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是乡村散文 篇一
乡村散文:回归自然的美好
乡村散文是一种以乡村为背景的散文创作形式,它以纯朴自然的风景和淳朴善良的人物为主题,展现了乡村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乡村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
乡村散文的美在于它的自然与纯朴。乡村的风景如诗如画,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无垠的田野、青山绿水、小桥流水、农田里忙碌的农民,构成了乡村的美丽画卷。这种美丽不需要华丽的修饰,它自然而然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乡村散文的美在于它的人文与情感。乡村的人们朴实善良,无拘无束,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传递出一种真挚的情感。乡村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乡村的农民、渔民、牧民等,他们虽然生活艰辛,但他们的心灵却是纯净的,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希望。在乡村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这种关系让人心生敬佩和感动。
乡村散文的美在于它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乡村散文往往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我们在读乡村散文时,会被其中的情节所触动,产生共鸣,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同时,乡村散文也会引发我们对乡村的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城市的快节奏和现代化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让人们渐渐远离了自然和纯朴。乡村散文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让人们重新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回归到纯朴的本真。
乡村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其自然与纯朴、人文与情感、情感共鸣和思考的特点,展现了乡村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乡村散文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在城市繁忙的生活中,我们不妨读一读乡村散文,感受一下那份纯朴和自然的美好。
最美是乡村散文 篇三
车子穿过繁华的都市,开过熙攘的人群,那些繁华与喧嚣都被抛在了车后。载着满满一车的激动欣喜,驶向安详的村庄。车子稳稳的开了三个小时,终于拜托了世俗的牵绊。
安心的吃完乡村饭,夜色也爬上屋顶。即使天色阴沉,看不见一丝月光与星光,却还有隐约树梢,依稀的屋檐,两三点夜灯。屋后屋旁静淌着河水,虽不是清澈见底,但有枯黄的芦苇、残留的几点浮萍。
向屋旁的小路走去,南面小路通向不知去处的田野那一边,只有一阵阵温和的风贯彻着。北面是几户人家,几家商店。商店早已不再经营,关起门来享受难得一年一次的天伦之乐。
一大早在柴火的烟味中醒来,透过格子布的阳关暖暖的照着眼睛。起来喝完暖粥,便可惬意一天。农村的早饭不像城里,他们总是等家人都起床后才开始开动早餐。一下子家人的温暖都融在热乎乎的粥里了。
待你吃完早餐,如果你起的够早,出门你会发现天边一片青蓝,在青蓝的上方有一条细细的宛如金龙一般的橙红。天上还会挂一轮明月,几颗星辰。当橙红慢慢与青蓝相交,如墨汁滴入水里那般散开,天便开始亮了。
你到周围走一走,除了田野还是田野,偶尔孤零零的几家房屋坐落在田野内,也显得是一副出自名家之手精妙绝伦的油彩画。倘若天空飞过几只麻雀,或者房屋顶上的烟囱飘几缕青烟,这幅油彩又会多一层生机,你又会觉得这幅画成了水墨画,似乎应该留在古册中,或者被镌刻在青花瓷上。这样才觉得美妙至极。
每次静静的坐在外婆屋外的场上,阳光柔柔的躺在你的脸上。一切都静止的无与伦比,那时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要的并不多,不需要功名利禄,不需要金钱权势,就这在脸上取之不尽的阳光,足以让你温暖幸福。这时这里的你,身心都是那么愉快。
就这么平淡的小村庄,没有赛过名川古迹的风景,没有一首形容其景的诗句,但它却真的很美。
最美是乡村散文 篇四
在乡下,农家人耳熟能详的话语,就是粪是庄稼宝,缺它庄稼长不好;庄稼一支花,全靠粪当家。这说的是农家肥,在二十世纪80年代前,农村哪家没有个沤粪的坑,在每户院落的茅厕旁,堆着个粪堆,若没有准会被人家笑话,这家人不是过日子的庄稼人。
其实,长在田地里、山坡上的庄稼,水汪汪的稻田里一片片水稻秧,都婉如是自己的儿女一样。若是莳弄的不好,没有嗜足必要的养份,到秋来,就不能长成籽粒饱满的粮食,由夏日的菲翠变成金黄的稻谷。俗话说,人混庄稼一时,庄稼混人一年。
在我小的时候,每到寒暑假,常到奶奶家,陪孤单寂寞的爷爷奶奶。在奶奶家出门不远处就是生产队队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队部院外边有个长有50多米,宽有20多米的大水坑。出于好奇心,经常看社员们从山上割来青青的荆条,当年生长的嫩枝叶,象扬场一样的,将一捆捆的荆条往水坑里扔。社员们不顾毒热的太阳,满脸晒得很黑,脸上流淌着汗水,顺着脸上的汗渍又流下来,流到了脖子里,有时很难受,就见他们用长有肥厚茧子的大手顺势抹一下,就又拿起一捆荆条来往水里扔,他们有年岁大的,更多的是年青的小伙子,大姑娘们也一样同小伙们干活,毫不逊色。只是穿的衣服有点小花,及粉红色等颜色的衣服,脸上同小伙子一样,是汗水化的妆。
我很好奇地问大人在干什么?才知道社员们管这叫压绿肥。当时并不理解这词的意思,就是沤肥,压绿肥是当地人的一种叫法。压绿肥也有个过程,将割来的荆条等青稞都放在水坑里,放满后,灌满水,水沉了再放水,然后在上面压上一层土,再放一层荆条后,再压上去,满坑后,用土盖实,等过了几个月,也许是一整个夏天,可能将荆条等青稞沤烂,在起出来,就是上好的农家肥了。
那时,也许工业生产的化肥很少,或许是现代化农业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都是生产队集体农业,积攒农家肥成为生产队一项重要而繁重的任务。生产队里积攒了一夏一秋的农家肥,堆的小山一样。每到这时生产队长也会脚踏在粪肥堆上,鼓着肚子说,只要明年雨水好,庄稼丰收是没说的了。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受现代化农业种植思想的影响,农民们也开始享受这现代化,很少有人在伤神费力地制农家肥了。拿钱到供销社或农产品销售点,优质化肥就运到了家。随着用小型农机具春播下种时,轻轻地就将象珍珠一样的化肥,洒到了散发着泥土香的刚刚犁开的黑色的垄沟里,即省时又潇洒。可说农民用上现代化也真够幸福的了。
施用农家肥,制造粪肥需要大量的人力,又费时,可能用半年或是一年的时光,换来新的一年春播的时光。即使人们不怕累,没有怨言,也要默默的承受着负重的压力。当粪肥积攒够了,运肥也是个很大的劳动量。90年代基本上都用马车运肥。平地还好,可是在山区,运肥却又是一道风景。看到运肥场景的人,是永远不会忘的。
有年冬天到姥爷家,看着大舅等一些社员运粪肥。因是山坡地,马车当然上不去,社员们用特缝制的好象是帆布的长袋子,有2米左右,直径也有30公分;用驴子、骡子驭运上山,社员们拱着腰,手牵着驴子前行,就象地雷战里的民兵驭运地雷的样子,因而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在我下乡的的路家生产队,积粪肥却另有特点,生产队通过饲养猪牛积肥。在夏天,猪牛圈里总是垫上新土,有猪牛屎尿的沤在一起,再加雨水,牛的踩踏,自然搅拌了。一、二个月起粪,生产队长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是哪一任生产队长的高招,到起粪的时候,几十个圈都起,队长把男社员们召集到一起,象房屋拍卖一样。说,东边第一个圈,20个工分,第二圈较大的,30个公分,社员们看着值,或觉得很好起,就争先应声,接了活去了。也有时按每个圈算天数,西边的猪圈,一个工(一天活),你接了活,2个小时干完,剩下的大半天就可以在家睡大觉。这就象工厂的计件工资制。
粪起出来后,还要运到一起。这也有个运的过程,社员们用土篮子挑到一起,慢慢地,在院子里堆起象小山一样的粪堆。后来,挑粪要上象小山一样的粪堆,沿坡而上,也是要费把子力气的。到了冬天,沤好了的粪,要用镐头一下下的刨下来,再用马车运到地里。
那些年,在农村的每个家庭也一样。只要有自留地,或房前屋后的地,就养猪,造猪粪,掏自家的厕所沤粪,粪只有发了,才能倒粪,上到地里,庄稼才不至于烧死。否则,生地蛆,或烧死秧苗。
农民们知道,农家肥养地,这是祖辈的祖辈们传下来的,一代接一代地传过来的,这样会保持地的营养,土地肥沃,地也渲。而用化肥代替农家肥,长期这样,土地营养少,土地板洁,什么庄稼也长不好。现在虽然有了复合肥,好于化肥,但还不能同农家肥相比。
随着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土地由传统的手工业作业,改为机械化种田。科学种田,科学施肥,粮食产量一年年地被突破,粮食品种也越来越多。
可我还是忘不了那有着泥土香气的,黑坳坳的农家肥。施用农家肥打下的粮食,肉透好吃,饭香味浓,是纯正的绿色产品,粮食没有化肥的残留。长期使用农家肥,更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升。农家肥肥沃了土壤,这样土地生长的庄稼抗倒扶,抗干旱及病虫灾害的能力强,生长力旺盛。
每每吃着这样纯正的绿色产品,连口里都留有余香。
现如今,乡村这道朴实、美丽的风景,不知何时还能出现。
最美是乡村散文 篇五
星期天,我和奶奶一起去乡下老婆婆家。
清晨,天还没有大亮,还在做梦的我就被老婆婆的大公鸡叫醒了。不一会儿,远处也传来了鸡叫声,乡村新的一天就在大公鸡的啼叫声中开始了。
起床喽!来到屋外,我深深吸了一口气――乡村早晨的空气多清新啊!甜甜的,湿漉漉的,吸一口,人就精神了好多。红彤彤的太阳渐渐从东方升起来了。远近的树木、房屋、庄稼,清清的小河都披了霞光,好看极了。我弯下腰,看到鲜嫩叶片上滚动着一颗颗小露珠,晶莹剔透,仿佛一颗颗珍珠。微风一吹,叶片轻轻摇摆一下,有些小露珠调皮地躲进草妈妈的怀里,再也寻不着了。我抬头看到家家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不禁感叹:“乡村的早晨真美啊!”
吃过早饭,我和邻居家的几个孩子玩开了。我们来到小河边,小河水清清的,不时有几条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有的还吐着小泡泡。我们忙找来鱼竿,挖了几条蚯蚓,钓起鱼来……
夕阳西下,山坡上的牛羊都“哞哞”“咩咩”地叫着回家了。我们相约明天再一起玩。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身上披着晚霞姑娘送来的红纱巾呢!
天色渐渐暗了,不知名的小虫子亮开嗓门唱起了歌,乡村夜晚的大合唱开始了。
最美是乡村,我真羡慕生活在这里的人!
最美是乡村散文 篇六
城里呆久了,想去乡村。今年三月底,我去了趟江西的婺源。
两溪从一山的两旁,顺着山脚,流向山下的村子。溪水来自山泉,在樟树的掩映下,四季常流。据说它就是新安江与千岛湖的源头。小溪刚开始,宽不足半米;快进村时,将近一米;到了村里,已经两三米了。两溪在村中相聚,经半圆形的拱桥后,宽至四五米。村头有四株上百年的樟树。溪水穿过村外一大片的田野,在四围叠嶂的山峦之中,从一个峪口流了出去。
村里的人临溪而居,溪的两岸用石垂直砌成。一边有路,宽约两米,接着便是一家家紧凑的房子。另一边无路,屋脚就是溪边,只是将大门口,用几根粗壮的树木,与溪的对岸相连;远远地看去,木桥一座一座的,像要把溪盖住似的。但溪里有许多木船,在静静的停泊;一旦有事,撑杆也好,划桨也好,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施展。
房子一般都有两层,但高不过三层;一律的白墙青瓦马头房。马头在屋的两边的檐上,一个个昂首挺胸,直冲霄汉;还没有进村,就感觉有一种万马奔腾的气象。从外面看去,房子没有窗,只有二楼有洞,也就是半尺宽一尺长的样子。据说一是为防火,一旦某家失火,用棉被把洞口堵住,屋里缺少氧气,火就自然熄了。
村里人聚族而居,都姓李;是几百年前中原的望族,为避战乱举家而迁的。山里地少,主要靠种植和贩卖山货;男子到了十六岁,跟着上一辈出外谋生。一直到成人,带着所得回来,修房添什,娶妻生子,然后又出外奔波养家糊口。新安江通着京杭大运河,是黄金水道里的要道;婺源又是最先的重要的产茶地,明、清时期,已经形成重要的婺商一派,与浙商和晋商齐名。
婺商很顾家,喜欢将一生所得,全部投入到老家的房产和建筑,没有投入到扩大再生产,因此中道式微。但是居住却精雕细刻、巧夺天工;无处不见砖、石、木雕的福禄寿喜、春夏秋冬等模样。封建社会里,台阶也有讲究;高阔的大门前,朝庭是几品官员,就只能修几级;再有钱的人家,只有把怨气消泄在屋里的装修上。
村里的几千口人家,靠的是溪水生活,一天到晚,溪水长流;上午八点以前倒秽物,十点以前刷脏物,接下来便是洗进口的菜了。几百年来,已经形成习俗。拱桥边,有明朝末年修建的申明亭。朔日和望日,也就是初一和十五,有事或无事,宗祠鸣锣聚众于此,批判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者。
时已三月,在出村的必经之路,离峪口不远;在大片的开满了金灿灿的油菜花的田野上,在潺潺流着的清澈的溪水边,在黛青色的重峦里,有一单独的僻静的庭院式建筑。院内有一座高大的楼亭,上书“文昌阁”三个大字,下面是“星阁高隐”四字横批,两边是“楼宇喜登临看两涧流清双峰峙秀,人文欣慰起要五经共读六艺兼通”一幅对联。这里是以前村里读书人经常交流和聚会的场所。李姓人
把溪叫作坑。峪口高大的牌坊,上书“李坑村”三个大字,旁边也有一幅对联,“远树平林村落,小桥流水人家”。
在婺源,像这样独具特色的风景和村落,还有许多。这使我想起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人类要居住,不一定都要涌到城里。依山傍水,何尝不是一种好的归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