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故事的散文(精选3篇)

时间:2019-01-04 08:10:2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民间有故事的散文 篇一:《苦难与坚毅》

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有一位老人,名叫张宝福。他年轻时家境贫寒,但他勤劳聪明,一直努力奋斗,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张宝福小时候经历过一场大灾害,他们的村庄被一场洪水所淹没,许多人家都被冲毁,家庭财产损失惨重。然而,这场灾难并没有让张宝福放弃对生活的希望,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改变命运的决心。

在村庄里,张宝福特别喜欢听老人们讲述关于坚毅与勇气的故事。他们说,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来美好的明天。这些故事深深地触动了张宝福的内心,他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

张宝福从小就喜欢读书,每天晚上,他都会找一块破旧的木板作为书桌,点燃一盏油灯,埋头苦读。他时常背诵古文,学习经典,希望通过知识的积累来拥有更多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宝福的努力逐渐得到了回报。他通过考试,得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为了村里的一名教师。他用故事激励着自己的学生,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命运又一次对张宝福进行了考验。一场大病让他身体变得虚弱,无法继续工作。他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助,但他并没有放弃,他选择了用笔代替声音,开始写作故事。

张宝福的故事被出版社看中,出版成书。他的故事传遍了整个小村庄,人们纷纷向他求故事。张宝福的故事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感动,更重要的是,它们激励着人们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的精神。

今天,张宝福已经成为了一个有故事的人,他的故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他用自己的坚毅和努力证明了,只要心怀梦想,敢于追求,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民间有故事的散文 篇二:《爱与奉献》

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李金华。他是村里的一位普通农民,平凡而朴素的生活过得十分辛苦。

李金华的妻子生了七个孩子,他们一家人靠着种地和养殖为生。然而,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孩子们的生活并不富裕。尽管如此,李金华始终以乐观和勇敢的态度面对生活,用自己的爱与奉献支撑起了整个家庭。

每天清晨,李金华总是第一个起床,他会去田里劳作,为家人带来丰收的希望。下午,他会带着孩子们到山上放牛,教导他们勤劳和坚强。晚上,他会亲手做饭,照顾妻子和孩子们的生活起居。

尽管生活艰辛,李金华总是笑容满面,他相信只要充满爱与奉献,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家人,尽管他们并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但他们的心灵却充满了温暖和幸福。

然而,命运又一次对李金华进行了考验。他的妻子突然患上了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进行昂贵的手术治疗。这对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李金华并没有退缩,他决定不顾一切地为妻子筹集手术费。

李金华四处奔波,向村里的亲朋好友借钱,他甚至卖掉了自己的几头牛。他没有告诉妻子实情,只是默默地付出,希望能够给妻子一个惊喜。最终,他筹集到了足够的手术费,妻子顺利地进行了手术。

手术后,妻子恢复得很快,李金华感到无比的欣慰。他的爱与奉献让整个家庭更加团结,孩子们也懂得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互相关心的意义。

李金华的故事传遍了整个村庄,人们无不为他的坚强和奉献所感动。他的故事成为了村里的一个传说,人们常常在夜晚围坐在一起,听着李金华的故事,感受着他的爱与奉献。

李金华用自己的爱和奉献证明了,即使生活再艰难,只要心怀爱与奉献,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故事。他的故事让人们明白,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只有通过付出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幸福。

民间有故事的散文 篇三

民间有故事的散文

  民间有故事

  马荣宪

  地方乡俗,你说它迷信也罢,封建也罢,千百年的传下来,在乡野民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传承着,打压或者抵制皆不能摧毁,可见它的魅力所在。

  我所在的小镇,有一个村子,叫西集前。一天,他们村的干部,一个叫仝丽丽的妇女主任,虽然年轻,却是村上的老干部,和我很熟,带着他们新上任书记的嘱托来办公室找我,让我搜集记录一下他们村关于石干娘的传说,写一份修复建设庙宇祠堂的可行性报告。说他们村西南以前不仅有座玉皇庙,还有一座石干娘祠堂,自古以来香火就十分的旺盛。村里根据村民的诉求和愿望,计划在原址上把玉皇庙和石干娘祠堂修复重建,还原往日香火旺盛的宗教习俗,以满足当地群众一种朴素的诉求。

  村里的干部们也很真诚,为了让我能愉快的接受这一任务,还许下承诺,要请我喝酒,可惜,我因身体原因已戒了酒,早把烟酒视作了毒物,村干部一看这招不起作用,就又要给我稿费,说不让我白忙活。我知道他们的心情,也知道他们要做好这件事的决心和信心,于是 ,便莞尔一笑,说,好吧,先给我开好一百万的支票,这事我做了。他们一听,瞪大了眼睛看着我,不知道我要干什么。

  那妇女主任和我相熟,就给讲情,说,百儿八十的还行,你说一百万,村里可没有!

  从话里可以听出来,她那意思就是咱们这么熟,你还要这么多,就没一点人情面子呀!

  我怕他误会,连忙说,开玩笑的,你怎么给个棒槌却当真(针)了?按照村里的风俗,修复重建庙宇祠堂,是积德行善的事情,我乐意帮这个忙,何况我也想了解一下当地的民风民俗,只要你们给我找几个熟悉村里传说的老人就行,我采访了解一下。

  仝丽丽一拳头打在了我的身上,说领导也会欺负人!这么老实个人,说的话倒把人吓个半死!一百万,把我给卖了也凑不齐呀!

  在一个镇上,相互之间接触多了,玩笑开起来也就没了个分寸。

  吃了一拳,还得把活揽下,我委屈地说,你们这邦子妇女主任,整天拿我开玩笑,真会欺负老实人。

  仝丽丽就耍起赖来,说,就赖上你了,俺就觉得你能干好,才来找你的。

  是呀,信任就是个绳索,让你自己往里钻。

  而我,却也愿意做这样的活,因为自己喜欢,所以也乐意上套。

  拜石干娘这一习俗,我久有耳闻。一个地方,百姓们祈求庇护,崇拜神灵,建一座祠堂,修一座庙宇,体现了人类最原始、最朴素的一种宗教信仰,表达了人们祈望风调雨顺、人口平安的愿望和诉求,不仅无可厚非,并且还体现了一种人文风俗。

  当下的乡村,到处在实施乡村旅游工程,没有人文景观,没有历史传承的东西,就显得空洞和苍白。

  我所知道的这个小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小镇上的闵家寨村就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闵子骞的老家,闵氏祠堂----笃圣祠就坐落在该村,闵子骞以孝闻名,鞭打芦花的故事,流传甚广,以他的故事拍摄的《少年闵子骞》在全国放映。汪沟这个小镇借《鞭打芦花》的故事和“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的典故,才得以名闻天下。

  西集前村的石干娘祠堂也是远近闻名。周围很多同事和朋友给我提起过石干娘。说她的灵验,说她的香火的旺盛,说她的庙会的繁华。一直以来,我就很想去深入的了解一下关于石干娘的传说和故事。

  我是个爱故事的人,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都是我喜欢做的事。小时候喜欢听邻居啦乡村里的呱,那些民间的传说和故事,曾经陶醉了我童年的每个夜晚。

  如今,有人让我走近民间,去接触故事,去收集整理,把非物质的东西定格下来,那也是一件有功德的事,我何乐而不为呢!

  而西集前村的妇女主任仝丽丽,也是个有故事的人。首先是这个姓,大多数人不认识,大凡第一次接触这个字,都习惯了山东秀才念半边的高招,喊她工主任。我第一次喊她,是查了字典之后,才敢喊的。在认识很久,并且很熟之后,我也和她开了一次玩笑,故意喊她工主任,并把那个工字喊得特别响,而她也是个很配合你开玩笑的人,故意走到你跟前,左转一圈身子,右转一圈身子,在把我都转糊涂的时候,才问我,“马主任,你好好看看,俺是个公的还是个女的?明明是个女的,你却喊俺工主任,真是睁着大眼说瞎话呀!”这一句话就让我领教了她的厉害,嘴巴子不饶人呀,用叼徳一的话说就是:这个女人不寻常!

  说起仝丽丽的不简单还真有两个故事来证明。

  一个是她教子有方。她儿子李德馨,今年16岁,却已是闻名全国,葫芦丝演奏技艺已是相当的炉火纯青,不仅省市电视台的少儿晚会少不了他的节目,就连中央台也经常来函邀请,李德鑫的出色表现,让全国知名艺术家也是爱不释手,主动收他为关门子弟。各级晚报都对李德鑫的事迹做了报道。而让我震撼和钦佩的却是仝丽丽的那种超越母爱的家教情怀,她虽然身处农村,却把孩子对葫芦丝的的天赋和爱好视做自己的生命,不惜倾家荡产寻名师,买最好的葫芦丝乐器,一次次的临沂,一次次的济南,不管去哪里学习和演出,都是她陪着孩子,那份执着和无私的付出,常人真的是难以想象。一个乡村母亲对孩子的教育能有这样的见识和境界,你不得不刮目相看。

  再一个就是仝丽丽有一颗大爱之心。因为工作缘故,我和她相互之间都加了微信,通过她的朋友圈我看到她以自己的人格为一个与自己无亲无故、身患绝症的乡亲募捐的情形。说实话,现在的募捐,遍地皆是,真的假的,难以分辨。而仝丽丽的募捐却很有人缘,她的朋友,她的乡邻,不管熟悉不熟悉的,都奔着她的真诚善良和爱心,纷纷慷慨解囊,凡是捐款的,她都以截图的`方式在网上予以公开,并把所有募捐到的款项,交给那个被病魔缠身的家庭。

  胸有大爱的人是值得交往的人。基于这一点,我也会把一个村干部的嘱托去努力的做好。更何况仝丽丽或许也瞅准了我喜欢搜集民间故事的爱好,便把修复重建玉皇庙和石干娘祠堂的可行性报告撰写任务交给了我。我所能做的,也就只有好好的去搜集整理记录下关于西集前村口口相传着的那些优美的民间故事了。

  民间传说是民间口头叙事文学,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本土民间文化的精华。一些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常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并在流传过程中提炼加工,故事情节既与人间现实有直接的联系,其发展又合乎生活的内在逻辑,使真实情景和奇情异事达到了有机的统一,既富于生活气息,又离奇动人。(网络词条)

  所以说,民间故事的魅力就在于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人人都是创作者,用你的语言和理解,给故事一个美好的传播途径。

  就在2016年麦收前的日子里,我去了西集前村。按我的要求,村里早就找来了两个熟悉村里的变迁和石干

娘玉皇庙故事的老人。我循着他们娓娓道来的故事,整理记录下了以下的文字。

  而我在这里要记下的,就是西集前村给我讲故事的这两位老人的名字,他们一个是73岁的王孝山,一个是70岁的仝传才。

  因为村里有一伙热心于乡村民俗的倡导者,想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传说和故事,让当地的人文气息浓厚一些,给日渐壮大的乡村旅游增添一些民俗底蕴,而那些承载传说和故事的祠堂和庙宇,就是最好的见证。

  一直以来,在我的心底,总感觉民间的故事就在我所生活的乡村,那么迷人,那么富有魅力!

  201x年11月6日

民间有故事的散文(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