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明代卫所散文【优选3篇】

时间:2016-02-09 06:29:4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富源明代卫所散文 篇一

富源明代卫所:守卫边疆的重要据点

富源明代卫所位于中国云南省富源县,是明代时期边防军事要塞。这座卫所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壮丽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如今,富源明代卫所已成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富源明代卫所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当时明朝政府通过修建卫所的方式来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控。这座卫所占地面积广阔,建筑规模宏大,包括了城墙、守卫楼、兵营等多个建筑群。守卫楼高耸入云,可以俯瞰整个卫所,而城墙则环绕着卫所建筑群,起到了防御的作用。兵营内设有训练场和生活区域,为驻扎的士兵提供了舒适的居住条件。

富源明代卫所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族、回族和彝族等多个民族的建筑特色。这座卫所的墙体采用了石砌的方式,坚固耐用,展现出明代建筑的典型特征。而守卫楼的建筑风格则与回族建筑相似,其屋顶采用了特殊的彩色琉璃瓦,犹如一颗颗宝石镶嵌在屋顶上,十分精美。在卫所的内部,还可以看到许多彝族风格的建筑雕塑和装饰,这些都体现了当地多元文化的特点。

富源明代卫所曾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军事重镇,守卫着边疆的安宁。卫所内的士兵们日夜坚守岗位,保卫着这片土地。他们不畏艰难,勇敢无畏,为了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团结,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今天,富源明代卫所已经成为了一座纪念先烈的重要场所。每年的富源明代卫所纪念日,当地会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以表达对先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富源明代卫所的存在,不仅是中国边疆防线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中国古代边防军事的发展和变迁,同时也记录了中国民族英勇奋斗的历程。如今,富源明代卫所作为一处文化遗址,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考察。通过了解卫所的历史和建筑特点,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和文化传统。

富源明代卫所是一座值得珍视和保护的文化遗产。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加大对卫所的保护力度,使其能够长久地保存下来,为后人展示中国古代边防文化的瑰宝。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们能够前来参观富源明代卫所,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座卫所传承下去,让其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1411685

富源明代卫所散文 篇二

富源明代卫所:见证历史的守护者

富源明代卫所,这座历史悠久的边防军事要塞,见证了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发展和变迁。它坐落在云南省富源县,是一座守卫边疆的重要据点。如今,这座卫所已成为了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富源明代卫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当时,明朝政府修建卫所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西南边境地区的管控,保护边疆的安宁。卫所的建筑规模庞大,包括了城墙、守卫楼、兵营等多个建筑群。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座坚固的防御体系,为边境地区提供了有力的保护。

富源明代卫所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建筑特色。卫所的墙体采用了石砌的方式,坚固耐用,展现出明代建筑的典型特征。而守卫楼的建筑风格则与回族建筑相似,其屋顶采用了特殊的彩色琉璃瓦,犹如一颗颗宝石镶嵌在屋顶上,十分精美。在卫所的内部,还可以看到许多彝族风格的建筑雕塑和装饰,这些都体现了当地多元文化的特点。

富源明代卫所的存在,不仅是中国边疆防线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所曾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军事重镇,守卫着边疆的安宁。士兵们在这里守护着家园,他们不畏艰难,勇敢无畏,用自己的力量维护着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团结。富源明代卫所见证了无数英雄的辛勤付出和牺牲,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如今,富源明代卫所已经成为了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每年的富源明代卫所纪念日,当地会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以表达对先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卫所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考察。通过了解卫所的历史和建筑特点,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和文化传统。

富源明代卫所是一座宝贵的历史遗产,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好这座守护者。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加大对卫所的保护力度,确保其能够长久地保存下来。让我们一起珍视这座卫所,传承历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让富源明代卫所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富源明代卫所散文 篇三

富源明代卫所散文

  富源县自古就是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素有“滇黔锁钥”之称,是云南东大门。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其战略地位相当重要。明朝时富源以军事重镇闻名。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立军卫法,在全国建立卫所,控扼要害,富源以其重要位置设置平夷卫。

  明朝的卫所制度规定大底以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112人为一百户所,50人为一总旗,10人为一小旗。一卫辖五个千户所,一个千户所辖10个百户所,一个百户所辖两个总旗,每个总旗设五个小旗。全国军队均按此编制编入卫所,由小旗、总旗、百户、千户、卫指挥使逐级率领。卫所军配置于各军事重镇。那么平夷卫的军队设置是不是完全按制度设置?

  平夷卫最初单设一卫,直到正德二年,卫下才设平夷卫左所和右所两个千户所,左所就在原平夷卫,右所是划出曲靖卫的中所和右所补充平夷卫设置的。平夷卫的军士配置在左所和右所地。遇有战争,常被召出征,战争结束仍回

原址。平时卫军耕田种地。洪武二十五年规定,全国卫所以7/10屯种,3/10守城。也就是后来逐渐形成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的定制。每军卒给田15亩到50亩。国家发给农具、耕牛和种子,屯田军卒则要向国家缴纳税粮。当时卫所的兵源有四类,第一是“从征”,即原来的农民起义军战士;第二是“归附”,即投降的元朝军士;第三是“谪发”,因“罪”而罚充的官吏或士民,称作“恩军”或“长生军”;第四是“垛集”,即征调平民充军,世世代代成为军户。平夷卫的军士来源主要是第四种。《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三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以平夷地为南北要冲,必须置卫戍守,派右军都督签事王成和千户卢春率领往湖南辰阳募集的壮丁五千人到元朝在富源设置的罗山县原址置平夷卫。

  平夷卫的卫官设置从高到低是卫指挥使一员(正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三员,掌印、掌操、掌屯田各一员;卫下辖左所正千户(正五品)一员,左所副千户(从五品)二员,右所正千户(正五品)一员,右所副千户(从五品)二员;左所下辖百户(正六品)十员,右所下辖百户(正六品)九员(右所本来应该也有十员,其中有一百户所按《光绪平彝县志—里甲》记载缺员,原话是这样的:民安里即平彝卫左所,分十伍,曰:马伍、刘朝伍、陈卿伍、张斗伍、董策伍、崔伍、张潘伍、奠伍、田伍、聘伍。物阜里即平彝卫右所,分十伍,曰袁紞伍、袁卿伍、邵科伍、李涛伍、佐家伍、倪金伍、王家伍、刘镇伍、马伍、缺员伍。笔者读《平彝县志—官制》时发现刘朝、陈卿、张斗、董策、张潘、袁紞、邵科、李涛、倪金、刘镇这些人是百户长。据此推断平夷卫左所和右所各辖十个百户,并且以百户长的名子或者姓来命名他们的管辖地——伍。其中右所有一个百户长官职空缺,故暂时记作“缺员”伍。百户缺员时由所镇抚代理。还有《光绪平彝县志》作者李恩光在兵制里也说“百户管伍,总旗副之。旗置小旗一人。”也就是说平夷卫的百户指挥伍,总旗是白户的副职,每个小旗下置一个小旗官。);还有管军纪的`镇抚所所镇扶(从六品)一员。以上武官都是世袭。和这些武官门一起任职的、通过考试选用的文官有: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教授一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夷卫的实际情况是只有左所和右所。关于左右二所官员,《康熙平彝县志》只记“左右二所正副千户,世袭。”而《光绪平彝县志》记载“左右二所正副千户十二员”关于正副千户所官员的定制是一个千户所设一个正千户和两个副千户,左右二所正副千户应该有六员而不是十二员。如果左右二千户所正副千户官职有十二员的话,是超编了,不知是什么原因光绪志记有十二员。

  平夷卫的两个千户所管多少军人呢?按《康熙平彝县志—兵防》记载平夷卫有骑兵、步兵、押运兵二百五十三名,屯田兵六百四十四名,舍丁二百二十四名,军余一千二百五十三名(舍丁和军余都是递补军人)。那么加起来总共是二千三百七十四名。这是平夷卫左所和右所加起来的数字,按卫所制度一个千户所拥有军士一千一百一十二人,两个千户所就有二千二百四十人,平夷卫左所和右所的数字也是基本符合的。云南每个卫下辖的千户所多少不一,但是千户所还是比较正规,按千户所官军人数推算人数是基本准确的。最初不是往辰阳来了五千人置卫戍守吗?为什么只有二千多人了?如果在战争中军人牺牲或者伤残,家庭中必须有一个男丁递补上去,这个递补的男丁就叫军余。按理不会从五千降到两千多。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一些军士调往别处去了。今天富源营上在明朝叫营山就是因为当时是集聚兵的地方,军士和客商往来云集,热闹非凡,据老辈人讲这里又叫小云南,很多外地来的兵和本地的兵在这里集聚,然后又从这里出发去征战。平夷卫最初来的五千人经过战争消耗,所剩军士到正德皇帝时不足以构成一个卫的建制,故正德二年调曲靖卫的中右所补充平夷卫,为平夷卫的右所,原平夷卫为左所。有了两个所可以称之为卫了,要不然只有一个所的人数称之为卫就名不副实了。当然军士人数减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军士逃脱军籍。

  平夷卫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设卫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卫在富源历史上存在了二百九十七年。在清朝时平夷卫的“夷”在官方文书中夷写作“彝”,从此就写作平彝卫,这样做也许是想和史书中记载的汉代平夷县和唐代平夷县区别开来。到康熙三十四年与亦佐县合并而成平彝县。1954年,平彝县改为富源县。

富源明代卫所散文【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