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名词解释简答 篇一
1. 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了生物群落、所处环境和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由各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组成,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
2.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它们所占据的不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指的是某一特定地区或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和数量。遗传多样性指的是一种物种内部个体间基因组成的差异程度。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的是不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其所包含的生物多样性。
3.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的地球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这种升温会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如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来减缓其影响和应对其挑战。
4.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环境资源,使未来世代也能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满足人类的经济发展需求,又要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5.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环境中存在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一定程度,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学名词解释简答 篇二
1.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可持续的时间尺度内能够再生或恢复的能源资源。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具有不可枯竭、环境友好、低碳排放等特点,对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生态足迹是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负担的一个指标。它衡量了人类对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生态足迹可以帮助评估可持续发展水平,指导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决策。
3.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计划或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估和预测的过程。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对环境质量、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人类健康等方面的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措施,以减少或避免不良的环境影响。
4. 生态恢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
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类干预和管理,修复或重建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以恢复其原有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生态恢复可以包括植被恢复、湿地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旨在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恢复。
5. 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
环境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环境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会组织和媒体等途径进行,旨在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环境保护的整体进程。
环境学名词解释简答 篇三
环境学名词解释简答
1.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
2、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现代湖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6.生物入侵: 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8.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 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电磁污染: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环境评价: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1.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12.水体自净: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13.逆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14.永久性听力偏移: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15.生物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16.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17.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掺在的问题。
18.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就是生态环境。按照现在生态学的观点,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19.城市生态系统:凡拥有10万以上人口、住房、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建筑物占50%以上面积,具有发达的交通线网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集居的区域。 20.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环境学名词解释2017-04-09 22:54 | #2楼
温室效应:是指是太阳短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反渗透:一种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的膜分离操作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环境系统: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或环境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黄道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面交角为23度26分。
水环境: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以及其密切相连的诸多环境要素如河床、海岸、植被、土壤等。
富营养化:水体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由于营养盐类不断积聚,引起水体内部物理、化学性状不断改变,水体生态系统发生相应的演替,并由生物生产力低的状态逐步向生物生产力高的状态过渡的现象。 TOC:总有机碳,用以表示水体中全部有机物的含碳量 酸雨: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雨、雪或雾、露、)
热岛效应: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
围地区的现象过滤式除尘器:利用多孔过滤介质分离捕集气体中固体或液体粒子的净化装置。
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莫霍面:地壳下部与地幔分界的面
1
分贝:是声源功率与基准声功率比值的对数乘以10的数值,用来度量噪声的无量纲单位
BOD:生化需氧量,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使水体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 分解者:各种微生物,也包括某些以有机碎屑为食物的动物。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进行建设活动之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
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学反应,生成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酸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这类光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一次污染物)与生成物(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殊混合物
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 2
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清洁生产: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概括地讲,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采用清洁的能源,少废或无废的清洁生产过程,以及对环境无害的清洁产品。 生态平衡: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以致对公众健康,动植物、大气特征以及环境美学因素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 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风玫瑰图: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
BOD5:20℃条件下培养5天的生物化学过程需要氧的量
水圈:地球上被水和冰雪所占有或覆盖而构成的圈层
生态系统:特定地段中全部生物(即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统一体
水体污染源: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
湿式除尘:利用水形成液网、液膜或液滴,与尘粒发生惯性碰撞、扩散效应、粘附、扩散漂移与热漂移、凝聚等作用,从废气中捕集分离尘粒,并兼备吸收气态污染物。
土壤污染: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同化能力,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水圈:大气水、海水、陆地水以及存在于生物体内的生物水,这些水不停运动和相互联系着构成水圈。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进行建设活动之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 城市综合症: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给人带来的安逸生活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我们闻所未闻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