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经典3篇】

时间:2015-02-03 03:42: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篇一

在我教书的生涯中,我有幸设计并教授了我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是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准备的,旨在帮助他们培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在设计这本书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兴趣、实用性和互动性,以确保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并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首先,我选择了一本有趣且适合学生年龄段的绘本作为教材。这本书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同时也涵盖了一些常见的生活场景和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和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其次,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注重了实用性。我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提问,以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和讨论活动,让学生不仅仅是 passively接受故事,而是积极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得知识和启发。

此外,我还注重了教学的互动性。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活动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在课后和家长一起讨论故事内容,以增强他们对书中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学生们不仅仅是学习了书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他们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巧,并且培养了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我相信这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篇二

在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种方法是通过与学生共同创作故事来实现的。

首先,我鼓励学生们自由发挥,用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故事。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在一个神奇的森林里,你会遇到什么样的动物?”或者“如果你变成了一只小鸟,你会飞去哪里?”通过这些问题,我希望学生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将其转化为故事的内容。

然后,我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互相分享和修改自己的故事。这样的合作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还可以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理解故事。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也会给予他们一些建议和指导,以确保故事的连贯性和可读性。

最后,我鼓励学生们将他们的故事整理成一本小书,并在课堂上互相分享。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听取他人的故事来拓宽他们的视野。我也会鼓励学生们互相评价和提出建议,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改进自己的作品。

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我的学生们不仅仅是 passively接受故事,而是积极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得了乐趣和启发。他们通过创作和分享故事,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及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板书文题、作者)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 凄惨 翻来覆去 温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奉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

,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六、布置作业

  离别、送别在文学描写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描写离愁、别绪的名篇佳作无以计数,请你写出三个写离别、送别的诗句

  课后反思:《我的第一本书》。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文章似是信笔写来,实际上每一个片段都耐人咀嚼。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篇文章更容易引起共鸣;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可能觉得离自己生活相距甚远,但是可以通过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展开想象,去感悟那个时代的生活境况。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使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悟,进而思考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深刻影响──既可以构成对人生的戕害,也可以增添人生的厚度。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