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承天寺夜游》考试试题及答案(实用3篇)

时间:2017-05-05 07:46: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考《记承天寺夜游》考试试题及答案 篇一

一、选择题

1.作者写《记承天寺夜游》的目的是( )。

A. 记录自己的夜游经历

B. 描述承天寺的美景

C. 向读者介绍承天寺的历史

D. 推广承天寺的旅游资源

答案:C

2.下列哪个词最能概括承天寺的夜景( )。

A. 幽静

B. 灿烂

C. 壮丽

D. 惊艳

答案:A

3.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夜雨声”指的是( )。

A. 雨水滴落的声音

B. 雨水打在屋顶上的声音

C. 雨水滴落在湖面上的声音

D. 雨水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

答案:C

4.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描写承天寺的夜景( )。

A. 描写细节

B. 运用比喻

C. 采用对比

D. 以上都是

答案:D

5.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意思( )。

A. 作者对承天寺的夜景印象深刻

B. 作者希望读者能够亲身体验承天寺的夜景

C. 作者对承天寺的夜游进行了总结

D. 作者对承天寺的历史进行了回顾

答案:B

二、简答题

1.简述承天寺的历史背景及地理位置。

答案:承天寺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建于唐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寺庙座落于青城山的山腰上,四周环绕着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溪流,风景优美。

2.作者为什么选择夜游承天寺?他的感受如何?

答案:作者选择夜游承天寺是因为夜晚的承天寺有着独特的魅力。在夜晚,寺庙中的建筑和雕塑被灯光照亮,显得幽静而神秘。作者感受到了承天寺夜晚的宁静和美丽,被夜雨声和灯光的照耀所打动。

三、创作题

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关于承天寺夜景的描写。

四、扩展阅读

请你选择一篇与承天寺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中考《记承天寺夜游》考试试题及答案 篇二

一、选择题

1.文章的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记”字是指( )。

A. 纪实

B. 记忆

C. 记录

D. 记功

答案:C

2.作者选择夜游承天寺的原因是( )。

A. 想欣赏夜晚的美景

B. 想感受宁静的氛围

C. 想寻找灵感

D. 想拍摄照片

答案:B

3.下列哪个词最能概括作者对承天寺夜景的感受( )。

A. 神秘

B. 壮丽

C. 宁静

D. 美丽

答案:C

4.文章中提到的“夜雨声”给作者带来了( )。

A. 安慰

B. 感动

C. 惊喜

D. 悲伤

答案:B

5.作者通过描写承天寺的夜景来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自然的美丽

B. 文化的传承

C. 历史的沉淀

D. 美与宁静的共存

答案:D

二、简答题

1.承天寺的夜景与白天有何不同?

答案:白天的承天寺景色美丽,但夜晚的承天寺更加幽静和神秘。在夜晚,灯光照亮了寺庙的建筑和雕塑,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夜晚的承天寺更适合静静地欣赏和感受。

2.文章中的“夜雨声”在整个描写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文章中的“夜雨声”给整个描写增加了一种诗意和美感。夜雨声的描述使读者更加能够感受到承天寺夜晚的宁静和美丽,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

三、创作题

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关于承天寺夜晚的故事。

四、扩展阅读

请你选择一篇与承天寺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中考《记承天寺夜游》考试试题及答案 篇三

2017中考《记承天寺夜游》考试试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卷一,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下文一起来看看《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想到,考虑。与为者乐,共同游乐的人。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被贬到黄州。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容水的澄澈。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经典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填空:(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2分)

  4."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4分)

  5.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6."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

  8.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二.阅读理解、分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 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 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的美妙境界。(4分)

  3. 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4分)

  4.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答案】

  1.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⑴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

  ⑵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3.乐观、豁达

  4.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

  5.欣然起行;解衣欲睡

  6.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7.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承天寺

  8.B

  二、

  1.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

  3. ⑴月色入户,近然起行。

  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4. .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5. C

中考《记承天寺夜游》考试试题及答案(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