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散文随笔 篇一:心灵的旅程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旅程,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感受着喜怒哀乐,体验着生活的酸甜苦辣。而我,也在这场旅程中,不断地探索、思考和成长。
人生中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在我年少时,我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梦想的少年。我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喜欢思考人生的意义。我常常会独自去山林间,静静地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那时的我,内心是充满着对世界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进入了社会,开始面对各种压力和困惑。工作的繁忙、人际关系的复杂、生活的琐碎,种种问题让我感到疲惫和迷茫。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寻找答案。我读了很多心灵成长的书籍,从中学到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和启示。我也经常与朋友们交流心灵的感悟和体验,从他们身上获得了很多启发和帮助。
如今,我已经进入了中年,我开始更加关注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我明白了人生并不只是追求物质的满足和外在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和谐和满足。我喜欢在日出和日落的时候,静静地坐在窗前,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我也喜欢在闲暇的时候,写下一些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作让我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够让我更深入地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心灵的旅程是一场漫长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终点可达。但是,正是这个旅程,让我不断地成长和进步,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思考,每个人都能在心灵的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和幸福。
王福散文随笔 篇二:岁月的印记
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人生的大半。回首往事,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淡淡的伤感和思绪。我想起了那些曾经的梦想和追求,那些曾经的欢笑和泪水,那些曾经的遗憾和收获。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有着许多的梦想和追求。我曾想要成为一名作家,通过自己的文字来传达思想和情感。我曾想要环游世界,体验不同国家和文化的魅力。我曾想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现实的压力,我逐渐放弃了一些梦想,选择了更为务实和稳定的生活方式。
岁月带给了我很多的欢笑和泪水。我经历过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经历过爱情的甜蜜和失落。每一次经历都让我成长和进步,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学会了坚持和努力,学会了宽容和感恩,学会了珍惜和放下。
然而,岁月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和收获。有些梦想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却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无常和珍贵。有些人虽然离开了,但是他们的存在让我懂得了爱和珍惜。有些经历虽然艰辛,但是它们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如今,我已经进入了中年,我开始更加珍惜时间和生活。我明白了人生并不只是追求功名利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我不再追求那些虚荣的东西,而是注重内心的成长和品味。我喜欢在宁静的夜晚,听一首悠扬的音乐,沉浸在文字的世界。我喜欢与亲朋好友相聚,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我喜欢在生活的琐碎中,体验每一个细节的美好和意义。
岁月的印记在我的脸上,但是我的心灵依然年轻。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每个人都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幸福和满足。无论是年少时的梦想,还是中年时的思考,都是我人生旅途中宝贵的财富和印记。
王福散文随笔 篇三
王福散文随笔
王福死了,傍晚从田里刚到家,准备给瘫在床上两年的老伴烧碗汤,一低头就栽到地上不省人事了。他走了,家里撇下偏瘫的老伴和不懂事的小女儿。他的大女儿已经出嫁了,唯一的儿子远在省城念书。
王福仓促走后,家里的顶梁柱塌了,没多久老伴也跟着去了。他没有上过学的小女儿,无奈搬到大女儿家里帮助照看小孩了。至于儿子他不担心,儿子大学毕了业就是国家的人了,可以吃公家饭。他的家从此空了,大门紧锁,院子里除了一棵夹竹桃仍然寂寞地自开自落,除此之外,便是满院的野草,一天赛似一天地疯长。
王福其实挺可怜的,听村里老人说,他自小没了爹娘,是个苦命人。小时候讨饭,十二岁便去给地主家当长工,解放后,才摊上个老婆,并为他生下了一儿两女,生活也一直紧巴巴地过。可自从实行承包责任制后,总算丰衣足食了,可他丝毫没有改变勤俭节约的作风,冬日里,他一身的家织黑粗布棉袄棉裤,就算过年也很少见他穿新衣服;到了夏天更简单,从上到下一色的白粗布衣褂,一根白羊肚子手巾头上扎,任凭生活怎么变,他仍然不改老百姓的本色,一直保持到他死去的那一刻。
记忆中的王福还有点幽默。记得一次我们几个小孩子,在他家门前的石头上玩。他逗我们:“你们几个谁吃的最多?”
“他!”我们一起指向外号叫胖墩的`男孩,“他一顿能吃两大碗呢!”
“不多不多,没有我当年吃的多!”王福笑着对我们说。
“那你能吃多少啊?”我们异口同声地问。
“每次去集上,我都能吃三斤!”
“啊——”我们顿时睁大了眼睛。听大人说,一个大馒头四两,三斤不得七八个呀!
他看着我们惊讶的表情,笑着娓娓道来,“那时候每次我去赶集,走到对面山梁就紧一下腰带,到集上再紧一次,回到那山梁时,又紧一次,加起来,可不就是三紧(斤)吗?”听他说完,我们哈哈大笑,他也随着我们笑,微微眯起的眼睛里,似乎带着点凄然。
除此之外,王福还有些古里古气。本来他在村里没什么本家,却又常和邻居保持着距离,这使他们家更显得孤立。别的不说,就如借东西,农村居家过日子哪能样样都齐备,他家偏不,从来不向别家借东西,别人借他的东西他也推托不借。时间长了,左邻右舍也不去打扰他家,而他们好像很享受这种无人打扰的日子,包括他的孩子们也从不和其他孩子玩,就这样他们家和村里人一直保持着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所以,王福活着的时候,村里也没有人在意他,而他突然死去了,村里人似乎才发觉这些年他一直生活在村子里。
可王福毕竟是农民,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他一年四季春种夏播,秋收冬藏,天天像老黄牛一样埋头在田里忙碌着。在我记忆的碎片里,总清晰地定格着这样一个影像:塬上梯田里,远远看见一人一牛一犁,那是王福在耕地。清瘦的王福总是一手扶犁,一手拿毛巾擦着汗,前边老牛不紧不慢、艰难地默默前行。那头老黄牛已经陪伴他走过了好几个春秋,他们像多年的老伙计配合得那样默契,一晌不曾听到他吆喝牛的声音,可活儿却做得有条有理。
王福唯一的梦想就是他的儿
子能出息,他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儿子身上,他的儿子倒也争气,先是考上县重点高中,接着又考上了大学,而且是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记得当初收到儿子的通知书,一向很少笑的他逢人便笑,甚至他那驼了几年的背仿佛一下子直了起来。他省吃俭用却从不亏待儿子,那些年为了儿子生活的好,他宁肯为省几块钱用手推车走几十里山路给儿子送粮,也绝不坐公交车。他儿子每次回来,也总是西装革履,打扮得跟城里人一样。可王福最终没有像他的名字一样享上一天的福,他没能看到儿子娶上媳妇,也没盼到他的孙子,村里人都说他真是没福气。不知王福死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一点惋惜呢?不过,事实上他当时恐怕连想的工夫都没有,就那样一头栽地,再也没有爬起。记得有时秋天的早晨,偶尔有幸还能听到王福唱戏。早些时候,女子不许唱戏,王福扮青衣,听村里人说他扮相好唱腔也不错。当秋风乍起,黄叶飘落一地,王福总是一边扫落叶,一边有板有眼地清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咿咿呀呀,声声如泣,那唱腔常被秋风托起,送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