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讨论文(最新3篇)

时间:2016-01-05 04:16:3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讨论文 篇一

标题: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对当前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地调研,本文得出了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农学专业、课程体系、重要性、现状、建议

引言:农学专业作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方向之一,其课程体系建设对于培养高质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一些高校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综合性课程、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符等。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对当前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1.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农业科技人才提供保障。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应当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2.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应当与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竞争力。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二、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1.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高校的农学专业课程设置过于繁杂,缺乏一些综合性课程,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能力不足。

(2)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符。部分高校的农学专业课程内容与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不一致,缺乏前沿性和实践性。

2.成果与经验

(1)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优化课程设置。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增加综合性课程,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三、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农业科技发展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和前沿性课程。

3.加强与实践基地的合作。与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实践环境和实践机会。

4.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和科技竞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论: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于培养高质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适应农业科技的发展需求,我们应该加强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

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讨论文 篇二

标题: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与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关键因素包括政策支持、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本文旨在为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关键因素、对策、建议

引言: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高质量农业科技人才的基础工作之一,涉及到政策支持、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本文旨在分析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策支持

1.完善相关政策。制定支持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政策,明确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具体措施。

2.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政策,增加政策的知晓度和执行力度。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引进高水平人才。通过引进高水平的教师和专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

2.提高教师培训水平。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三、课程内容

1.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根据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增加前沿性和实践性课程。

2.建立课程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估机制,定期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估和调整。

四、教学方法

1.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互联网技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结论: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包括政策支持、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为了推动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加强政策支持,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农业科技人才。同时,我们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讨论文 篇三

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讨论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学进步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农业向规模化、智能化、机械化、轻简化发展。农业人才培养是农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保证。未来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一专多能型的复合人才。农学专业是我院的传统优势专业,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首批品牌专业、我校植物生产类省重点专业类的核心专业与校研究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承担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根据2015年1月31日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发布的2015版中国大学分专业排名结果,我院农学专业排名全国第六,属4星级专业水平,位次百分比为8.8%(第6名/全国68所开此专业学校)。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学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卓越农林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一、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中心,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直接反映本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反映学生应掌握知识的领域与范围,反映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特点和与专业前沿的接轨程度[1]。作为地方性农业院校,本院农学专业定位于面向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应对新形势,本专业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能力和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部门和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研究与生产、推广与开发、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与之前培养目标相比,强调了基础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学院、学科和专业前期在对毕业生就业单位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目标,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加强学生基础能力的锻炼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基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

  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必须围绕现有课程体系和结构进行改革和优化。按整体优化原则,本专业将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按培养目标和“三农”需要和科技发展方向重新组合课程,调整课程结构,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和适应社会发展方向。与2010年的培养方案相比,新的课程体系中对主要课程进行了调整,将本专业总学分由165学分降至160学分,学科基础课由48学分降至45.5学分,专业课由42.5学分降至37学分,实践课由32学分增至35学分;去掉了《农业昆虫学》和《植物病理学》两门课程,增添了《植物保护通论》和《农业信息技术》两门主要课程。同时增加了选修课门类,有利于学生根据需要和兴趣选择相应课程。

  三、更新教学内容,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

  农业科学技术日新月益,按原有的既定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学生无

法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就业后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研究性教学是以教师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项实践活动[2]。自2014年起,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多数通修课与所有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将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要求各任课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的学术发展,前沿动态,技术革新和发展方向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掌握主要的专业技能。以本专业主要课程《作物栽培学》为例,随着品种的更新换代、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机械化、轻简化、信息化种植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来的栽培理论、技术和评价指标均发生显著变化,这要求我们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传授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社会需求。

  四、全面推进实践性教学体系

  农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农业科技工作者除了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需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技能和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为使本专业学生能成为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一专多能型的复合人才,本专业自2014年开始设立张謇班(卓越农学人才班),聘请24位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53名2014级学生自进校起即进入导师课题组,跟随导师从事本专业的科研实践。本科生导师制为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创造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导师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应用实践和就业成长进行指导,亦利用言传身教进行熏陶,有利于帮助学生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达到教书育人的统一。同时,这一制度的推行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进到了促进作用[3]。

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讨论文(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