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徒制研究论文 篇一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徒制的概述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徒制的实施情况及效果。通过对学徒制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与传统教育的比较,探讨了学徒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其优势和不足之处。基于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本文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学徒制效果的建议。
1. 引言
模具设计与制造是一门需要丰富实践经验和技术技能的专业。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学徒制作为一种结合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2. 学徒制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学徒制是指通过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培训,将学生转变为熟练工匠的教育模式。学徒制最早出现在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学徒制逐渐进入现代社会。学徒制的核心是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传承技术经验,强调实践操作和师徒传承。
3. 学徒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的应用
学徒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通过实际工作经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技术要点和实践技巧。学徒制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使学生能够参与实际项目并获得实践经验。
4. 学徒制的优势和不足
学徒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具有以下优势: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师徒传承,传承技术经验;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然而,学徒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习时间较长,学习成本较高;实践经验的传承存在局限性;需要专业师资和实践环境的支持。
5. 案例分析与建议
通过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徒制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加强实践环境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建立学徒制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师徒传承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6. 结论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徒制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经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加强实践环境的建设和师徒传承的培训,可以进一步提升学徒制的效果。学校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推动学徒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广泛应用。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徒制研究论文 篇二
学徒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学徒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的实施情况及其效果。通过对学徒制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调研和分析,探讨学徒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的可行性和优势。本文还提出了评估学徒制效果的方法和指标。
1. 引言
学徒制作为一种结合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学徒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经验。本文将对学徒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的实施和效果进行研究和评估。
2. 学徒制的实施过程
学徒制的实施过程包括实践环境的搭建、师徒传承的培训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等。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师徒传承的培训和指导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实践培训和技能比赛等方式进行。
3. 学徒制的效果评估
评估学徒制的效果是提高学徒制质量的重要手段。评估学徒制的效果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经验、企业的满意度以及学生的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践操作评估和职业发展跟踪等方法进行评估。
4. 学徒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的优势
学徒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具有以下优势: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师徒传承,传承技术经验;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通过学徒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技术要点和实践技巧。
5. 结论
学徒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经验,并促进师徒传承。通过评估学徒制的效果,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徒制的质量。学校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推动学徒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广泛应用。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徒制研究论文 篇三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徒制研究论文
摘要:实训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工科专业广泛开展了“校中厂”的运行模式,本文以模具设计制造专业为例,通过基于现代学徒制理念的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训项目实施,对预期的效果进行评估,为该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教学做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校中厂;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校企合作
2013年7月安徽省教育厅发布了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全省有32所高职院校布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校生也位居前20位[1]。由于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班级授课制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快速培养毕业生,缓解人才市场技术工人的短缺,但是这种模式往往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能真正培养技能型人才。2015年1月安徽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任务,明确了以服务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以传承技术技能、提高师生解决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实际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以教产融合和校企合作为抓手,以“双师型”师资和实验、实训、实习、实践基地及专业带头人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2]。2014年12月教育部也出台了加快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施意见。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培养技能型人才在实施学徒制研究的成功经验上,以当前政策环境、实训条件为背景,分析技能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深究现代学徒制的内涵,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中厂”,解决该专业的课程开发、实训项目实施,真正做到无缝对接。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与企业真实需求存在偏差学校的实训教学同企业需求存在差距,企业到底需要何种人才?学生需要具备哪些核心技能?学校在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弄清楚,以至于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存在错位情况。
(2)学生对企业工作岗位无感性认识高职学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确定性方面进行培养,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还需要掌握大量的技能型知识,同时有些技能型知识需要实践操作、情景认识、不可言传性的感性认知等获得。上述企业要求的核心技能型知识往往需要依靠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师傅示范和样本式的手把手传授,二是徒弟stepandstep式的模仿以切身经历获得经验的感官认识[3]。尽管近几年大多数高校进行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但限于实训条件、师资、教学组织方式等因素,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工程实际的感官认识不足,难以获得相应的技能知识。
(3)校内实训设备利用率低大多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依然沿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一般前3-4学期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后2-3学期进行技能型学习,这样的结果是实训室某一阶段负荷很大,而某些学期及寒暑假非常闲置,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4)企业资源利用不足目前很多学校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纳入专业建设委员会,也将能工巧匠聘入学校担任专业课的兼职教师,但是鉴于企业和学校追求的目的不同,实际效果不理想:比如企业师傅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强,但由于教学素养等因素造成与学生无法沟通,影响教学质量。
(5)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实训课程的评价应该全方位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职业素养、技能水平,而现行的评价指标单一,要么“纸上谈兵”,要么只看结果不重养成,要么主观臆断忽视主体[4],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
2.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铜陵市有大小模具企业40多家,其中三佳模具为上证上市企业,另外在开发区专门兴建了“模具创业园”;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服务地方产业、企业的定位,通过走访企业,确定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熟悉模具加工工艺;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冲压模、塑料模及其产品的初步设计能力,具有一定模具装配、维修技能;具有一定模具装配、维修技能;具有创新精神,适应模具行业生产和管理等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基于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思路,与校中厂进行深度合作,共同遴选本专业的校内、厂内双导师,共同分析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原先的课程体系进行再重构,新的课程组成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三个方面,具体情况见表一。上述表格中的公共基础课有理论课教师授课,集中在第一、第二学期完成,专业基本能力课程尽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地点设置在校内实训基地,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专业核心课程由校内双师型教师和工厂师傅共同授课,其中理论部分由本校教师讲授,操作部分由师傅带
徒弟式传授,最终考核由工厂质检部对产品进行检测,通过评价机制对成绩进行评价。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与实施
(基于现代学徒制体制的校中厂模式)
(1)确定核心课程的实施方案在对本地企业进行充分调研、专业委员会及校企恳谈会的基础上,总结本专业的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见表一所示。核心课程的教学组织实施,打破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已建成的“校中厂”———铜陵市格瑞特挤出模有限公司为依托,以该公司的主要产品PVC,PE,PET,PP等塑料异型材模具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为项目,校企融合共同授课,实行双导师制,进行现代学徒制体系的研究探索,具体的流程环节见图一。
(2)核心课程实施案例塑料栅栏挤出模是“校中厂”—格瑞特挤出模有限公司的一个主打产品,此产品牵涉到模具制造技术、注塑模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机械CAD/CAM、数控编程、机械制图等方面的的理论知识,选择注塑模的制造与安装调试这个任务需要的知识,进行理论课讲解,这部分有双师教师讲解。对于上述工作任务的实施,有工厂的加工车间、装配车间两名师傅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传授,然后由学生进行工作任务的`体验,最终完成产品。本工作任务有教师1、教师2、教师3、师傅1、师傅2共同评价学生成绩。
4.基于现代学徒制体制的“校中厂”模式效果评价
(1)校企深度合作,互惠共赢格瑞特挤出模有限公司2008年开始在我校建立校中厂,通过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教师下厂实践、订单培养、外协加工、技能鉴定、员工培训等七个方面的合作,有利的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难、招人难问题,节省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学院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利用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解决了教学组织中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现代学徒制(学生与师傅、教师与师傅)等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就业底气更足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实现,学生具备了双重身份,学生和学徒;该专业大部分学生通过企业轮岗(核心技能)学徒,掌握了更多的技能知识,对以后的工作岗位有了更感官的认识,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更明显,就业底气更足。
(3)价值感归位高职学生高中阶段成绩普遍较差,社会认同感、价值感缺位[4],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学生在学习(学徒)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同时能够获得一定的报酬,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实现人生的价值感。
(4)学生综合素质大幅提高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社会融合度都有明显改善,近几学年该专业学生获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六次,三等奖5次,全国三等奖一次。
5.结论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学习方式的继承和发扬,在发挥传统学习方式优点的基础上渗透了现代元素。传统学徒制侧重于手艺的传承,而基于“校中厂”模式的现代学徒制既有师傅带徒弟的传统特色,又添加了职业发展目标、课程评价体系、环境培养等新的创新,因此他是职业学院工科类专业的全新培养模式。
作者:张晓春 单位: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2013年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R].2013.
[2]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R].2015.
[3]丁度坤.基于“校中厂”的现代学徒制探索[J].职教论坛,2014(18):68-71.
[4]王晓红.高职院校系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法[J].机械职业教育,2003(1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