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评课稿(优秀3篇)

时间:2011-09-02 05:46: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求平均数评课稿 篇一

求平均数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计算方法之一。在数学课堂中,求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评述求平均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教师在引入求平均数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小明这周每天跑步的距离分别是3公里、4公里、2公里、5公里和6公里,那么他这周平均每天跑多少公里?”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其次,教师在讲解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可以通过求和的方法来计算平均数,即将所有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另外,还可以通过列式计算的方法,将数据依次排列,然后求和并除以个数。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解题思路。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求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看谁计算得更快更准确。这样的练习既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拓展问题,例如,如果某个数据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求平均数是否还能够准确反映整体情况?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求平均数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多种计算方法的运用、趣味性的练习和培养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求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求平均数评课稿 篇二

求平均数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计算方法之一。在数学课堂中,求平均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评述求平均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引用课本中的问题:“小明这个月的考试成绩分别是85、92、78和90,求他的平均成绩。”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其次,教师在讲解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时,可以采用多种策略。例如,可以通过列式计算的方法,将数据依次排列,并求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另外,还可以通过图形化的方法,将数据绘制成柱状图或折线图,通过观察图形的特征,来计算平均数。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解题思路。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活动,来巩固学生对求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自行收集一组数据,并通过计算求出平均数,然后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拓展问题,例如,如果某个数据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求平均数是否还能够准确反映整体情况?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求平均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多种计算方法的运用、实践性的活动和培养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求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求平均数评课稿 篇三

求平均数评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第八册教学简单的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在统计学中,求平均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求简单的算术平均数,第八册中教学的平均数就是这一类,第二种就是求加权平均数(我们简单称之为较复杂求平均数问题),本单元中例2、例3的教学内容就是这种类型的中最简单的例子。今天的教学内容例2为:根据每组数据的合计,把它们相加得到整个数据的总和,再进一步求出平均数。例3为:把原始数据经过分组整理后,得到每组的平均值,在求全体整体数据的平均数时,就需要先求出每组数据的和,再求出全部数据的总和,然后再按照全部数据的个数求平均数。

  二、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五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孩子在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孩子已有的知识结构为:求平均数就是要把总数除以总份数得到平均值。另外,孩子刚学习了小数除法,计算能力知识结构已经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独立根据给出的`条件,分析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体会利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进行推理,分析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解答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本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难点。通过准备题与例2的对比突出重点,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例3,培养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难点。

  四、 教学设计分析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探底铺垫——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探底铺垫: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体系,让孩子温习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找出解题思路,即: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

  2、自主探究:让孩子针对例题和复习题型的不同入手,讨论研究题目已有的条件发生了什么样变化,相应的解答思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3、巩固内化: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4、拓展延伸: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其中新授课部分教学分为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教学例2,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理解,共分3层。第一层:由准备题与例2对比,找出异同点;第二层:由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层: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第二部分:教学例3,强调根据题意确定算法,可分3层。第一层:出示例2,审题找出与例2的异同点;第二层:分组讨论解题方法;第三层:列出分步、综合算式。第三部分:对比例2、例3,找出异同点,从而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的理解。

  整节课教学安排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不断进行比较。例2和复习题的比较是第一处比较重点,让孩子自然地联想到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先要求出全班植树的总棵数和全班总人数,再根据平均数的意义,计算出平均数。3则进一步和例2进行比较,进一步改变条件成为求加权平均数问题,题材中每个组植树多少棵没给出,只知道每组中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联想例2的解法,进一步提高解题要求,最后将例2和例3再进行类比,刚已经比较出不同,现在再看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即:都需要先求出总数和总份数,再相除,最后得到平

均值。

  五、形成性评价测试题及其说明

  1、一辆车运货,上午8次运42吨,下午10次运48吨,这辆车一天平均每次运多少吨?

  2、一辆车运货,上午8次,每次运5。25吨,下午10次,每次运4。8吨,这辆车一天平均每次运多少吨?

  3、上面两题都可以看成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它们解答的共同点是:第一步求(),第二步求(),第三步求()。

  4、请你调查本组成员的年龄,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本组中()岁的人数最多。

  (2)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3)请你预测本班同学的年龄结构是什么情况?

  5、一辆车从A地开往B地,每小时行50千米,再由B地返回A地,每小时行30千米,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形成性评价测试题安排说明:练习1、2以例2、3题型为主,进行巩固练习。练习3进行小结方法。练习4安排结合刚学习过的条形统计图及以前的实践统计进行,从平均数计算中做出预测。练习5作为一个提高练习,结合假设让学生体会出只有分别求出往返时间可以求出往返平均速度。

求平均数评课稿(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