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论文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标题: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摘要:
新能源汽车作为替代传统燃油汽车的绿色交通方式,具有环保、高效、经济等优势。本文旨在分析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 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和能源安全的威胁,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各国纷纷出台支持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然而,新能源汽车产业仍面临许多挑战,如技术不成熟、充电设施不完善、成本高昂等。
2. 发展趋势
2.1 技术创新
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创新,电池技术的进步使得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逐渐增加,充电效率也提高了。同时,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新能源汽车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2.2 政策支持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和使用。这些政策包括购车补贴、免费充电、减免税收等,有效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3. 面临的挑战
3.1 充电设施不完善
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虽然有所提升,但充电设施的不完善仍然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充电站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同时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合作。
3.2 成本高昂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仍然较高,使得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是一个重要的挑战,需要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来实现。
4. 结论
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交通方式的重要选择,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以实现环境友好型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汽车论文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标题:新能源汽车的环境效益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环保的交通方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本文旨在探讨新能源汽车的环境效益以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1. 引言
传统燃油汽车的排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而新能源汽车作为其替代品,具有零排放的特点,对改善空气质量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重要意义。
2. 环境效益
2.1 减少尾气排放
新能源汽车采用电力或氢燃料作为能源,不产生尾气排放,有效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2.2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可以显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采用可再生能源充电的新能源汽车,其环境效益更为显著。
3. 可持续发展
3.1 促进能源结构转型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应用可以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型,减少对传统石油资源的依赖,提高能源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3.2 推动产业升级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还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论
新能源汽车的环境效益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不可忽视。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以实现清洁、绿色、可持续的交通方式的普及。
新能源汽车论文 篇三
摘要: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家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不断提升,同时人们对低碳经济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因此为了解决我国能源和环境问题,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的必然趋势。本文讨论研究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发展背景、发展现状等方面,并提出了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对策。
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是相对用汽油、柴油为燃料来运行传统汽车来说的。形成的技术原理比较先进,同时进行了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并且具有一定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当下,新型燃油汽车、燃气汽车、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煤制醇醚燃料汽车、电池电动汽车、其它新能源汽车等,实现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
2、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背景
(1)各国对汽车尾气排放要求严格
汽车消耗石油,排出的气体造成了过多的温室气体,继而造成了全球变暖。因此世界各国家对汽车尾气排放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了提高排放气体的质量,各大汽车厂商在研究开发新技术的汽车发动机,但技术难度很大。为了另辟蹊径,各大厂商想到从源头上根本解决汽车尾气的排放问题,这使得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各大厂商发展汽车的新选择。
(2)石油价格全球性上涨
世界石油资源的储量稀缺,世界大国能源紧缺严重,导致石油价格不断上涨。所以,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甚至世界汽车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汽车燃料的使用成本在逐渐升高,加之石油价格一直攀升,这显得部分新能源汽车具有相对使用成本优势,部分消费者去选择石油燃料消耗相对较低的新能源汽车。此时此刻,一些汽车制造厂商也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巨大发展空间,开始加大研发力度,至此新能源汽车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3)世界各个国家石油自给率不足
例如日本和法国石油的自给率在10%以下,像美国是世界汽车第一大消费国,但是石油的储备及自给率很低。因此可见,当前石油的储备越来越不能满足各国传统汽车发展的需求。因为,保证石油供给是各国政府考虑的重要问题。从当前形势考虑,各国政府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石油依赖,认识到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前景和方向。
3、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
(1)需要进一步开发较多的市场
日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发不足,技术方面也有待实现突破,并且由于较高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2)核心技术缺乏、有待进一步突破技术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同时技术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瓶颈无法克服,在混合动力技术方面与国外差距甚大。同时也使得电池造价太高,可靠性也落后于国外企业。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部件的成本也比较高,导致了售价过高。
4、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对策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初期,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的数量、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为了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总结了以下几点:
(1)建设好基础体系
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政府与企业加大电网、维修站等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氛围,这样才能提供便利的新能源汽车全方位服务。同时,为了保障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健康发展,企业应向市场投放消费者满意与值得拥有的产品,促进示范联动效应的形成。
(2)强化技术支撑,提升技术标准
尽快建立各类型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技术标准,为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有效的技术与产品支撑。同时,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的积极发展,要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性、节能性、环保性等方面做好等级认证工作。
(3)政府加大扶持,加强引导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要求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因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一项长期性、可持续性的产业,需要政府各部门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再者,对于新引进的新能源汽车龙头产业化企业,从贷款贴息、科技投入等方面使企业加快发展壮大。
5、小结
当前,汽车在我国发展速度十分迅猛,随着我国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汽车也带来了一定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在能源和环保的当前形势下,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要借鉴国外汽车企业的先进技术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让社会形成绿色的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槐元辉,王德武.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xx,15:3~4.
[2]钟玉灵,李小朋.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发展研究[J].科技信息,20xx,11:266~267.
[3]孙亮.浅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业的发展情况[J].企业导报,20xx,4:108.
[4]阮颜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xx,20:164-165.
[5]完么才让.关于我国新能源注车的发展分析[J].科技信息,20xx,28:354.
[6]王海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及探讨[J].汽车工程师,20xx,10:12-14.
[7]云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概况及问题与思考[J].上海节能,20xx,2:25-28.
[8]张可可,刘硕,姚树森.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策略的分析[J].河南科技,20xx,7:103.
新能源汽车论文 篇四
环境和资源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各国积极发展科学技术推进环保事业。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备受关注。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重要的新兴战略产业快速发展,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但其发高额研发成本阻碍着其发展。
国外研究领域经常采用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然后结合新能源汽车的成本管理问题具体分析,对其生命周期进行阶段划分,并对相关费用进行逐一考虑,相对于传统成本计量模式更加全面和合理。最后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提出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环境和资源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各国积极发展科学技术推进环保事业。我国也开始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促进其发展,以缓解我国环境的污染问题及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我国目前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技术方面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多,而本文希望结合全生命周期理论对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进行具体分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化发展提供参考,促进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汽车,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1、国外关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管理概念由当时的美国报告正式提出。他们认为1961年美国国防预算至少25%用在维修费上,认为把全部寿命周期内的维护费压缩到最低才是产品研制的基本思想[1]。当时将全生命周期成本定义为:政府为了设置和获得系统以及系统一生所消耗的总费用,其中包括开发、设置、使用、后勤支援和报废等费用[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关规定逐步完善,相关研究迅速发展。
Ngapuli I.Sinisuka(20xx)通过LCC的计算,对电力发电项目的案例建立模型进行分析和评估。研究认为,利用LCC成本法能够对项目进行有效评估和对成本进行更有效的管控[3]。
(二)国内文献综述
1、国内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余绪缨(1998)解释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和含义,并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分为生产者成本和使用者成本,认为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和使用者的相关成本密切关联,并且互为消长,生产者用较高的成本生产出技术上更为先进的产品,为产品使用者的成本降低创造条件,从而提高产品生产和使用的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4]。
黄晓燕(20xx)提出了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核算对于企业的作用:包括有助于企业的定价决策、促进企业管理者关注企业的长期收益以及潜在收益、有利于企业分析所处环境、行业特点和竞争对手,分析判断不同阶段应当选择的不同生产战略进行积极应对等[5]。
2、国内关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在汽车产业相关应用的研究。通过对电动汽车全生命成本的分析,探究了电动汽车应用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提出了国家发展电动汽车的策略建议[6]。
孟先春(20xx)汽车全生命周期成本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汽车产品社会成本的估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7]。
三、新能源汽车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体系分析
(一)新能源汽车生命周期分析
1、新能源汽车产业特点。新能源汽车,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主要分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其他新能源汽车等。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主要由传统汽车企业联合相关企业共同出资进行研发,基于传统汽车生产线进行生产。
2、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新能源汽车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可划分为企业基础设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能源汽车开发、材料供应、生产、销售及企业一般管理和后勤服务八个方面[8]。汽车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涵盖从设计制造到最终报废回收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材料利用和制造、车辆制造、车辆使用和车辆回收或处理。因此我们首先将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合理的划分。
本文通过分析,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研发阶段、加工制造阶段、使用阶段和回收报废成本。
(二)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成本结构分析
1、新能源汽车研发阶段工作内容及成本费用构成。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对落后,在研发投入上必须加大力度。新能源汽车研发阶段主要包括前期市场调研、可行性研究、产品设计、产品试制、产品试验和产品定型。
根据工作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到研发阶段的成本费用构成主要包括:前期市场调研费用、可行性研究费用、产品设计及试验费用等。
2、新能源汽车加工制造阶段工作内容及成本费用构成。新能源汽车加工制造阶段主要包括原材料加工、零部件加工和整车的装配,以及产品的仓储和运输等。
根据工作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到加工制造阶段的成本费用构成主要包括:原材料成本、加工费用、装配费用、物流费用。
3、新能源汽车使用阶段工作内容及成本费用构成。新能源汽车使用阶段主要包括燃油、汽车维修保养、污染物排放、交通处罚等。
根据工作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到使用阶段的成本费用构成主要包括:环境成本、燃油费用、维修费用、电池使用及更换费用。
4、新能源汽车回收报废阶段工作内容及成本费用构成。新能源汽车的报废回收处理阶段包括拆卸、金属回收、焚烧填埋等。
根据工作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到研发阶段的成本费用构成主要包括:拆除成本、环境成本以及残值收益。
(三)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比较分析
根据市场数据和一些相关预测等,可以对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具体的数据比较分析。由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体系不完备,技术仍处于新生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在研发成本方面大幅高于传统燃油汽车,而由于电动动力源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则相对于传统燃油汽车低得多。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研发成本将会逐渐下降,并且随着其不断推广及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固定成本分摊将进一步降低总成本,而使用成本的优势则会更加明显,所以通过加速掌握核心技术,并加强宣传,推进相关配套产业政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预期将会越来越有优势,并且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结合全生命周期理论对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目前产业化体系不完备,市场规模有限,消费观念保守,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预期受到消费增长缓慢的制约,但新能源汽车在环保以及使用成本方面优势较为明显,并且其研发成本和加工制造成本将呈现出下降趋势,其各项性能拥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新能源汽车论文 篇五
1引言
十几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有了快速发展,但是目前却陷入“叫好不叫座”以及“政热市冷”的发展怪圈。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遇冷,市场销量较传统汽车而言仍然差距悬殊。中汽协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汽车销量突破2000万辆,达到2198万辆,而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却仅有1.76万辆,尚未突破2万辆。实际上,2011年新能源汽车全年的销量只有8000余辆,2012年也仅为1.28万辆。国内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研究热点大多放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趋势、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国外经验借鉴及发展对策等方面,但是对新能源汽车采用的研究尚有不足。有些学者主要研究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指出国家要继续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1];还有些学者通过研究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来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指出我国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及市场化发展[2~3]。本文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采用中的制约因素,探究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销策略。
2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培育始于21世纪初,当时国家已出台大量扶持政策,近年来更是“动作频繁”。2012年国家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规划目标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200万辆[4]。2014年7月,国家出台《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方案目标是要逐年扩大新能源汽车购买规模,规定2014年至2016年,中央国家机关、相关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总量的比例不低于30%,以后每年逐渐提高。2014年10月,国家又出台《加强“车、油、路”统筹,加快推进机动车污染综合防治方案》,方案目标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局部地区开展示范运营活动及推广使用。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新能源汽车便已成功示范运营,不仅为绿色奥运做出了一定贡献,也让我国新能源汽车初露锋芒。北京奥运会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中,各类新能源汽车车型共计595辆,其中纯电动汽车412辆,电动公交车50辆,奇瑞混合动力轿车50辆(40辆A5BSG混合动力轿车,10辆A5ISG混合动力轿车),25辆长安杰勋混合动力轿车以及20辆PASSAT领驭氢燃料电池轿车等。此后,我国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能源汽车的推广。2009年,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和工业信息化部共同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以下简称“十城千辆”),计划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首批参加“十城千辆”的城市有北京、上海、重庆、合肥等13个,2010年天津、海口、郑州等七个城市也加入到推广城市名单中,现如今参加“十城千辆”的城市名单已增至28个。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推广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积累了大量实际运行数据和经验,并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和产业链初具规模。传统燃油汽车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而在电动汽车领域我国已达到国际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并不大。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已掌握整车开发等关键技术,具备各类电动汽车的开发能力,国内也已开发出自主电动汽车品牌,部分零部件产业也已全面跟进。其中,尤以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2010年,比亚迪便向个人用户成功推出F3DM双模电动车,该车提供纯电动(EV)和混合动力(HEV)两种模式自由切换,最高时速可达150km/h。
3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采用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新能源汽车作为替代传统汽车的一种创新型产品,由于发展历程较短、核心技术尚未突破、基础配套设施尚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其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迟迟不能到来。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潜在的购买意愿,很难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国内已有学者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采用中的制约因素展开了研究。有学者通过相关专业人士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了五个新能源汽车购买决策因子:售后服务、购置成本、汽车品质、使用能耗和周围影响。研究指出城市居民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购买意愿。但是由于他们对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的不完善、购置成本过高、安全保护性能的担忧等,导致他们很难放弃传统汽车转购新能源汽车[5]。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采用中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消费者使用成本较高一方面,消费者直接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花费较高。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价格居高不下,普通大众消费者望而却步。例如,市场在售的比亚迪E6售价高达30.98万元,而比亚迪F3DM售价也有14.98万元。另一方面,消费者后期使用成本较高。由于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在电池技术尚未完全取得突破的情况下,消费者为保持汽车性能,在后期不得不花费大量金钱来更换电池。市场上一辆普通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就在8万元到10万元,再加上后期较高的维修保养费用,使得消费者在新能源汽车整个使用过程中面临着较高的使用成本。
3.2消费者认识水平较低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算得上是新生事物,发展历程并不长,普通大众消费者很难接触并了解到其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等信息。长年来,新能源汽车“走不下展台,走不出研究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缺乏足够了解,总体认识水平较低。
3.3消费者技术偏好汽车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消费者每天都会使用、维修并保养。对长期使用传统燃油汽车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已经熟悉驾驶燃油汽车,并懂得一定的维修及保养知识。若要放弃燃油汽车,转购新能源汽车,他们就要学习新能源汽车驾驶、维修以及保养等知识,这样消费者的转购成本便会增加,主观上就不愿进行转换。
3.4消费者替代经验新能源汽车是传统燃油汽车的一种替代品。研究表明,消费者购买倾向容易受到自身曾经使用替代品的经历或者自己身边亲朋好友使用替代品经历的影响。如果自己身边有朋友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并且使用起来非常成功,消费者很可能会受到鼓舞,并追随朋友购买新能源汽车。反之,如果朋友的决策是失败的,消费者很可能会放弃购买。近年来,关于新能源汽车发生故障的报道逐渐多了起来,就连特斯拉这样的豪门电动车也会出故障,极大地影响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无形中增加了他们对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安全性能等的担忧。
4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销策略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新型创新产品,要想成功替代传统燃油汽车,走进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去,就必须赢得消费者的信赖。然而,目前新能源汽车总体销量较低,市场占有率与传统汽车相比差距悬殊。新能源汽车要想成功,就必须借助精妙的营销策略,早日实现其从创新到被采用的这一过程。
4.1整合营销策略整合营销是指企业将各种传播信息方式加以综合集成,然后再进行信息传播的营销策略。任何一种新型产品都是从陌生然后到被消费者熟知,这个熟知的过程有长有短。为缩短这个过程,新能源汽车在营销中,要注重把广告、公关以及与消费者直接沟通等传播信息进行无缝结合,使消费者能够一次性了解有关新能源汽车研发过程、生产流程、安全性能等多方面的信息,提高他们对产品的认知,从而使整个营销效果达到最佳。
4.2体验营销策略体验营销一方面包括让消费者免费试驾新能源汽车,另一方面还包括组织消费者参观新能源汽车生产线、电池和电机等研发实验室、销售现场以及售后维修体验等。让消费者亲身经历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维修等各个环节,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收集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及建议,为以后的营销策略提供参考。
4.3病毒式营销策略对于新型产品的态度,消费者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特别是自己身边亲朋好友给出的建议。汽车在我国走进大众的生活并不算长,很多消费者目前还没有足够多的经验来挑选汽车,在做出购车决策前往往会征求家人朋友的意见。拥有正面的评价和口碑,可以大大减少新能源汽车营销或者传播信息的成本。所以,所有有关新能源汽车营销的活动以及营销人员都要致力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口碑效应,要让消费者觉察出新能源汽车的好“,让消费者告诉消费者”“、让老客户介绍新客户”。重视每一位消费者,服务好每一位消费者,给老客户一定奖励,鼓励他们介绍新客户。如果消费者能够主动把新能源汽车的信息加以复制然后传播给其他大众,那么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必将取得空前的成功。
4.4网络营销策略当今社会,网络异常火爆,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的出现给很多产品的营销方式带来了改变。新能源汽车是一种新型产品,很多消费者很难有机会切身体验,收集相关信息又会花费很多时间。而社交媒体等平台的出现,给新能源汽车这种创新产品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利用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新能源汽车厂商或是从事与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的公司以及人员都可以申请固定账号,在各个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吸引消费者主动参与。例如,新能源汽车厂商可以在官方微博、官方微信、QQ群、折扣网站以及某些赛车游戏网站等发布信息,让富有精力及热情的年轻消费者来运营管理以及推广这些账号,从而吸引众多网上潜在消费者的关注。
4.5绿色营销策略新能源汽车最大的优势便在于其节能环保的性能,应在全社会进行传播,营造一种绿色消费文化,鼓励所有大众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放弃使用传统的燃油汽车。政府和企业可以赞助公益讲座、各种体育赛事、环保活动以及汽车展览等来传播新能源汽车的节能环保的特性,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让消费者意识到购买新能源汽车不仅是一种保护环境的方式,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新能源汽车论文 篇六
新型的清洁能源备受业界关注,其中氢能是人们普遍认为极具应用前景的新型能源之一。储氢合金是促使氢能大规模应用的有效途径。在新能源汽车电池中,镁基储氢合金由于轻便、安全性好、储氢容量大和价格相对较低等优点被誉为新一代极具竞争力的储氢合金。但是,现有的Mg2Ni 镁基储氢合金存在电化学循环稳定性不好,限制了镁基储氢合金的商业化进程,迫切需要对现有的镁基储氢合金进行改性。鉴于此,笔者在Mg2Ni 镁基储氢合金中复合添加合金元素V和Co,采用超声振动辅助感应熔炼法制备了Mg1.8V0.2Ni0.95Co0.05 新型镁基储氢合金,并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X 射线衍射分析、吸放氢性能和电化学稳定性的测试与分析。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采用工业级金属原料Mg、V、Ni 和Mg-10Co、Mg-5Mn 中间合金,在自制的超声振动辅助感应熔炼炉中进行Mg1.8V0.2Ni0.95Co0.05 新型镁基储氢合金的制备。熔炼温度为(705依5)℃、超声振动频率为35Hz。制备出的合金试样,经DM2300 型能量弥散X 射线荧光分析仪测试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为院9.047V、49.778Ni、2.614Co、0.187Mn、0.011Fe、余量Mg。合金中添加Mn 主要起到除杂的作用。采用PG18 型金相显微镜和EVO18 型扫描电镜进行显微组织观察曰采用D8ADVANCE 型X 射线衍射仪进行XRD 分析曰采用H-Sorb2600 型全自动PCT 储氢材料测试仪进行吸放氢性能测试,测试温度为室温曰采用CHI660E 型电化学工作站进行电化学循环稳定性测试,充电电流为120mAh/g、充电时间3 h、放电电流60 mAh/g、放电截止电位-0.4V。
2 试验结果及讨论
2.1 XRD 分析
试验制备的Mg1.8V0.2Ni0.95Co0.05 新型镁基储氢合金的XRD 图谱,可看出,该合金由Mg2Ni 基体相和少量V3Ni 相组成。在XRD图谱中,未发现含Co 的化合物相,主要是因为合金元素Co的添加量较少。
2.2 显微组织分析
试验制备的Mg1.8V0.2Ni0.95Co0.05 新型镁基储氢合金的显微组织金相(OM)照片和扫描电镜(SEM)照片,可看出,该新型镁基储氢合金无明显的气孔、孔洞和夹杂等缺陷,组织较为均匀,晶粒较为细小,平均晶粒尺寸约为19滋m。结合XRD 图谱和SEM 照片,可以看出灰色部分是Mg2Ni 基体相,弥散分布的白色颗粒状物质是V3Ni 相。弥散分布的V3Ni 相有助于改善镁基储氢合金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
2.3 吸放氢性能测试与分析
试验制备的Mg1.8V0.2Ni0.95Co0.05 新型镁基储氢合金的吸氢性能和放氢性能测试结果,该新型镁基储氢合金在室温下具有较佳的吸放氢性能。在吸氢过程中,上述新型镁基储氢合金的吸氢量约在50min 达到饱和,最大吸氢量达到2.3wt%,具有较佳的吸氢性能。在放氢过程中,上述新型镁基储氢合金具有明显的放氢平台,平台压力约为0.6MPa,具有较好的放氢性能。这主要得益于Mg2Ni 合金中元素用微量的合金元素Co 替代Ni,这更有利于氢原子进出通道的形成,从而使得试验制备的Mg1.8V0.2Ni0.95Co0.05 新型镁基储氢合金具有较佳的吸放氢性能。
2.4 电化学循环稳定性测试分析
试验制备的Mg1.8V0.2Ni0.95Co0.05 新型镁基储氢合金,在充放电循环后的放电容量变化。可看出,与相同方法制备的Mg2Ni 储氢合金相比,该新型镁基储氢合金具有更大的放电容量,最大放电容量从100.7mAh/g 增加至132.5mAh/g,增加了31.6%。最重要的是,该新型镁基合金的放电容量衰减速度明显低于Mg2Ni 合金,其电化学循环稳定性明显优于Mg2Ni 合金。经过20 次充放电循环后,Mg2Ni 合金的放电容量从最大放电容量100.7 mAh/g 降至9.6 mAh/g,衰减了90.5%曰而该新型镁基储氢合金的放电容量从最大放电容量132.5 mAh/g 降至108.4 mAh/g,仅衰减了18.2%。与Mg2Ni 合金相比,该新型合金经20 次充放电循环后的放电容量衰减率减小了72.3%。由此可看出,该新型镁基储氢合金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主要得益于Mg2Ni 合金A 侧用少量的合金元素V 替代Mg,在Mg2Ni 基体相中形成弥散分布的V3Ni 相,显著提高了镁基储氢合金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抵抗电化学腐蚀的能力,从而改善了镁基储氢合金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使得Mg1.8V0.2Ni0.95Co0.05 新型镁基储氢合金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3 结论
(1) 采用超声振动辅助感应熔炼法,可制备出具有较佳吸放氢性能和充放电循环稳定性的Mg1.8V0.2Ni0.95Co0.05新型镁基储氢合金,合金由Mg2Ni基体相和少量弥散分布的V3Ni 相组成。
(2) 超声振动辅助感应熔炼法制备的Mg1.8V0.2Ni0.95Co0.05 新型镁基储氢合金的室温最大吸氢量达到2.3wt%,放氢平台压力为0.6MPa,具有较好的吸放氢性能。
(3) 与Mg2Ni 合金相比,Mg1.8V0.2Ni0.95Co0.05 新型镁基储氢合金经过20 次充放电循环后的放电容量衰减率减小了72.3%,显著改善了镁基储氢合金的充放电循环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