个特征”
1、“动手”与“动脑”。在“动手”与“动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多的表现在应具备“动脑”能力。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所具有的分析、思辨、判断决策以及各种方案和策划的制订、改善、调整、实施的能力。
2、“管物”与“管人”。如果说工程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大多面对的是材料和设备等有形物品,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因此,勾通、协调、组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不管是在什么职业岗位上,其所处的环境都是千变万化的。即使是按照固定的管理流程、标准和程序实施管理过程,但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管理点都会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随时变化而产生许多变量。这就需要管理作业人员具有随时适应环境,调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
4、“单体”与“协同”。从管理的组织原理看,绝大多数的管理项目不可能是“单体”作战,管理的层级组织注重的是协同效率。因此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在组织环境和系统内的合作、服从、交流和领导的职业素质。
二、抓好课程体系开发的三个环节
1、界定行动领域。行动是指职业人在特定职业岗位上根据职业行动目标所进行的职业活动。行动领域是一系列职
业行动的集合,其载体是来自企业的工作项目(任务)。界定行动领域是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基础,需要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织研究小组,在企业第一线进行深入调研。确定行动领域应重点考虑业务范围的一致性、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信息传输的便捷性、业务流程的范例性、经营目标的统一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职业能力的聚合性和产品流动的增值性等原则。2、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学习领域是经过教学论加工的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即是课程。在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中,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可以是“一对一”的关系,也可以不是。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应保证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行动过程的连续性、行动目标的指向性、行动内容的多维性、工作过程的典型性、知识和能力的相关性以及教学方法的普适性。
3、学习情景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并不排斥职业能力分析,而是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学习情境设计原则包括七个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相容性、能力目标的特殊性、能力结构的层次性、职业行动的针对性、学习和考核方法的多样性、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适应性以及职业领域的拓展性。
三、正确处理项目课程教学的“五个关系”
(一)工作过程、工作项目与职业岗位分析的关系
通常,只做职业岗位分析所带来的问题是,大多数职业岗位因其所具有的多变性和复合性的特征,而不具有同一性和代表性。同是物流企业,不同规模和经营范围其职业岗位设置的差异是很大的,因此,单纯建立在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的课程体系构建就缺乏充分的根据。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分析并不排斥职业岗位分析,而是二者应做到有机结合。它的具体表述应是:一个具备职业能力的职业人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而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项目。这样职业人通过完成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就具有了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是链条与结点的关系。工作项目体现在工作过程之中,而工作过程和其过程目标的实现则要求具体工作项目的实施,二者的有机合成构成一条完整的“工作链”。
(三)工作项目中“大项目”与“小项目”的关系
在高职经管类专业中,有的专业,从专业整体看工作过程比较明显,如会计、市场营销专业等,由此,应首先明确工作过程,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项目;而有的专业,如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等专业,从专业整体看工作过程不明显,则首先应确定工作项目,以工作项目的实施排列工作过程,而一个具体工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又要通过“小工作项目”(工作任务)的完成才能实现其项目目标,这就出现了在课程开发中“大项目”和“小项目”的关系。
(四)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在课程开发中,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是对应关系。其中,应把握的要点是,在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工作任务应和课程相对应,有时一门课程可以对应多项工作任务,但不允许一项工作任务对应多门课程。如果出现此情况,就意味着应对该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如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仓储设备操作(工作任务)和运输设备操作(工作任务)分别体现在仓储业务操作和运输业务操作两门课程中,出现这种情况就应经过整合独立开设“物流设备操作”课程,从而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与工作任务相对应,同时应明确完成该任务,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从而为制订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奠立基础。
(五)课程教学中专、兼职教师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应以兼职教师为主”,这样的要求无疑是经过认真调研,是科学、可行的。但是,应注意的问题是,在课程教学中,专、兼职教师同讲一门课程,依据同一个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因此,专、兼职教师必须彼此熟悉,相互沟通,双方的合作应作到“零缝隙”,否则专、兼职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了各自的专长,但偏离了课程标准,则不可能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其教学效率也将大打折扣。
四、构建校企合作的“六个平台”
1、专业建设平台。在专业建设平台上的'合作项目应包括: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开发、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论证、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和论证、专业教学评估、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实施等。对此院校应充分利用企业优势,依据行业标准,聘请企业领导和专家实实在在参与上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2、课程开发平台。在课程开发平台上的合作项目重点应围绕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是示范专业的主要建设项目,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上述项目的建设必需有企业深度参与。
对此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选择并深入典型合作企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其中包括: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共同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依托企业选择真实的工作场景、开发企业管理案例、广泛汇集企业真实的制度等有关资料等。实践证明,离开了企业的支撑和帮助,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也很难做出示范。
3、实训教学平台。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应占实训教学时数的80%以上”。根据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生产性实训应体现在生产过程、生产场景、生产对象、生产方法等方面。在实训教学平台上,校企可以通过课程内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场景和职业岗位上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逐渐做到校内教学与企业真实的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并逐渐过度到“订单培养”,同时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4、项目研究平台。项目研究对于校企双方是双向的。一方面,在示范院校和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的教学研究项目,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课程标准、教学管理及其运行机制等。上述教学研究项目只有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研究成果才能具有真实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大量的需要研究的项目,企业可以充分借助院校教师所具有的科研能力优势,结合企业需要,真题真做,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5、专任教师培养平台。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普遍缺少企业经历,从而不具备“双师素质”和“双教能力”,这已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瓶颈。在专任教师平台上,院校的青年教师可以有目的、带项目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是教师团队建设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6、培训与服务平台。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收益往往包括需要院校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支持和服务以及项目咨询等。在培训与服务平台上,校企双方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共同开发员工培训和服务项目,共同制订培训大纲和实施方案,通过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一方面可以全方位地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是院校教师接触企业实际,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极好机会。
五、实施“五个环节”,建立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系统
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系统是指:根据认知规律,构建以“单项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即“点——线——面”为一体的技能训练系统。
其中,“点”是指岗位单项能力,即在职业岗位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单项操作技能,其载体是工作任务链的节点,单项能力尚不能完成该工作任务的全部技能操作。“线”是岗位能力,即在特定岗位上,履行职责,根据工作过程,完成全部工作所具备的技能,是单一工作任务链上相关技能的集合。“面”是指专业综合能力,即适应轮岗、转岗需要的工作技能,是多工作任务链相关技能的集合,也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点、线、面实训教学系统的实现方式为:
岗位单项能力=课程实训+综合实训
岗位能力=综合实训+顶岗实习
专业综合能力=顶岗实习
六、建设具有“七个结合”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
1、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内的实训是指,在该课程中的学时范围内,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应安排的实训环节。其形式为企业参观+校内计算机软件模拟+沙盘模拟演练+相关设备操作;综合实训是指,学生在已经完成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所进行的综合训练,其实现方式应是在真实场景下的生产实训。在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力求符合生产性实训,学时应占总实训学时的60%-70%的基本要求。
2、仿真模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仿真模拟实训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主要形式之一。从目前看,仿真模拟实训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模拟实训和沙盘演练模拟实训。仿真模拟实训利用其理念和方法虚拟了企业真实的经营环境、条件、流程、数据和管理,符合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中关于“建立虚拟工厂和虚拟车间”的基本精神。由于仿真模拟的实训过程体现了企业的真实场景和真实的经营过程,尤其是符合经管类专业“实训应设置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的基本要求,因此仿真模拟实训应视为生产型实训。但是在高职经管类有的专业中,实训过程只依靠仿真模拟是不够的,应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进行设备操作,接触到真实的合同、凭证和单据。在项目课程教学中应围绕一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将仿真模拟和实际操作训练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训练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
3、“动手”与“动脑”训练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的能力培养体现了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特征。在这里尤其要强调注重学生“动脑”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国内有的公司开发的“沙盘模拟演练”以及课程教学中的小组活动与研讨,典型案例分析等应当在实训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中给予充分考虑。
4、课程教学与技能取证相结合。“双证融通”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已经成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在经管类专业中,许多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充分体现了行业标准,因此双证书教育既是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课程教学和职业技能取证在学生的知识和素质培养以及技能训练中,其内容和方式具有一致性。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所具备的实训功能和开出的实训项目也应当与专业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相吻合。
5、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由于条件所限,经管类专业有的实训项目在校内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使“两个基地”在实训教学中各自发挥优势,开发不同的实训项目,并且互为补充,以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
6、校内实训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示范专业在建设中必须发挥其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实训基地建成后应做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一方面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向社会开放也可以进一步搞活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7、政投资与企业共建相结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融入企业资金,做到校企共建将会改变实训基地的性质,使其具有双重属性和不同的服务功能,这对校企双方是双赢的。经管类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积极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机会,积极吸收企业资金,逐渐使实训基地和企业环境做到“零距离”,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参考文献:
[1]黄克孝.“中等职业教育多元整合式课程模式的开发”研究报告[g].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教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项目成果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31).
[3]蒋乃平.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能力内涵——“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再论之九[j].职业技术教育,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