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的复习 篇一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系统地学习地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地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下面将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复习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需要复习地理的基本概念。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球、大地构造、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组成。大地构造是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是地球的外部环境,包括大气层、水汽、云等。水圈是地球上水资源的总称,包括海洋、江河、湖泊等。岩石圈是地球上的岩石层,包括地壳和地幔。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命体系,包括植物、动物等。
其次,我们需要复习地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变动等。地球的形状是椭球形,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变动包括地壳运动、地质灾害等。地理学的基本方法包括地图阅读、实地考察、统计分析等。地图阅读是通过地图来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实地考察是通过实地观察和实地调查来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统计分析是通过统计数据和分析方法来研究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
最后,我们需要复习地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地理的相关知识包括地理的分支学科、地理的研究内容等。地理的分支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研究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和人类环境。地理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的自然环境、人类的活动和地理的方法等。地理的相关技能包括地图阅读、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地图阅读是通过地图来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地理观察是通过观察来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地理实验是通过实验来研究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地理调查是通过调查来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知识的复习包括地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地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系统地复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提高我们的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
高中地理知识的复习 篇三
高中地理知识的复习
高中地理知识点:区位农业发展
主要讲解的是农业发展和区位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到东北地区的农业布局特点,锻炼的是学生阅读地图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加充分的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有要遵循自然规律。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承转)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比较突出,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
总结: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纬度高、跨度大。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特点在气候上的表现(CAI出示图4.1、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地图)。
结论:纬度高──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跨度大──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无霜期180天~80天。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我们只有遵循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自然条件。此处可以叫学生对比地形和土壤等条件来说明。
1.讨论东北大米与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日照、光照、低温等方面考虑问题。
提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使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称号。
2.针对现代生活,考虑东北农村农业生产情况。
提示: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时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节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
3.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举例,教师参与讨论。
提示:劣势有热量要求、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等。优势有光照、温差、土壤肥力、积雪融化缓解春旱等。讨论不局限于以上几点。
由以上讨论可以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地形和土壤条件。
由学生指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以及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老师讲解并出示“黑土地图片”: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初垦时,黑土层厚度60~80厘米,最深处可达1米。有人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来。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北起黑龙江右岸南至辽宁的昌图,西界直接与松辽平原的草原和盐渍化草甸草原接壤,东界延伸到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区的部分山间谷地及三江平原的边缘。黑土总面积734.8公顷,其中黑龙江和吉林的黑土约占黑土总面积的80%。
总结: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平原、最大的天然林区和最好的草原。
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
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
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
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
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
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地理图像的学习程序
目前最常用的图像是专题,花一至两周时间,全面讲解图像类型、读图技巧、识图规律等,不可否认,这会提高的读图,但普遍让觉得时间紧、难度大,有点应接不暇、顾此失彼。这样,对于综合提升的很有限,更谈不上培养地理了。所以,关于地理读图的培养,应该有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计划,一套由易到难的逐步深入的可操作程序,让学生真正接受并主动实施,从而在提高读图能力的同时激发热情,并且促进整体地理学习能力的提高。
地理图像的学习需经辨、绘、析、比、组、说等六道程序。
一、辨图辨则明
总结归纳地理的图像类型,化繁为简,分门别类,给学生一组清晰明了的第一印象。
中学地理图像根据表现内容可包括六类。
1.地图地图是地理图像最常见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展示区域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如国家、省市等各级行政区的政区地图;二是展示区域地理要素如人口、城市、交通、工农业等人文要素或气候、水文、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空间分布的专题地图。
2.地理示意图可以概括成两类:一是地理关联图,是用简明形象的图形演绎、地理原理、地理过程或规律,如地球公转示意图、气候因子关联图、高低压的形成与天气示意图、工业的投入和产出示意图等;二是地理模式图,是由一般地理规律、原理推演出的地理要素分布模式图,如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气压带风带模式图等。
3.等值线图此类图像在地理中所占比例很大,一般以一定区域为底图,再叠加一组代表特定地理数值的曲线,来体现所要表示的地理要素在区域的时空分布、数值变化及内部差异;比如,等高线图、等日照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盐度线图等。
4.地理统计图表地理统计图表是把具有一定数量的地理要素图像化,再进行时间或空间上的组合布局进行构图或制表,是地理信息的定量表述;如坐标图(坐标曲线图、三角坐标图等)、扇形图、柱状图、饼状图、统计表格等。
5.地理景观图主要包括自然或人文景观的素描图或照片,目的是直观形象反映区域地理事物;如热带雨林景观、高原地貌景观、旅游景观照片等。
6.其他教材的地理图像除上述的五大类外,还有一些较为易懂且量少的图像,如地理漫画、三维立体图等。
二、绘图绘则熟
绘图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对各类地理图像的敏感度。让学生动手模绘教材或试题出现的各类图像,绘图过程需仔细观察各类图像的构图细节,提取各项构图信息,而后才能完成绘图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为析图打基础。
学生根据已知图像,并阅读相关图像的文字材料来模绘简图,一般不要求严格的比例系统,大致以整图画得逼真且比例协调、地理事物经纬位置及相对位置画得准,地理数据表示科学就可。学生应该重点模绘的几类图像包括地图、地理示意图、等值线图、地理统计图等,模绘的关键点如下:
1.地图一般政区图和专题地图,模绘关键在于区域轮廓和区域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是否准确。绘图时先要进行区域经纬框架的构建,再绘区域政区的轮廓,最后按大致经纬位置布局区域地理事物。此类图像是模绘的重点,应该多画,初学时要坚持一天一图。
2.地理示意图模绘地理关联图或模式图前,需认真研读相关图文材料,对示意图所要描述的地理原理或根据何原理作的图像要清楚。应理清各构图部分所要表示的内涵,如组图的各式箭头、图案、图框及内部文字材料、图层着色及色彩浓厚度差别等,可结合附图的文字说明或图例来区别,必要时也可在图下区域附上文字说明,要知道画了什么,要说明什么原理或规律。
3.等值线图等值线图图源更多的从地理习题中选取,绘图前也应细读题目,注意等值线的地理意义、数值、单位等,而后绘图。一般先绘底图,再布线,要重点注意各等值线的数值大小、走向、弯曲方向、弯曲位置、极值位置、疏密状况等,准确布线。等值线图类型虽然多样,但规律性很强,所以并不要求多画,大致每一类图选绘较典型的一两幅便可,关键在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4.统计图此类图像的重点模绘是以坐标系为构图载体的各类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点状图等。绘图前应理清各坐标所表示的地理要素、附值范围、数值单位、数段差值等,再依据原图进行绘图,注意数据的准确性。
高二地理时区计算的规律
1、确定日出日落时刻:
(1)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
(2)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子夜时刻+一半夜长。
(3)某地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4)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子夜时刻-一半夜长+1日。
(5)春分或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6时日出,18时日落。
(6)赤道上全年昼夜平方,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2、确定太阳高度:
(一)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
(1)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大于零,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即地方时12点时。
(2)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小于零,最小值出现在子夜,即地方时0点时。
(3)晨昏线(圈)上太阳高度等于零。
(二)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直射那一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
(2)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纬线有两条,这两条纬线分布在直射纬线的两侧,与直射纬线的纬差相等。
(3)某一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纬线与直射纬线的纬差。
(三)二分二至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1)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2)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4)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南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确定日期分界线:
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该线两侧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另一条日期分界线为地方时0点所在的经线,该线即是前一日的24点,也是后一日的0点。
(1)0点经线向东到日界线日期早一天;0点经线向西到日界线日期迟一天。
(2)当太阳直射点在东经度上,0点则在西经度,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范围占大半。
(3)当太阳直射点在西经度上,0点则在东经度,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范围占小半。
(4)当太阳直射点在0°经线上,0点则在180°上,即日界线上,全球上为同一天。
(5)当太阳直射点在180°上 高中学习方法,0点在0°经线,全球早一天和晚一天范围相等。此时,北京时间为8点。
高一地理教案:人口的数量变化
【目标】
课程标准: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学习重点: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分布。
学习难点:通过不同的图表来判断人口增长特点。
【学习过程】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
①三率的计算:
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100%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 为单位计算。
②三率之间的换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 -
完成P3活动题
假如某地某年有20万人,第一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2%,假设其他条件不变,那么10年后会增加多少人?如果10年后,自然增长率变为1.7%,那时人口增加多少人?
③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影响人口增长速度快慢的因素:
影响人口增长数量多少的因素: 、
④读图1.2思考:
世界人口数量增长趋势?人口数量增长较快的时期?为什么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梳理】
阅读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
(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的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
(两图中曲线的变化反映了对应时段内人口增长的状况)。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两图反映了不同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2.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 和 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3.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总趋势: )
历史时期 农业革命之前 农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 20世纪以来
人口数量情况 数量 数量 持续增加 数量
人口增长情况 增长 增长 明显加快 空前增长
人口变化原因 人们获取食物低,抵御疾病和灾害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 水平提高,食物供应稳定可*,死亡率下降 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 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灾害和疾病防御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
读图思考(图1.4)
1.比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
【知识梳理】
阅读地理柱状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读图名。
(2)读图例,辨别柱子的颜色、长短表示的含义。
(3)比较同一时段(时间)不同对象、同一对象不同时段(时间)柱子的长短,确定其含义。
2. 读图思考
(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2)2000年与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3)比较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
(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
(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3.任意选择两个大洲或地区,从人们的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知识梳理】
4、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自然增长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 人口政策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增长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
日本 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
较高 增长
很快 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增长
讨论: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会带来哪些问题?
(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 、 和 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 、传统型和现代型。
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
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2.人口增长模式是由 向 ,继而向 转变。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根本原因是: 。
转变的因素: 、国家政策、 、自然环境、 。
【知识梳理】
3.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
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所处历
史阶段 原因
原始型 高 高 低 原始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
传统型 高 低 高 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现代型 低 低 低 现代社会时期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
4.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
地区 代表地区 人口增长模式 备注
发达
国家 欧洲和
北美 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引入现代型
发展中
国家 亚非拉 由 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
世界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
【当堂检测】
1.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 )
A.亚洲、欧洲 B.非洲、欧洲 C.非洲、北美洲 高中物理 D.拉丁美洲、大洋洲
2、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城市化进程和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两幅图,完成3—5题。
3.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为 ( )
A.1 B.2 C.3 D.4
4.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状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 )
A.埃及 B.中国 C.新加坡 D.德国
读下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中②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 )
A.70% 鼓励生育 B.60% 计划生育
C.15% 采取移民政策 D.30% 鼓励人员出国
【典题解悟】
三角坐标图是近年的热门题型,它通过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作为坐标轴,表示三种不同或相同类的地理数据。判读三角坐标图的一般方法是:一定起始边。按需要读取某数据的坐标轴0值相交的另一条坐标轴即为起始边。二作平行线。要读取某点在该坐标轴上的数据,可以过这点作起始边的平行线,平行线与该坐标轴的交点所对应的数值即为我们所要读取的数据。
7.下图中,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的是 ( )
A.a B.b C.c D. 都不是
8.读下表数据回答:
年龄 0—14岁 15—59岁 60岁以上 总计
甲
组 人口数 200 550 250 1000
死亡率 0.5% 0.6% 2% 0.92%
乙
组 人口数 350 600 50 1000
死亡率 0.8% 0.7% 2.2% 0.81%
(1)分年龄组死亡率甲组比乙组 (高或低)。
(2)总人口死亡率甲组比乙组 (高或低)。
(3)产生上述反差现象的原因是 。
(4)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发达国家人口的死亡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原因是
参考答案
7.B
8.(1)低 (2)高 (3)甲组老年人口比重高 (4)人口老龄化严重
(疑问解答:在人们看来,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上表中的数据却显示出相反的结果,发达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年龄结构原因造成。)
典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的基本状况
【摘要】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后来南斯拉夫学者司维治对这里的奇特地貌进行了研究,详细提出了这一地貌类型,因此称这种可溶性岩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其实,我国很早就记录了这一类型的地貌,《徐霞客游记》就十分详细阐述了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类型、形成原因等。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 溶蚀作用 径流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㈠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 ,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㈡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㈢流水的动力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
H2CO3H+ + 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
H+ + 高中物理 CaCO3HCO3- + Ca2+ (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就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㈣气候的影响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及其分布】
㈠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与分布
1.溶沟和石芽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2.天坑和竖井
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
4.干谷
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人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⒌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
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奇特美丽的桂林山水会把大自然对它的宠爱告诉你。
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
6.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较为常见。
㈡地下岩溶景观
1.溶洞的概况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溶洞景观在我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分布较为广泛。
2.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3.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是溶洞景观中的精华部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溶洞中你尽可以欣赏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
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另外,在溶洞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还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㈢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造物主为中华儿女精雕细刻了许多天然的屏风,喀斯特地貌为我国的旅游业带来无限生机,并且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性多样,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景观名胜区分布:
广东:肇庆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潋滟,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种奇特的溶洞堆积地貌。
广西: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桥等地表喀斯特景观著称于世,并且是山中有洞,“无洞不奇”。以岩洞地貌为主的芦迪岩洞景观,景观内有各种奇态异状的溶洞堆积地貌,形成了“碧莲玉笋”的洞天奇观;七星岩石钟乳构成的地下画廊,真是玲琅满目;武鸣伊岭岩,北流沟漏洞,柳州都乐岩,兴平莲花岩,兴安乳洞,永福百寿岩,宜山白龙洞,凌云水源洞,龙州紫霞洞等也都是著名的溶洞景观区。
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地表峰林奇布,主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全国35片石林中本省有:路南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和莫村石林、石板哨石林、天生桥等20片石林足见本省石林分布面积之广;溶洞景观有:玉溪溶洞,建水燕子洞,九乡溶洞等。
贵州:本省有兴义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区;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本地溶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近龙宫洞,贵阳地下公园,镇宁犀牛洞,镇远的青龙洞,龙山的仙人洞,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
四川:九寨沟钙华滩流属于水下地表堆积地貌,如珍珠滩瀑布;黄龙风景区钙化池、钙化坡、钙化穴等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观;石柱县新石拱桥为喀斯特天生桥地貌。
湖南:武陵源黄龙洞,冷水江波月洞,都是奇特洞溶洞景观,各种堆积地貌罗列其中,如神仙府洞,奥妙无穷。
江西:鄱阳湖口石钟山景区绝壁临江洞穴遍布;彭泽龙宫洞长2000米,洞内可泛舟观景,堪称“地下艺术宫殿”。
浙江:瑶琳仙境,位于桐庐县,是浙江省规模恢弘、景观壮丽的岩溶洞穴旅游胜地,也是浙江迤今发现的最大洞穴;洞长1000米,共有6个洞天,以“雄、奇、丽、深”闻名于世。
江苏:宜兴石灰岩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称,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又称“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异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龙宫。
吉林:同化鸭园溶洞,有四个大厅,洞内满布石柱、石笋、石钟乳、石瀑、石帘、石莲花、石幔等堆积景观,并且深处有溶岩潭,深不可测,无法前往。
这些地方既可以进行旅游观光又可以进行科研考察,是旅游观光的明珠,是科学研究的宝库。
世界地理分区
东亚
1、东亚的主要国家: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
2、东亚的地形特征:海岸线曲折,沿海多半岛和岛屿,东亚西部内陆多高原和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地势西高东低。
3、 日本气候特征:具有海洋性特征,夏季较为凉爽,冬季温暖,降水丰富。
4、 日本河流水文特征:无冰期,含沙量少,河流短促,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5、 日本四大工业区及分布地区:京滨、名古屋、阪神,北九州工业区,他们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岸。
6、 日本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国内资源短缺,市场小。
7、 日本的农业特点:以水稻种植为主,单位面积产量高,机械化程度高(以小农机具为主),科技水平高,水利工程大。
8、 日本工业为什么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
日本资源贫乏,需要进口大量的工业原料和能源,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强,所以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可以减少运输,降低成本。(与德国、俄罗斯不同)
9、朝鲜半岛
位置:朝鲜半岛三面环海,东濒日本海,西临黄海,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海岸线长而复杂,多半岛,多海湾,多良港,多岛屿。陆上与我国辽宁、吉林两省接壤,鸭绿江和图们江为中朝两国界河。海上邻国有日本、俄罗斯等。
地形:地势东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多低山丘陵,东部太白山脉是主要山脉。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带。
气候:由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河流:主要河流有洛东江、汉江、锦江等。多自东向西注入黄海和朝鲜海峡。
资源:森林、水力较丰富。
10、印度工业、城市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黄麻产地
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产地
班加罗尔:电子工业中心
中亚
1、 主要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
2、 地形与气候: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十分稀少。
3、 河流湖泊:多为内流河。主要河流是锡尔河、阿姆河,最大湖为里海
4、 白金之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是中亚最大的城市。
5、 咸海面积减少的原因是:
气候变暖,蒸发加剧;大量引锡尔河和阿姆河河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破坏植被,湖区荒漠化严重。
6、 中亚地区石油主要分布在:里海沿岸。
7、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