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课文《找次品》教学反思(优质6篇)

时间:2015-09-07 01:32: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六年级课文《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授六年级课文《找次品》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性。这篇课文以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为载体,引导学生思考产品质量的重要性。通过这次教学,我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在课堂上,我使用了图片和视频来展示各种次品产品的情况,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次品的概念和危害。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的次品产品,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故事情节,并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我注重了课堂的互动和讨论。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交流和分享,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还安排了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共同讨论和解决与产品质量相关的问题,这样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还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我安排了几个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了产品质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节和主题。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并对次品的危害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和分析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他们也更加意识到了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和责任。这次教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力量,也让我对于今后的教学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六年级课文《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授六年级课文《找次品》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挑战,但也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通过这次教学,我意识到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抽象概念方面存在困难。文章中涉及到的产品质量、次品等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对抽象的,他们很难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了具体事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课堂上,我举了一些实际的次品产品的例子,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和分析来理解次品的概念和危害。通过实际的案例,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其次,我发现学生们在思考和分析问题时存在依赖性较强的情况。他们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很少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注重了课堂的互动和讨论。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分析。通过与学生们的互动和交流,我发现他们开始变得主动思考问题,并能够提出有深度和价值的问题。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也让我对于今后的教学更加有信心。

最后,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缺乏深入的认识。在课堂上,我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和讨论,让他们意识到了产品质量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我还引导学生们思考消费者的权利和责任,让他们明白作为消费者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明智的消费选择。

通过以上的教学经验和反思,我意识到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重要性。我会继续探索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考能力。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教学,我能够给学生们带来更好的教育体验和学习成果。

六年级课文《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三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在正式讲课之前,我曾经试讲过四次,在我们组进行集体备课时,老师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然后集思广益,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可以说今天为大家呈现的这堂课是我们集体备课的成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些环节作的不尽人意,下面我简单说说本节课的备课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师从个开始探索的,例2是从8,9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从2个药瓶中找出次品,依次找3、4、5、然后问孩子发现了什么?接下来继续找6、7、个进行方法的巩固,再找8、9个,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考虑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参差不同,为了体现教学的全体性原则,所以在导入部分我设计了让学生从2瓶钙片中找到次品的方法,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行性,从中找出最优解决的方案,另一个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用不带砝码天平的称量更方便。为后面的探索找次品做了很好的铺垫。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二、层层推进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4,5、6、7、8、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一、民主导学中渗透“退”也就是“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三、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体现。

  我在教学中体现了华罗庚“退”的数学思想—善于“退”足够“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把复杂的问题退回简单化,再从解决简单的问题中发现规律,用这个规律解决复杂的问题。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从81瓶钙中找一个次品,用天平称,至少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学生猜无论如何都要81次,有的说42次。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首先研究2瓶,3瓶5瓶等逐渐寻找规律和方法,最后找到“平均分3份来称所需次数最少”的方法,然后用找到的方法来解决从81瓶中找次品的问题。

  后来经过探究后发现从81瓶中找次品只需4次即可,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数学的奇妙!从而激发了学生数学的学习欲望,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接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节课就让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首先从9瓶中找1瓶次品的几种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发现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次数最少,是否无论是多少瓶都是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的次数最少那?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实验,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不足之处:

  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容量特别大,同时又想兼顾到全体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所以在教学的工程中我把教材难度进行了降低,从2个开始研究,逐一进行,一直研究到9,孩子才算把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性方法探索出来:(如果待测物体能平均分三份,就平均分成三份,不能平均分的,也要尽量平均分,最多的份数和最少的份数只相差1。)所以教学时间超了7分钟。

  2、本课板书很难设计,很抽象,不容易使孩子们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在第一次试讲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用下划线来代表天平,上面的两个数字代表托盘两边的物品数量,这样就更形象一些,让孩子们也更容易理解一些。但板书内容过多,浪费了教学时间。

六年级课文《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四

  本周四我与孩子们学习了《找次品》,《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这是一节生活思维训练课。

  问题导入——切近生活

  “商品店有86个玩具,但是有一个是次品,而且这个次品较轻”。抛出这个问题,有的学生问什么是次品?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轻重不达标,光滑度不达标,含量不达标等等,孩子们的思维一下打开了。今天研究的玩具中的次品属于那一类?轻重不达标。(板书:找次品,轻重)

  “轻重不达标,用什么工具能找出来?”学生想到两种工具:天平和秤。“大家说说你会用什么工具来找这个次品?理由是什么?”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天平节约时间,因为天平就有两种情况:平衡和不平衡。(板书:天平,平衡不平衡)

  有了生活经验做铺垫,学生学习起来思维活跃。

  探究新知——退而求之

  “86个玩具太多,研究起来困难,怎么办?”“从小数开始研究!”对!正如华罗庚爷爷所说: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起始,而不失去重要地步,是学好数学的决窍。即对于表面上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退步考虑,研究特殊现象,再运用分析、归纳、迁移、演绎等手法去概括一般规律,使问题获解。

  我们从2个开始研究,又研究了3个。到第4个时,孩子的方法就不一样了:先分成(2,2)和(1,1,2)来秤,都是至少两次就保证找出轻的次品。5,6,7都跟4一种情况,孩子们方法还是集中在分成两份或者三份,但至少的次数是一样的。

  8个,同学们的方法就多了。小组讨论集体辩论,发现开始分成三份(3,3,2)用的次数少,就能保证找出次品。

  “三份怎么分?”这里联想到抽屉原理中的“尽可能平均分”,因为最多的份与最少的份相差1。

  “为什么分成三份,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呢?”同学们又进行了深度思考。第一次,尽可能的平均分成两份,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二分之一;分成三份,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三分之一;那分成四份是不是就是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四分之一,以此类推呢?

  孩子们又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深度思考。两份,三份,就能一次保证判断出次品在哪一份中。而分成四份,一次不能保证找出次品在哪一份中?需要两次才能确定次品在哪里?也就是两次才确定次品在总数的四分之一,那么比分成三份,一次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三分之一小。由此得出结论:尽可能平均分三份,是为了缩小次品的范围,而且是最小的,这样找次品用的次数就少。

  拓展提升——总结规律

  学生自主找9-28个物品中的次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前提:有一个次品轻或者重。保证找到次品的最少次数,规律:1-3个秤一次,4-9个秤二次,10-27个秤三次,以此类推。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产生跳跃,体验找次品策略不断优化的过程,思维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系统而有步骤地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并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

六年级课文《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五

  《找次品》一课是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主要力求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意图。

  1、从简单问题入手,理解找次品的含义,并用直观方式清晰地表达推理过程。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很少接触“找次品”问题,没有相关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而教材中的“次品”与日常生活中提到的“次品”有所不同:它指从外表看完全相同的零件,其中重一些或轻一些的那一个就是“次品”。首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充分理解题意,理解“找次品”的意思,了解“正品”“次品”的含义,丰富生活经验。3个零件中有1个较重的次品,任意取2个放在天平两端,天平有可能是平衡的,也有可能是不平衡的。非常重要的一点,这里所指的天平并不是一架实物天平,而是利用天平平衡原理抽象出的数学化形式的天平,借助它进行逻辑推理。说理时,引导学生尽量用规范的语言“如果天平平衡……如果天平不平衡……”来表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推导的过程用直观图或流程图辅以文字说明来记录和推导,这一点尤其重要。

  2.充分经历“比较——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理解找次品的最优策略“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理解的难点,这里要让学生理解“能保证”是指每一种可能的情况都要考虑,“至少”就是指在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的各种方法中称量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案。“找次品”的最优策略有两个要点: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尽量平均分。教学时从“8个”的情形开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将推理过程用直观图清晰、简洁地表示出来,然后将找次品的不同方案记录下来。从8个零件中找次品,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平均分成两份(4,4),但会发现运用这种分组方法称的次数不是最少的,分成3份(3,3,2)的方法才能使称的次数最少。使学生体会到只有将次品确定在更小的范围内,称的次数才会越少。有了在8个零件中找次品的经验,接下来处理在9个零件中找次品的问题时,受天平平衡原理的暗示,学生会自然想到(4,4,1)和(3,3,3)的分法。把两种方案进行对比,感受到分成三份的情况中,平均分的方法称的次数最少。如果不能平均分呢?再去研究在8个零件中找次品的最少次数,会发现尽可能平均分可以使称的次数最少。最后层层递进,逐渐感知理解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3.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说”的训练,初步感受“化归”思想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找次品的问题,在练习中要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在找次品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借助直观学具推理、用直观图或流程图直接推理、用口头叙述。让学生多“说过程”,通过说体会到“尽可能将待测物品平均分成三份”的最优策略,培养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有了例题的学习经验,学生在练习时就可以直接利用前面已有的结论。如“做一做”中将28瓶盐水分成三份(9,9,10),称一次后就转化为“从9个或10个物品中找次品”的已学知识。

六年级课文《找次品》教学反思 篇六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利用天平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基本的解决手段和方法。例2的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在实验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便于学生与例1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解决该问题的一般思路。

  在授此课时,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设计这一环节,联系生活实际,可以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使学生肯动脑、想参与、乐学习。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同学们先从3瓶口香糖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学生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瓶、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本课我让同学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27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年级课文《找次品》教学反思(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