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精彩6篇)

时间:2019-07-09 09:25: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一

语文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高考的必考科目。在高三阶段,语文的学习更加深入和全面,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更加繁多。下面将对高三语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和备考有所帮助。

首先是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高三学生需要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理解其中的古代思想和文化内涵。要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包括词语的注音和解释,句子的结构和语法,上下文的理解等。此外,还要注意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以及文言文的特点和风格。

其次是现代文的阅读和鉴赏。高三学生需要能够熟练阅读各种类型的现代文,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要理解其中的主题和情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同时,还要注意现代文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技巧,如描写、对比、抒情等。此外,还要注意现代文与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的关系,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影响。

第三是经典诗词的背诵和鉴赏。高三学生需要背诵和理解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如唐诗宋词等。要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把握诗词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同时,还要注意诗词的韵律和格律,掌握诗词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此外,还要注意诗词与历史文化的关系,理解诗词作品与时代背景的联系。

第四是作文的写作和技巧。高三学生需要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小说等。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合理安排材料和观点,做到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规范性,避免语法错误和语义模糊。此外,还要注意写作技巧的灵活运用,如修辞手法、比喻、夸张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以上是对高三语文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和备考有所帮助。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二

高三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语文作为高考必考科目,对于学生们来说尤为重要。在高三阶段,学生们需要系统地复习和总结语文的知识点,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下面将对高三语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和备考有所帮助。

首先是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是高考语文阅读的重要部分,学生们需要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意义。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理解句子和段落的结构,把握文言文的语境和修辞手法。此外,还要注意文言文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其次是现代文的阅读和鉴赏。现代文是高考语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学生们需要能够熟练阅读各种类型的现代文,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要理解现代文的主题和情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同时,还要注意现代文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技巧,如描写、对比、抒情等。

第三是古代诗词的背诵和鉴赏。古代诗词是高考语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学生们需要背诵和理解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如唐诗宋词等。要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把握诗词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同时,还要注意诗词的韵律和格律,掌握诗词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第四是作文的写作和技巧。作文是高考语文写作的重要环节,学生们需要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小说等。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合理安排材料和观点,做到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规范性,避免语法错误和语义模糊。

以上是对高三语文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和备考有所帮助。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三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四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矣)2、共其乏困(供)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4、失其所与,不知(智)5、何厌之有(餍)6、若不阙秦(缺)

  二、古今异义(古/今)

   1、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2、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3、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4、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5、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6、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7、亦去之(离开、距离/到达)

  8、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3、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4、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5、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二)名词作状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

  2、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3、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三)动词作名词

  1、君亦无所害(害处)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四)形容词作名词

  1、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2、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五)形容词作动词

  1、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2、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六)一般动词的使动

  1、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四、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烛之武)许之(主语)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4、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5、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二)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2、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

  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

  5、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三)判断句

  1、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2、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四)固定句

  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

  2、夫晋,何厌之有?(……、怎么……、)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五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词类活用

   (1)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4、一词多义

   (1)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彌勒(非常)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记(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4)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

  (5)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二、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于

   (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六

  字音

   娴(x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未定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靡(mǐ)不毕见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皭(jiào)然

  滓(zǐ)既绌(chù)商于(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温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méi)

  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9、亡走赵,赵不内

  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词类活用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谗谄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广崇

  7、蝉蜕于浊秽

  8、厚币委质事楚

  9、其后楚日以削

  10、时秦昭天与楚婚

  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3、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4、颜色憔悴

  5、形容枯槁

  6、而能与世推移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梳理脉络

  用文中五个字概括出人物经历。

  任(第1节)—疏(第2节)——绌(第4节)—迁(第10节)—沉(第11节)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重要语句翻译

  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类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描写的是普通事物,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