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乡村故事抒情散文 篇一
春天里的乡村,总是充满了生机和希望。小溪潺潺流淌,麦浪起伏如海,远处的羊群在绿色的草原上悠闲地吃着青草。这是我成长的地方,一个美丽而古朴的乡村。
在这个乡村里,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少年,他叫小明。小明是我们村的希望,他聪明机智,勇往直前。每天,他都会早早起床,帮助父亲照看农田,种植庄稼。他的父亲是一个老农民,经验丰富,而小明却总是充满了新奇和好奇心。
小明对农事非常感兴趣,他喜欢和父亲一起下地,亲手插秧、施肥。他总是仔细观察着庄稼的生长情况,不断学习和探索,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种植方法,让农作物长得更加茁壮。他从书本上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和父亲一起实践,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成为了村里农田里的一颗明星。
除了农田,小明还对村里的自然景观充满了热爱。每当放学回家,他总是会带上画笔和纸张,到田野间去寻找灵感。他用画笔记录下了乡村的美丽风光,画出了田野里的花朵、小溪里的鱼儿、村庄里的房屋和老人。他的画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人仿佛置身于乡村的美景中。
小明的热情和专注也感染了乡村的其他孩子。他们纷纷加入到小明的行列中,一起探索乡村的秘密,一起学习农田的知识。乡村的孩子们在小明的带领下,建立了一个农田实验室,每天都会进行各种农事实验,探索新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技术。
小明的故事在乡村里传开了,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小小村庄里的少年。他们为小明感到骄傲,认为他是乡村故事的主人公,是乡村的未来。小明的故事也渐渐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变化,人们更加注重农业发展,更加关心乡村环境的保护和发展。
少年乡村故事抒情散文 篇二
夏天的乡村,阳光灿烂,热情洋溢。稻谷在田野里绿油油地摇曳,果树上的果实已经成熟,发出诱人的香气。这是一个美好而快乐的季节,也是少年们最喜欢的季节。
在这个乡村里,有一个热爱音乐的少年,他叫小杰。小杰是我们村的骄傲,他拥有一副好嗓子和一双灵巧的手。每天,他都会带着他的吉他,走遍村庄的每个角落,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快乐。
小杰的音乐天赋是从小就显露出来的。他能够听到任何一首歌,都能够准确地模仿出来。他的琴音清澈而动人,每一次演奏都能够让人陶醉其中。小杰喜欢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音乐充满了乡村的味道和乡村人民的故事。
除了演奏,小杰还喜欢创作自己的歌曲。他用音乐诉说着乡村的美好,用歌声表达着对家乡的热爱。他的歌曲充满了乡村的情怀和对自然的赞美,让人们感受到了乡村的幸福和温暖。
小杰的音乐才华也感染了乡村的其他孩子。他们纷纷加入到小杰的音乐团队中,一起演奏、一起创作,为乡村带来更多的音乐风景。乡村的孩子们在小杰的带领下,建立了一个音乐学校,每天都会进行各种音乐培训和演出。
小杰的故事在乡村里传开了,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小小村庄里的少年。他们为小杰感到骄傲,认为他是乡村故事的主人公,是乡村的骄傲。小杰的故事也渐渐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变化,人们更加注重音乐教育,更加关心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夏天的乡村,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和音乐的旋律。小杰用他的音乐才华,点亮了乡村的生活,让人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和乡村的魅力。他的故事将成为乡村传说中的一个美丽的篇章,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少年乡村故事抒情散文 篇三
少年乡村故事抒情散文
少年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津津乐道的。写下这个题目,自然是情趣涌动,童心荡漾,在追寻着梦幻少年时代在乡村度过的那一段美好的没齿不忘的浪漫时光。
1969年,13岁的我跟着母亲回到海南岛东北部的老家乡下定居。母亲的心是苦痛的沉重的,从教师一下子被“下放”到乡下当农民,谁都受不住。而少年的我眼前到处都是阳光,一切都美好。老家的村叫荔枝村,村不大,三四十户二百多人,可小孩还是满多的,像我这么大的少说有十五六个。小孩是最容易沟通的,三两下子就给搭上了,有好几个成日价打闹的`则成了要好,最后成了“哥们”。要说城里,哪有这么一股“人气”!
乡下的小孩玩是最开心的事了。假日里除了玩,还是玩,打扑克,捉鸟,放牛,游水,戽鱼……打扑克不赌钱,谁输谁戴高帽,挨“刮鼻子”(用扑克牌摔打鼻子);人小鬼大,小簸箕也能逮着天上的飞鸟;脱得一丝不挂骑着水牛在小溪里打水仗,打不赢就把人家从牛背上拉下来灌水;三五人一伙堵住一段小溪,用脸盆水桶把水戽干,大鱼小鱼虾和蟹,还有蛇,一起摸抓,不过每抓上来蛇都吓得“哎呀”大叫,“啪”的甩得远远的。抓摸到鱼虾蟹按人头平均分配,人手一份,高高兴兴回家向父母邀功。
读书要上学堂,上学堂,大小“哥们”一大拨。村里离小学有四里路,上学全靠两条腿,一路上嬉戏打闹,捉迷藏打土仗摘野果,不亦乐乎。打土
仗最好玩,大伙高喊“冲啊”,个个奋勇当先,真是不怕枪林弹雨,偶尔有的被打中眼睛,打出血来不要紧,擦一擦又往前冲。过瘾的还有摘山稔。山稔花漂亮山稔果好吃,四五月开花五六月结果,上学路上满山遍野皆是,让我们采摘个够,敞开肚子吃个饱,放学了回到家,奶奶问饿不饿,回答是早就吃山稔吃饱啦,看看我这肚子。然而山稔好吃难拉,每每胀红着脸憋出吃奶的力都拉不出,一擦有些许血,那痛苦至今想起来还可怕。那阵子上的是5年级,正是最难管的年代。背书包不好好念书,却时常迟到早退,甚至逃学。每天清晨,学校好几百人在做早操,总有一些迟到的学生被罚站,校长点着人头,每每生气地说:“又是你们荔枝村的!”被罚被训的顽童中每每有我。其实,我们荔枝村的也是大早就爬起来上学,但肚子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每过小镇,总要在食店里吃粥。那粥是白米粥,掺些肥肉片、酱油和味精,好生香甜,每碗一角钱一两粮票。吃一碗还不过瘾,还要加一碗。至于早退,更是家常便饭,肚子饿得咕噜响,哪管你放学不放学。尽管如此,我们荔枝村的学习成绩并不输给别人,尤其是被谥为“瘦猴儿”的我。论数学,我在班里在年级还是数一数二;写作文,我的不少篇目不是由老师在班上朗读,就是在黑板上张贴。最引为神气的是那位语文老师对我的这么一句评价:“这小子今后要有点儿出息的。”不过那老师是我最怕的一位老师,批评起你来比打板子还难受。
至今令小时的伙伴们念念不忘的还是“讲古”的故事。“讲古”是家乡的俚语,意思是讲故事。早年的我在母亲书房里读了些许《水浒》、《三国》、《西游记》,于是好为人师,在上学的路上连编带造地给村里的“哥们”“讲古”;鲁智深怎么力气大,孙悟空怎么会变,怎么大闹天宫,赵子龙怎么武勇,诸葛亮怎么神机妙算,那些土生土长,连县城也不曾去过的“哥们”哪听过这玩艺,一个个听得入迷,于是众星捧月般的跟在后面,于是乎我就成了“讲古王”,前呼后拥,颐指气使,好不神气:叫哪个走在左边,他就绝对不敢往右走。每次差不多到学校了,我都会宣布“暂停”:“今天就讲到这,要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待放学后再说!”放学后又总有那么一群“古迷”在校门口等着“听古”的,时而又不断有东边村或其他邻村的新的面孔出现,那几位“古迷”居然不进自家的路口,跟着“听古”大部队直听到我的家。这码光景,至今每次回乡与当年的“哥们”相逢,都成为兴味不尽,畅笑开怀的谈助。
人是感情动物,胡子一大把了总爱回忆在乡村度过的那段少年生涯。它是我生命中的一串有趣的足迹,是我人生乐章中一段欢快的音符,更是我人生在大海沙滩上的几颗小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