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经典散文 篇一:《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深情描绘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瞩目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文风而闻名。其中,《红玫瑰与白玫瑰》被誉为她的经典散文之一。这篇散文以红玫瑰与白玫瑰作为象征,描绘了一个充满爱与痛苦的爱情故事。
散文以一对相爱的情侣为主线展开,男主角周朗是一个绅士,女主角白玫瑰则是一个美丽而纯洁的女子。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描述了他们的相遇、相知和相爱的过程。周朗对白玫瑰的深情款款,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与真挚。而白玫瑰对周朗的倾慕和依赖,更是让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温暖。
然而,故事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作者通过描写白玫瑰的内心痛苦,展示了传统家庭观念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压迫。白玫瑰的家庭要求她嫁给一个有钱有势的男人,而她却深爱着周朗,这让她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之中。作者通过描写白玫瑰的矛盾心理和挣扎,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爱情和社会压力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整篇散文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张爱玲以她独有的笔触描绘了红玫瑰与白玫瑰之间的对比,将红玫瑰象征着美丽与热情,而白玫瑰则象征着纯洁与无暇。这种对比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深化了故事中的爱情主题。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文风,张爱玲成功地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痛苦。读者在阅读这篇散文时,会被故事中的情感所触动,并对爱情和社会压力之间的矛盾有所思考。这也是张爱玲作品中的一大特点,她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让读者产生共鸣。
张爱玲经典散文 篇二:《金锁记》的女性意识探索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瞩目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文风而闻名。其中,《金锁记》被誉为她的经典散文之一。这篇散文以女性意识的探索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女性在婚姻和爱情之间的挣扎与追求。
散文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金锁的女性。她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不断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女教师。然而,她的人生并不如意。她的丈夫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他不但不关心金锁的感受,还与其他女人有染。金锁在婚姻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但她并没有选择逃避或者沉默,而是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通过描写金锁的坚强和勇敢,作者展现了女性意识在封建社会中的觉醒和探索。金锁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女性角色,她追求自己的独立和自主,不再被男性的支配和操控。她通过努力工作,改变了自己的经济状况,获得了自己的尊严和自由。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让金锁在封建社会中展现出了女性的力量和勇气。
《金锁记》是一篇充满女性主义色彩的散文,通过对金锁的描写,作者探索了女性在婚姻和爱情之间的挣扎与追求。散文中的金锁代表了一种新时代的女性形象,她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命运,而是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探索,对于中国现代社会的女性解放运动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张爱玲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而备受赞誉,她通过散文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的力量和勇气。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会被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所感动,对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探索有所启示。这也是张爱玲作品的魅力所在,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将女性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让读者产生共鸣。
张爱玲经典散文 篇三
张爱玲经典散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想要学习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爱玲经典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夜营的喇叭
晚上十点钟,我在灯下看书,离家不远的军营里的喇叭吹起了熟悉的调子。几个简单的音阶,缓缓的上去又下来,在这鼎沸的大城市里难得有这样的简单的心。
我说:又吹喇叭了。姑姑可听见?我姑姑说:没留心。
我怕听每天晚上的喇叭,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听见。我说:啊,又吹起来了。可是这一次不知为什么,声音极低,绝细的一丝,几次断了又连上。这一次我也不问我姑姑听得见听不见了。我疑心根本没有什么喇叭,只是我自己听觉上的回忆罢了。于凄凉之外还感到恐惧。
可是这时候,外面有人响亮地吹起口哨,信手拾起了喇叭的调子。我突然站起身,充满喜悦与同情,奔到窗口去,但也并不想知道那是谁,是公寓楼上或是楼下的住客,还是街上过路的。
二、说胡萝卜
有一天,我们饭桌上有一样萝卜煨肉汤。我问我姑姑:洋花萝卜跟胡萝卜都是古时候从外国传进来的吧?她说:别问我这些事。我不知道。她想了一想,接下去说道:我第一次同胡萝卜接触,是小时候养叫油子,就喂它胡萝卜。还记得那时候奶奶(指我的'祖母)总是把胡萝卜一切两半,再对半一切,塞在笼子里,大约那样算切得小了。要不然我们吃的菜里是向来没有胡萝卜这样东西的。为什么给叫油子吃这个,我也不懂。
我把这一席话暗暗记下,一字不移地写下来,看看忍不住要笑,因为只消加上说胡萝卜的标题,就是一篇时髦的散文,虽说不上冲淡隽永,至少放在报章杂志里也可以充充数。而且妙在短才抬头,已经完了,更使人低徊不已。
三、到底是上海人
一年前回上海来,对于久违了的上海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白与胖。在香港,广东人十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还要黑,马来人还要瘦。看惯了他们,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一代乳粉的广告。
第二个印象是上海人之通。香港的大众文学可以用脍炙人口的公共汽车站牌如要停车,乃可在此为代表。上海就不然了。初到上海,我时常由心里惊叹出来:到底是上海人!我去买肥皂,听见一个小学徒向他的同伴解释:喏,就是张勋的勋,功勋的勋,不是薰风的薰。《新闻报》上登过一家百货公司的开幕广告,用并散并行的阳湖派体裁写出切实动人的文字,关于选择礼品不当的危险,结论是:友情所系,讵不大哉!似乎是讽刺,然而完全是真话,并没有夸大性。
上海人之通并不限于文理清顺,世故练达。到处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性灵文字。去年的小报上有一首打油诗,作者是谁我已经忘了,可是那首诗我永远忘不了。两个女伶请作者吃了饭,于是他就做诗了:樽前相对两头牌,张女云姑一样佳。塞饱肚皮连赞道:难觅任使踏穿鞋!多么可爱的,曲折的自我讽嘲!这里面有无可奈何,有容忍与放任由疲乏而产生的放任,看不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对于人与已依旧保留着亲切感。更明显地表示那种态度的有一副对联,是我在电车上看见的,用指甲在车窗的黑漆上刮出字来:公婆有理,男女平权。一向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由他们去吧!各有各的理。男女平等,闹了这些年,平等就平等吧!又是由疲乏而起的放任。那种满脸油汗的笑,是标准中国幽默的特征。
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关于坏,别的我不知道,只知道一切的小说都离不了坏人。好人爱听坏人的故事,坏人可不爱听好
人的故事。因此我写的故事里没有一个主角是个完人。只有一个女孩子可以说是合乎理想的,善良、慈悲、正大,但是,如果她不是长得美的话,只怕她有三分讨人厌。美虽美,也许读者们还是要向她叱道:回到童话里去!在《白雪公主》与《玻璃鞋》里,她有她的地盘。上海人不那么幼稚。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包括《泥香屑》、《一炉香》、《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琉璃瓦》、《封锁》、《倾城之恋》七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