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散文 篇一:感受自然之美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之一,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洞察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独特的观察力。下面,我将从他的散文作品中选取一篇,与大家分享。
在周作人的散文中,有一篇非常经典的作品,名为《野草》。这篇散文以野草为主题,通过对野草的描述和思考,展现了周作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文章开篇,周作人写道:“野草,不怕折磨,不怕人类的蹂躏,她总是顽强地生长着。”这句话简洁明了,却表达了野草的坚韧和生命力。他接着描绘了野草在不同季节中的形态和色彩,以及它们与自然环境的交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周作人开始思考野草与人生的关系。他写道:“野草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她们却无怨无悔地生长着。人生亦如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不论是风雨交加还是阳光明媚。”这段文字表达了周作人对生命的独特看法,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如何活出自己的精彩和价值。通过对野草的观察和思考,周作人呼吁人们要珍惜生命,不论环境如何,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通过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周作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通过对野草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看法。这篇散文不仅给人以启示,更让人对自然界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周作人散文 篇二:感受生活之美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其深入生活、触动人心的特点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下面,我将从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中选取一篇,与大家分享。
在周作人的散文中,有一篇名为《花》的作品,它以花为主题,通过对花的描绘和思考,展现了周作人对生活和美的独特见解。文章开篇,周作人写道:“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礼物,她们用自己的美丽和芬芳来装点人间。”这句话简短而有力,却表达了花的美丽和独特的价值。接着,他细致地描绘了各种花卉的形态和色彩,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周作人开始思考花与生活的关系。他写道:“花虽然美丽,但她们的生命却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段文字表达了周作人对生活的独特看法,他认为生活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如何用心去感受和体验。通过对花的观察和思考,周作人呼吁人们要珍惜生活,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不论是欢乐还是痛苦。
通过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周作人对生活之美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他通过对花的描绘,展现了生活的多样和美丽,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看法。这篇散文不仅给人以启示,更让人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周作人散文 篇三
周作人散文
苦雨
北京近日多雨,你在长安道上不知也遇到否,想必能增你旅行的许多佳趣。雨中旅行不一定是很愉快的,我以前在杭沪车上时常遇雨,每感困难,所以我于火车的雨不能感到什么兴味,但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加上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倘若更大胆一点,仰卧在脚划小船内,冒雨夜行,更显出水乡住民的风趣,虽然较为危险,一不小心,拙劣地转一个身,便要使船底朝天。二十多年前往东浦吊先父的保姆之丧,归途遇暴风雨,一时扁舟在白鹅似的波浪中间滚过大树港,危险极也愉快极了。我大约还有好些“为鱼”时候──至少也是断发文身时候的脾气,对于水颇感到亲近,不过北京的泥塘似的许多“海”实在不很满意,这样的水没有也并不怎么可惜。你往“陕半天”去似乎要走好两天的准沙漠路,在那些时候倘若遇见风雨,大约是很舒服的,遥想你胡坐骡车中,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喝着四打之内的汽水,悠然进行,可以算是“不亦快哉”之一。但这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地靠不住,或者你在骡车中遇雨,很感困难,正在叫苦连天也未可知,这须等你回京后问你再说了。
我住在北京,遇见这几天的雨,却叫我十分难过。北京向来少雨,所以不但雨具不很完全,便是家屋构造,于防雨亦欠周密。除了真正富翁以外,很少用实垛砖墙,大抵只用泥墙抹灰敷衍了事。近来天气转变,南方酷寒而北方淫雨,因此两方面的建筑上都露出缺陷。一星期前的雨把后园的西墙淋坍,第二天就有“梁上君子”来摸索北房的铁丝窗,从次日起赶紧邀了七八位匠人,费两天工夫,从头改筑,已经成功十分八九,总算可以高枕而卧,前夜的雨却又将门口的南墙冲倒二三丈之谱。这回受惊的可不是我了,乃是川岛君“1们”俩,因为“梁上君子”如再见光顾,一定是去躲在“们”的窗下偷听的了。为消除“们”的不安起见,一等天气晴正,急须大举地修筑,希望日子不至于很久,这几天只好暂时拜托川岛君的老弟费神代为警护罢了。
前天十足下了一夜的雨,使我夜里不知醒了几遍。北京除了偶然有人高兴放几个爆仗以外,夜里总还安静,那样哗喇哗喇的雨声在我的耳朵里已经不很听惯,所以时常被它惊醒,就是睡着也仿佛觉得耳边粘着面条似的东西,睡的很不痛快。还有一层,前天晚间据小孩们报告,前面院子里的积水已经离台阶不及一寸,夜里听着雨声,心里胡里胡涂地总是想水已上了台阶,浸入西边的书房里了。好容易到了早上五点钟,赤脚撑伞,跑到西屋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水浸满了全屋,约有一寸深浅,边才叹了一口气,觉得放心了;倘若这样兴高采烈地去,一看却是没有水,恐怕那时反觉得失望,没有现在那样的满足也说不定。幸而书籍都没有湿,虽然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但是湿成一饼一饼的纸糕,也很是不愉快。现今水虽已退,还留下一种涨过大水后的普通的臭味,固然不能留客坐谈,就是自己也不能在那里写字,所以这封信是在里边炕桌上写的。
这回大雨,只有两种人最喜欢。第一是小孩们。他们喜欢水,却极不容易得到,现在看见院子里成了河,便成群结队的去“淌河”去。赤了足伸到水里去,实在很有点冷,但是他们不怕,下到水里还不肯上来。大人见小孩们玩的很有趣,也一个两个地加入,但是成绩却不甚佳,那一天里滑倒了三个人,其中两个都是大人──其一为我的兄弟,其一是川岛君。第二种喜欢下雨的则为虾蟆。从前同小孩们往高亮桥去钓鱼钓不着,只捉了好些虾蟆,有绿的,有花条的,拿回来都放在院子里,平常偶叫几声,在这几天里便整日叫唤,或者是荒年之兆吧,却极有田村的风味,有许多耳朵皮嫩的人,很恶喧嚣,如麻雀虾蟆或蝉的叫声,凡足以妨碍他们的甜睡者,无一不深恶而痛绝之,大有灭此而午睡之意,我觉得大可以不必如此,随便听听都是很有趣味的,不但是这些久成诗料的东西,一切鸣声其实都可以听。虾蟆在水田里群叫,深夜静听,往往变成一种金属音,很是特别,又有时仿佛是狗叫,古人常称蛙蛤为吠,大约是从实验而来。我们院子里的虾蟆现在只见花条的一种,它的叫声更不漂亮,只是格格格这个叫法,可以说是革音,平常自一声至三声,不会更多,唯在下雨早晨,听它一口气叫上十二三声,可见它是实在喜欢极了。
这一场大雨恐怕在乡下的穷朋友是很大的一个不幸,但是我不曾亲见,单靠想像是不中用的,所以我不去虚伪地代为悲叹了。倘若有人说这所记的只是个人的事情,于人生无益,我也承认,我本来只想说个人私事,此外别无意思。今天太阳已经出来,傍晚可以出外去游嬉,这封信也就不再写下去了。
我本等着看你的秦游记,现在却由我先写给你看,这也可以算是“意表之外”的事吧。
故乡的野菜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日“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说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花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吧。”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乌篷船
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哆唆地多讲。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也就可以不说了。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一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如uoa)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央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日,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吧?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上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吧。
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象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至。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日总要预备一天。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觞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我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薜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下午开船,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们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只可惜讲维新以来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在“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请大家买票看上海的猫儿戏。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你到我那故乡,恐怕没有一个人认得,我又因为在教书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谈闲天,实在抱歉而且惆怅。川岛君夫妇现在1山下,本来可以给你绍介,但是你到那里的时候他们恐怕已经离开故乡了。初寒,善自珍重,不尽。
谈酒
这个年头儿,喝酒倒是很有意思的。我虽是京兆人,却生长在东南的海边,是出产酒的有名地方。我的舅父和姑父家里时常做几缸自用的酒,但我终于不知道酒是怎么做法,只觉得所用的大约是糯米,因为儿歌里说“老酒糯米做,吃得变“nionio”──末一字是本地猪的俗语。做酒的方法与器具似乎都很简单,只有煮的时候的的法极不容易,非有经验的工人不办,平常做酒的人家大抵聘请一个人来,俗称“酒头工”,以自己不能喝酒者为最上,叫他专管鉴定煮酒的时节。有一个远房亲戚,我们叫他“七斤公公”──他是我舅父的族叔,但是在他家里做短工,所以舅母只叫他作“七斤老”,有时也听见她叫“老七斤”,是这样的酒头工,每年去帮人家做酒;他喜吸旱烟,说玩话,打马将,但是不大喝酒(海边的人喝一两碗是不算能喝,照市价计算也不值十文钱酒),所以生意很好,时常跑一二百里路被招到诸暨嵊县去。据他说这实在并不难,只须走到缸边屈着身听,听见里边起泡的声音切切察察的,好象是螃蟹吐沫(儿童称为邂煮饭)的样子,便拿来煮就得了;早一点酒还成,迟一点就变酸了。但是怎么是恰好的时期,别人仍不能知道,只有听熟的耳朵才能够断定,正如古董家的眼睛辨别古物一样。
大人家饮酒多用酒盅,以表示其斯文,实在是不对的。正当的喝法是用一种酒碗,浅而大,底有高足,可以说是古已有之的香宾杯。平常起码总是两碗,合一“串筒”,价值似是六文一碗。串筒略如倒写的凸字,上下部如一与三之比,以洋铁为之,无盖无嘴,可倒而不可筛,据好酒家说酒以倒为正宗,筛出来的不大好吃。唯酒保好于量酒之前先“荡”(置水于器内,摇荡而洗涤之谓)串筒,荡后往往将清水之一部分留在筒内,客嫌酒淡,常起争执,故喝酒老手必先戒堂值以勿荡串筒,并监视其量好放在温酒架上。能饮者多索竹叶青,通称曰“本色”,“元红”系状元红之略,则着色者,唯外行人喜饮之。在外省有所谓花雕者,唯本地酒店中却没有这样东西。相传昔时人家生女,则酿酒贮花雕(一种有花纹的酒坛)中,至女儿出嫁时用以响客,但此风今已不存,嫁女时偶用花雕,也只临时买元红充数,饮者不以为珍品。有些喝酒的人预备家酿,却有极好的,每年做醇酒若干坛,按次第埋园中,二十年后掘取,即每岁皆得饮二十年陈的老酒了。此种陈酒例不发售,故无处可买,我只有一回在旧日业师家里喝过这样好酒,至今还不曾忘记。
我既是酒乡的一个土着,又这样的喜欢谈酒,好象一定是个与“三西”结不解缘的酒徒了。其实却大不然。我的父亲是很能喝酒的,我不知道他可以喝多少,只记得他每晚用花生米水果等下酒,且喝且谈天,至少要花费两点钟,恐怕所喝的酒一定很不少了。但我却是不肖,不,或者可以说有志未逮,因为我很喜欢喝酒而不会喝,所以每逢酒宴我总是第一个醉与脸红的。自从辛酉患病后,医生叫我喝酒以代药饵,定量是勃兰地每回二十格阑姆,蒲陶酒与老酒等倍之,六年以后酒量一点没有进步,到现在只要喝下一百格阑姆的花雕,便立刻变成关夫子了。(以前大家笑谈称作“赤化”,此刻自然应当谨慎,虽然是说笑话。)有些有不醉之量的,愈饮愈是脸白的朋友,我觉得非常可以欣羡,只可惜他们愈能喝酒便愈不肯喝酒,好象是美人之不肯显示她的颜色,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黄酒比较的便宜一点,所以觉得时常可以买喝,其实别的酒也未尝不好。自干于我未免过凶一点,我喝了常怕口腔内要起泡,山西的汾酒与北京的莲花白虽然可喝少许,也总觉得不很和善。日本的清酒我颇喜欢,只是仿佛新酒模样,味道不很静定。葡萄酒与橙皮酒都很可口,但我以为最好的还是勃兰地。我觉得西洋人不很能够了解茶的趣味,至于酒则很有工夫,决不下于中国。天天喝洋酒当然是一个大的漏卮,正如吸烟卷一般,但不必一定进国货党,咬定牙根要抽净丝,随便喝一点什么酒其实都是无所不可的,至少是我个人这样的想。
喝酒的趣味在什么地方?这个我恐怕有点说不明白。有人说,酒的乐趣是在醉后的陶然的境界,但我不很了解这个境界是怎样的,因为我自饮酒以来似乎不大陶然过,不知怎的我的醉大抵都只是生理的,而不是精神的陶醉。所以职我说来,酒的趣味只是在饮的时候,我想悦乐大抵在做的这一刹那,倘若说是陶然那也当是杯在口的一刻吧。醉了,困倦了,或者应当休息一会儿,也是很安舒的,却未必能说酒的真趣是在此间。昏迷,梦魇,呓语,或是忘却现世忧患之一法门;其实这也是有限的,倒还不如把宇宙性命都投在一口美酒里的耽溺之力还要强大。我喝着酒,一面也怀着“杞天之虑”,生恐强硬的礼教反动之后将引起颓废的风气,结果是借醇酒妇人以礼教的迫害,沙宁(Sanin)时代的出现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或者在中国什么运动都未必彻底成功,青年的反拨力也未必怎么强盛,那么杞天终于只是杞天,仍旧能够让我们喝一口非耽溺的酒也未可知。倘若如此,那时喝酒又一定另外觉得很有意思了吧?
鸟声
古人有言:“以鸟鸣春。”现在已过了春分,正是鸟声的时节了,但我觉得不大能够听到,虽然京城的西北隅已经近于乡村。这所谓鸟当然是指那飞鸣自在的东西,不必说鸡鸣咿咿鸭鸣呷呷的家奴,便是熟番似的鸽子之类也算不得数,因为他们都是忘记了四时八节的了。我所听见的鸟鸣只有檐头麻雀的啾啁,以及槐树上每天早来的啄木的干笑──这似乎都不能报春,麻雀的太琐碎了,而啄木又不免多一点干枯的气味。
英国诗人那许(Nash)有一首诗,被录在所谓《名诗选)(GoldenThePoetry)的卷首。他说,春天来了,百花开放,姑娘们跳着舞,天气温和,好鸟都歌唱起来,他列举四样鸟声:
Cuckco,jug-jug,pee-wee,to-witta-woo!
这九行的诗实在有趣,我却总不敢译,因为怕一则译不好,二则要译错。现在只抄出一行来,看那四样是什么鸟。第一种是勃姑,书名鸠,他是自呼其名的,可以无疑了。第二种是夜莺,就是那林间的“发痴鸟”,古希腊女诗人称之曰“春之使者,美音的夜莺”,他的名贵可想而知,只是我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乡间的黄莺也会“翻叫”,被捕后常因想念妻子而急死,与他西方的表兄弟相同,但他要吃小鸟,而且又不发痴地唱上一夜以至于呕血。第四种虽似异怪乃是猫头鹰。第三种则不大明了,有人说是蚊母鸟,或云是田凫,但据斯密士的《鸟的生活与故事》第一章所说系小猫头鹰。倘若是真的,那么四种好鸟之中猫头鹰一家已占其二了。斯密士说这二者都是褐色的猫头鹰,与别的怪声怪相的不同,他的书中虽有图像,我也认不得这是鸱是1还是流离之子,不过总是猫头鹰之类罢了。几时曾听见他们的呼声,有的声如货郎的摇鼓,有的恍若连呼“掘洼(dzhuehuoang),俗云不样主有死丧。所以闻者多极懊恼,大约此风古已有之。查检观颓道人的《小演雅》,所录古今禽言中不见有猫头鹰的话。然而仔细回想,觉得那些叫声实在并不错,比任何风声萧声鸟声更为有趣,如诗人谢勒(Sheller)所说。
现在,就北京来说,这几样鸣声都没有,所有的还只是麻雀和啄木鸟。老鸹,乡间称云乌老鸦,在北京是每天可以听到的,但是一点风雅气也没有,而且是通年噪聒。不知道他是那一季的鸟。麻雀和啄木鸟虽然唱不出好的歌来,在那琐碎和干枯之中到底还含一些春气:唉唉,听那不讨人欢喜的乌老鸦叫也已够了,且让我们欢迎这些鸣春的小鸟,倾听他们的谈笑吧。
“嗽哳,嗽哳!”
“嘎嘎!”
三味赏析
周作人的散文正如鲁迅的杂文一样是值得人们去体味、去欣赏、去思考的。虽然他们所追求的思想、形式、态度不同,但却又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同时代表着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中的两面不同的旗帜。
周作人的散文向来被认为具有平和冲淡之美。其实,在周作人散文创作初期,1920年,周作人在香山养病,这一时期的散文则体现了其散文思想的转折期。他在《山中杂信(一)》中写道:
“托尔斯泰无我爱与尼采的超人哲学,共产主义与善种学,耶佛孔老的教训与科学的例证,我都一样喜欢尊重,却又不能调和统一起来,造成一条可以实行的大路。”
五四运动以后,他理想中的和平方式的社会主义失败,这是他的思想不免产生一些动摇,再加之在他养病期间,他阅读了几十种佛经,将思想中原本所有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佛经的普爱众生、忍辱、施舍等教义结合起来,揉合了希腊古典文学的和谐、均衡、宁静之美,从而构筑了周作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在他的精神结构中,理性、、理智、知识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居于其精神结构的底层的是贵族的精神,包括贵族的优越冷漠、敏感、傲慢、居高临下的礼貌、温蔼、悲悯、谦退、不容侵犯的尊严、体面、宁静……①
而正是这种精神构筑形成了周作人散文的独特三味:辛辣、苦涩、清淡。
一、辛辣之味
虽然周作人极其期望自己的文章达到平和冲淡的“美文”意境,极力把情绪中的愤怒、悲伤、喜爱之类的强烈的情感隐藏起来,喜爱还尚可演化为怡适,但愤怒、悲伤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全掩住的。
周作人早期的抗议北洋军阀血腥镇压群众的几篇名文还是极其辛辣的。例如《死法》抗议段祺瑞政府屠杀请愿学生,比较各种死法后得出还是枪毙的死法最为文明可行。“在身体上钻一个窟窿,把里面的机关搅坏一点,流出些蒲公英的白汁似的红水,这事就完了,你看多么简单。简单就是安乐,这比什么病都好得多了。三月十八日大学生胡锡舜君在执政府被害,学校开追悼会的时候,我送去一副对联,文曰:
“什么世界,还讲爱国?
如此死法,抵得成仙。”②
周作人用极为诡秘的文字表现了对执政府的愤慨,虽不是指斥其行,但也从一定角度用隐蓄的手法表现了自己的愤恨,读完后隐约有股热流通向内心,犹如辛辣之味在口。
周作人在对待妇女问题上一向是“泼辣”的。他极力为妇女们正名,为她们谋求走向自由解放之路。他痛斥一切侮辱妇女的言行,他承认并支持妇女解放自我,重新树立人生观。《资本主义的禁娼》一文中周作人对段祺瑞政府将娼妓的存在归罪于娼妓本身的荒谬说法给与了猛烈的抨击。
“原来娼妓制度之存在,完全由于这班“无耻妇女”的自己愿意去消遣的做这事情!我真觉得诧异,她们为什么不坐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吃白米饭,却要去做这样无耻的行为,败坏我们善良的风俗?真应该严办才好。古时有一个皇帝,问没有饭吃的灾民“何不食肉糜”?我也要替中产阶级对于此等无耻妇女请问一声。”③
用看似赞成的笔调却更显得段祺瑞政府的荒谬可笑。周作人用自己的笔为广大仍受迫害的妇女发出了呐喊,表达了她们对于这种社会制度的不满,也流露出强烈的唤醒妇女本身的希望。
这些都是周作人文章中痛快淋漓的辛辣。是其思想中的人道主义与普爱众生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所必然要存在的,现实的黑暗让他气愤,但他有希望理性主导思想,于是芬女书着于笔墨后表现出的只是带着辛辣味的文章。
二、苦涩之味
周作人的散文中也是深具着一种苦涩之美。他曾经说过:“盖世间所有唯辱与苦……”④他的书名也多次用“苦”字为名,如《苦茶随笔》(1935)、《苦竹杂记》(1936)、《药堂语录》(1941)、《苦口甘口》(1944)而他的室名则为“苦茶庵”、“苦雨斋”此外还有药堂、药庐等。周作人曾在他的《药味集》自序中解释道:“这苦味、药味意识“苦闷的象征”二是“苦口良药利于病”。”
周作人深受日本、古希腊文化的影响,有着启蒙主义者的宁静理智的头脑。她清楚而又悲哀的看这着中国五四运动以后的革命运动不断遭遇挫折、失败,使他原本应该是朴质、明朗的信仰开始带有阴暗苦涩的影子。尼采的世事轮回观对周作人的思想影响也非常深刻,他称自己有着“暗黑的新宿命观”,这种宿命观论表现出一种苦闷的孤寂感。
《山中杂信二》中他提道:
周作人散文6篇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节日作文及各类中小学生作文
“但在我心底有一种矛盾,一面承认苍蝇是与
我同具生命的众生之一,但一面又总当它是脚上带着许多有害的细菌,在头上面上爬得痒痒的,一种可恶的小虫,心想除灭他。这个情与知的冲突,实在是无法调和……”这正是一种佛教思想中的普爱众生与现代革命思想的矛盾,一种不可调和的苦闷孤寂感。可以说,周作人当时的思想上正处于一种无人可以排解的苦闷期,种种思想无法糅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智者的苦闷。
他的苦闷还表现在文化上的寂寞感。他认为才拿过来研究高级文化的知识分子都是苦闷而又孤独的。在他的《风雨谈日本管窥之三》中便提及了解一国文化既是艰难的又是寂寞的。
在他的散文中有时还会有一种透着淡淡地甘香的苦涩。杭州清波门外杨三姑的故事,是周作人的一段淡淡地初恋的故事,淡到没有任何故事,两个人从来没有说过话,只是女孩子常看着男孩子映字,他便不自觉地努力想要写好点,听到别人说她坏话,虽不知道什么意思却想着自己一定会救她出来。文章的结尾处“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象她的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读到这里才尝出一点苦味,再一回味,原来通篇的淡淡地甘香里面都浸透着微苦,虽不是当时苦的不能下咽,却是长久的留在舌端。
三、清淡之味
周作人很欣赏日本作家森鸥外与夏目漱石的文章,认为他们的文章“清淡而腴润”其实也可以作自评。
周作人散文的清淡,首先是感情上的淡化。古希腊的均衡节制之美是周作人所欣赏的,他主张人的脸上只需要淡淡的表情,例如微微一笑这样就好,他讨厌一切强烈的情感,认为那是狂热和虚华是应当否定的东西。
因此,他的《初恋》是淡淡的,淡到几乎记不得那个姑娘的模样了;《故乡的野菜》是一篇充满了对故乡的深情地散文,每一种野菜都那么可爱,却在开头极力表示对于故乡没有特殊的情份,可没有特殊的情份又怎会提及?
同时,对于世间的人和物,周作人也只有淡淡的同情、淡淡的关注。
周作人散文的清淡而腴润,还表现在雍容淡雅的神韵上。他的散文喜用长句,说理之文尤多。像《雨天的书自序二》:我从小就知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古训,后来又想混迹于绅士淑女之林,更努力学为周慎,无如秉性难移,燕尾之服中不能掩羊脚,检阅旧作,满口柴胡,殊少敦厚温和之气;呜呼,我其终为“师爷派”矣乎?
这类长句子,结构松散,若断若连,很像日本的句式最能表达委婉曲折的语气,雍容淡雅的风韵,体现出周作人散文的舒缓雍容的特点。
周作人散文清淡但不寡味,更不贫乏,是“缓缓的,从从容容的赏玩人生。唯有出奇制胜的构思,没有花哨秀丽的喜剧,就像谈家常那样娓娓道来,像推心置腹的促膝谈天,读起来让人觉得亲切而又意味隽永。
正是周作人的独特的精神构筑和艺术、生活审美情趣才构成了周作人散文中耐人寻味的辛辣、苦涩、清淡三味。一个拥有十八世纪的头脑和二十世纪感觉的矛盾集合体周作人注定是一个中国的叛徒和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