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都江堰文庙散文
都江堰文庙建成开放,是都江堰人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几十年来,走过文庙街,翻过文庙山,就是没见过文庙。其实文庙就在我们眼面前。红色的“万仞宫墙”作证,当年的灌县中学,后来的都江堰中学就在这里。比起其它地方的文庙,都江堰的文庙还是幸运的,将文庙改作学校,虽然贵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几十年居无定所,但在这几十年间,数以万计的学子在这里求学,也算“庙有所用”,合乎“庙学”的目的。
迁建学校,重修文庙,这也是政府顺应民意的举措。“5.12“汶川大地震之后,都江堰中学外迁,文庙开始重建,历经数年的建设,一座新的文庙展现在世人的面前。2013年春,都江堰文庙正式对外开放。作为身上还沾点文气的都江堰人,自然要去看看我心中的圣殿。
新的都江堰文庙在以孔氏后人孔祥林为荣誉会长的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的协助下,依清代孔庙旧制在原址重建而成。恢复重建文庙的占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5000多平方米,是目前成都地区规模最大,建筑最完整的县级文庙。
走进文庙,首先见到的是万仞宫墙,令人肃然起敬,继而仰视。特别值得庆幸的是,都江堰文庙虽经半个多世纪的办学,期间历无数次的改扩建,然作为文庙标志性建筑的“万仞宫墙”却完整地保留下来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众多的学生就在这万仞宫墙前的操场中操练,借助这道墙,莘莘学子才感受到文庙和文庙精神的存在。惜乎一场大地震,将万仞宫墙和大成殿震塌,重建中,完全按旧貌而建。伫立万仞宫墙前,抚摸墙面,无不倍感亲切。
正对万仞宫墙的是櫺星门,庄严而神圣,步入此门,顿感文气袭人。过櫺星门便是泮池和泮桥,泮池和泮桥为文庙最久远的规制建筑,《诗经》中就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之说。古时科考时,学生均要过泮桥前往大成殿去拜孔,称为“入泮”,可见其历史久远。都江堰文庙的'泮池和泮桥是文庙中唯一仅存的原物,更见其弥足珍贵。怀着虔诚之心踏桥而过,心中细细体会当年科考学子过桥拜孔的心情,感慨良多。
过桥拾阶而上,便是文庙的中枢大成殿。重建后的大成殿巍峨壮观,重檐叠彩,飞檐凌空,气势非凡。大成殿是文庙中奉祀孔子神位的主殿,在封建时代,也是知识分子设馔祭孔的场所。每年春秋两季,本地的主要官员,都要到文庙行“释奠”礼。学童入学和年青知识分子考中秀才后,也要到文庙行“释菜”礼。所以大成殿是文庙的核心。笔者自认为也是读书人,且家中父母均为教师,亲友中从教者比比皆是,对“万世师表”的孔夫子自幼就既敬且畏,尊崇有加。几十年之后方有幸在文庙大成殿叩拜至圣先师,也算今生不悔。
全国文庙众多,著名的如被称之为“国庙”的曲阜孔庙,还有浙江衢州的南宗孔庙,北京的孔庙等,但就县级文庙而言,我认为都江堰的文庙是值得一书的。一是它历史悠久,据介绍都江堰市文庙始建于五代时期(约公元907年前后)。
二是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比较大,至少在成都地区的县级文庙中是居首位。其三是文庙的建筑群依山取势,由东向西,由低到高,层层递进,至大成殿,有居高临下之势,与文庙山上的红塔相映生辉,彰显其魁星之气。大成殿两侧有“名宦祠”、“乡贤祠”拱卫,但凡在本地任职而勤政爱民,有卓著业绩者,本土人士才高德勋,多行善举者,可入祠受后人祭祀。如李冰、文翁等入祠,当为文庙增光添彩。
都江堰文庙设有国学讲堂,长年开办各种国学讲坐,普及国学知识。2013年春季文庙开放之初,即聘请国学专家首讲“端午时节话民俗”,听众十分踊跃。
都江堰文庙建成开放,不仅为都江堰景区增添了一个亮点,更是为都江堰人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一道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