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草木间散文 篇一:静谧的草木间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人们总是忙碌于各种琐事,很少有机会停下脚步,静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然而,当我置身于草木间时,我才发现,原来大自然才是真正的宁静和美好。
每当我走进郊野的小径,我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青草的清香,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中。脚下的土地温暖而柔软,仿佛大地母亲的怀抱,安抚着我的心灵。我不禁放慢了脚步,静静地享受着这份宁静。
在草木间,我看到了一片繁忙的生态圈。小虫在草叶上爬行,蜻蜓在空中翩翩起舞,鸟儿在树梢上歌唱。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生活,各自的目标,而我,只是一个过客,在这个美妙的世界中流连忘返。
我喜欢坐在一棵大树下,静静地看着远方的山峦和湖泊。山青水绿,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我闭上眼睛,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鸟儿的啁啾声,虫鸣的细语。这些声音像一首首优美的乐曲,轻轻地触动着我的心弦。
在草木间,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一棵小草从泥土中钻出,与阳光相拥,茁壮成长。一棵大树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却依然挺拔而有力。它们告诉我,生命是坚强的,永不放弃的。我也会像它们一样,努力奋斗,不断成长。
在草木间,我找到了内心的宁静。远离尘嚣,让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憩,我感受到了一种融入大自然的奇妙感觉。无论是坐在石头上品味人生,还是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我都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草木间,是一个与自然对话的地方,是一个感受生命力量的场所,是一个放松身心的天堂。在这里,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温暖和力量。
人在草木间散文 篇二:草木间的人生启示
人生如草木,生长在大地上,经历风雨,绽放芬芳。而当我静谧地置身于草木间时,我仿佛找到了一些关于人生的启示。
首先,草木间教会了我坚韧不拔。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草木也需要经历岁月的洗礼才能茁壮成长。无论是风雨的洗礼,还是寒冬的侵袭,草木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人生也是如此,只有经历了磨难,才能变得更加坚韧。
其次,草木间教会了我谦虚。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伟大显得微不足道。无论是一棵高大的树木,还是一片茂密的草丛,都有着自己的价值和作用。草木教会了我不要傲慢自大,要保持谦虚的心态。
再次,草木间教会了我顺应自然。草木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生长环境,它们只能顺应大自然的规律,生长在适合自己的土地上。人生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接受命运的安排,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最后,草木间教会了我珍惜生命。草木的生命是短暂的,它们会在一季之后凋零。人生也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只有有限的时间。在草木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
草木间,是一个让人心灵得到净化的地方,是一个让人思考人生的场所。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也找到了一些关于人生的启示。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不忘回归自然,与草木共舞,在宁静中找到自己。
人在草木间散文 篇三
人在草木间散文
许多的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汉隶、魏体,直到定型为宋体,其间架结构都发生了由繁到简、由象形到会意的巨大变化;有的甚至脱胎换骨,纯粹变成了抽象的符号,几乎与原始的母体文字没有了任何关联。然而,“茶”这个古老的汉字,历经数千年的沧海桑田,却依旧保留着最初的形状,一成不变,始终是“草”、“人”、“木”三个部件的竖式组合,让我们很直观地就会意出,“茶”这个汉字的本质内涵就是:人在草木间。
“茶”这个汉字,是聪慧的古代先贤深刻领会了茶这种特殊植物与人所发生的微妙关系之后,而精心创造出来的。因为先贤希望后来真正懂茶的人,能够望文生义准确地理解它所包含的寓意深刻的字义。因为这个汉字从形体到内在,都揭示出“茶”的本质特征,揭示出“茶”与“人”的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特殊关系,所以后人们也就无需画蛇添足,再去改变它的形体,而一直保留下来了它的原样原貌。
茶为国饮。
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一种事物能够像茶一样,跨越国界和种族隔阂而获得世人青睐。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上的驼队,为西方世界最先送去的就是绿色的茶叶;而与丝绸之路对接的茶马古道,也将茶叶带到了茫茫草原世界屋脊。更早的时候,在广袤的终南山中,第一片茶叶被神农氏采下来,之后老子的门人关尹子将茶奉客;在开放的唐朝,上流社会流行在茶盏中悠闲度日,后来它像一只酷爱自由的鸟儿,从皇宫的方寸樊笼飞到民间的广阔乡野,让它又回到了山水田园,找到了生命的本源和生活的原味。在中国,柴米油盐酱醋茶,已经成了国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元素,居家必备。无论城市农村,即使清贫的家庭,待客之礼也是先斟一杯茶,不管那茶叶多么廉价粗鄙,那都是一杯必须付出的人情,一杯主人对待客人的心意,一杯温馨的家庭的味道。在十四亿国人当中,不饮酒不吸烟的人很多,但不饮茶的人却极少。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民间的男男女女都有饮茶的生活习惯;有的“瘾君子”对茶的喜好,甚至到了“宁肯三日无饭,不可一天没茶”的程度。可见,茶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是何等的不可或缺。
中国的茶文化,已经具有四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包括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诗、茶联、茶书、茶画、茶学、茶故事、茶具、茶艺等等十分复杂的内容。实际情形远非如此,茶文化渗透到了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无所不是,无处不在。在很大程度上,“茶”这种司空见惯的植物已经被人格化了,已经被哲思、禅理、玄学化了,甚至被神化、仙化了,已经被人为地异化到失去了“茶”的本来面目、本来功用、本质特性的地步。
茶是美妙的,美妙得犹如二八佳龄的花季处子,人见人爱,人见人夸。然而,无论是饮牛饮骡,还是精烹细品,它终归是用来喝的,一如与它并列的柴米油盐酱醋一样普通,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一种需求。比之于粮食、空气、阳光和水,它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些点缀,一段插曲,一个虚荣,一种奢侈;甚至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它被排列在柴米油盐酱醋之后,就足以说明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属的真实地位。
然而,人类是地球上的高级动物,除了吃饭穿衣,在维持、保证、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所需之后,还会产生精神追求、精神寄托和精神依附。因而,“茶”这种特殊植物在与人发生了精神情感所维系的特殊关系时,就具有了特殊的地位,成了人的精神追求、精神寄托和精神依附的附着物。是人,给茶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不死的灵魂,玄妙的哲思,高尚的情怀,高雅的气质,美好的寓意,良善的品格,以及那永远也说不清道不明的犹如情侣之间才会发生的绵绵爱意、执着情感。
由此,我们更加敬佩、敬畏、敬仰那个发明创造了“茶”这个汉字的古代先贤。“人在草木间”,就是人在天地间,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茶的关系,说千道万,归结到最本质的一点,那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茶的高贵,就在于纯天然无污染;茶具有典型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特性,任何与茶不同的气味,只要接近它都会串味,都会改变它的本源气质,使得它不再是茶。它与生俱来就是纯天然的,不能被丝毫污染。因而,人类对茶的喜爱追求,实际上就是返璞归真,回归到纯天然无污染的大自然当中,去享受日月之精华,天地之赐予;去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惬意和满足,把人自身也当作是草木之间的一员,天地万物中的一分子,沧海一粟,森林一树,大山一石,人间一物。
奇特的是,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相对应的物事,茶与酒就是一双相对应的物事。茶是安静的,酒是躁动的;茶是恬淡的,酒是浓烈的;茶是闺阁处女;酒是山野莽汉;茶助凝思,酒壮豪气;茶平和心性,酒激荡情怀。一个人只有在神清气爽,心气平静,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方能真正领略到茶的滋味。因为茶须静品,而酒则须热闹。茶之为物,性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人生的世界。一个人平日里散淡恬静,与世无争,轻声细语,拈花微笑,就可以说是有“吃茶的心境”了。夕阳西下,晚风徐来,捧着手中的茶,茶虽粗,却有野香,水不佳,但系山泉。顿时间,眼前的纷扰、混乱、喧嚣、嘈杂的一切,都会置之脑后,在归林的鸦噪声中,竟生出“天凉好个秋”的快感。茶这个东西,使人清心、沉静、安详、通悟。
茶是等待被欣赏被品评被接纳的待字女子,正如空谷里的幽兰,在等待一轮明月的相约一样,茶期盼着能遇见知音,遇见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像林和靖在梅花下与鹤为伴,陶渊明在朦胧的山影下悠然采菊,或者周茂叔在小舟独眠,期望能潜入水中莲花的梦,那样的心灵才配得上与茶的灵魂相逢、相知、相悦。
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长安城南,一个落魄的书生在春天的原野上游荡。在落英飞舞的桃林深处,他敲开一扇柴门,想讨杯茶饮。茅屋中住着一位妙龄女子,她递给他一杯茶;次年书生又来到柴门外,茅屋里的女子却不知去向。书生心里若有所失,难以释怀,在墙上题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这个动人的故事里,茶是一位美丽的天使,是上帝派来的红娘。
虽然每个人的一生中可以有很多杯茶,但每一杯都不同。不知道那个名叫崔护的书生,后来有没有再遇见那位桃树下给他递茶的女子,与她继续昨天的故事。如果那一世没有再遇见她,或许来生还会以一杯茶邂逅于桃林。不管传说有多少个版本,也不论故事发生在那桃花盛开的季节,笔者认定,那位妙龄女子递给崔护的那杯茶肯定是秋茶。那时交通不便,无论是远在江南、还是近在终南山的清明春茶,都还没有到达早春的长安城南,而且也只有那位村姑和如同村姑一般的秋茶,才会如此打动崔护的心,写下那首脍炙人口、令我们至今读来依然唏嘘不已的美好诗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禅茶”颇为流行,也使茶文化更为风靡,在媒体上有关“茶禅”或“禅茶”的活动和议论文章,一波又一波的报导,屡见不鲜,各地都纷纷成立了民间“禅茶会”或“茶禅会”,争相举办“禅茶大会”,且是国际性的大活动,会中表演起“禅茶”,内容愈来愈丰富、精彩,足见彰显于世的“禅茶”热,方兴未艾。也由于这波“禅茶”热,更加助长了吃茶风气的流行,也促进了风起云涌的学禅活动,茶与禅的结合,对社会和谐、对茶产业发展,无疑是一件好事。
可以说,茶道是禅的化身,是一种新型的修禅方式。只有将学术、禅、茶三位一体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完成从心到禅,从心到茶的实践,通过茶的世界,达到禅境,再由禅境到达更高远的茶境。茶文化由三个层面组成,那就是满足生存需要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层面,满足生活需要之后的“琴棋书画诗酒茶”层面,以及满足生命需要的“茶禅一味”层面。如果说满足生存需要的茶是物质的,满足生活需要的茶是文化的,那么满足生命需要的茶就是精神的了。发展禅茶文化,就是通过探索人与茶的关系,提炼茶饮之精神,为茶文化提纲挈领,为更多的人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喝茶的理由,从而带动茶产品的消费,促进茶产业的发展,提升茶产业的附加值。同时,以茶为媒,通过茶为国饮的普及性、禅与茶的融合性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
若以禅入茶,茶有了禅,就增加了文化含量,增加了精神属性,茶就有了质的飞跃;以茶入禅,禅有了茶,就增加了生活品味,丰富了生活的内涵,禅就更有实用性了。“禅”进入茶,让不懂禅的世人,喝了茶感受到禅的奥妙,对禅会有更深的认识;“茶”进入禅,让喝茶的禅者,体验到茶的深邃,顿悟坐禅修行不如“吃茶去”,也能明心见性。不过,茶非茶,禅非禅;茶还是茶,禅还是禅。二者只能结合,不能混同。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不仅仅是茶道,还贯穿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人性的等等综合因素、诸多内容,包含着人间百相。对茶的认识,对茶的态度,也打上了人们对生活追求、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的深刻烙印。人们在饮茶这个最大众化、最生活化、最司空见惯的习性方式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被划分为“雅俗”。归结到具体内容,就把饮茶之人划分了等级,所谓的“高雅之人”的绅士,是绝不会去喝地摊上的大碗茶的;而所谓的“低俗之人”的苦力,也是不会去饮茶肆里的功夫茶的。“品茗”与“牛饮”,简直就像楚汉河界的那道鸿沟一样,把饮茶之人分成了两大阵营。“品茗”是对绅士的赞美,“牛饮”是对苦力的蔑视。这是中国茶文化里的糟粕,我们必须加以摒弃。
从古到今,茶,与诗,与禅,与礼仪、与音乐,与美人,与经济,与贸易,与风俗,与交际等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在诗人心目中,有着与酒同等的地位。譬如,梅尧臣就把春茶与黄金相媲美,他在《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的诗中说道:“春茶研白膏,夜火焙紫饼。价与黄金齐,包开青箬整。碾为玉色尘,远及芦底井。一啜同醉翁,思君聊引领。”诗人们对茶的褒扬多姿多彩,极其丰富。诗人们用春风之笔蘸着鲜艳的茶露,吟唱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发自肺腑的美好感受,都是对这一奇特饮品的真挚热爱。
无论是陆羽的《茶经》和古代遗留下来的描写饮茶的诗词,还是关于茶与人的许多论述、许多阐释、许多佳话,都无不是“人在草木间”的活生生的故事演绎,无不是由“茶”这个汉字的内涵所派生出来的诸多外延。茶文化也好,茶道也罢,无非是说人在道法自然时的一种方式,一种默契,一种定位。参禅悟道,清苦修行,自我完善,是不能依靠“外力”的;因而,茶的作用就无法神奇到可以使我们得道成仙。当我们把人所固有的心性,与茶的本质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也就像茶一样简单,像茶一样普通,像茶一样美好了。“茶”是自然之物,自在之物,从我们的先贤给它命名为“茶”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大彻大悟了,我们后人还不厌其烦地絮絮叨叨了数千年。我们指着一个圆圈反复对世人说,那是一个圆圈,我们把自己包裹在这个圆圈里,自说自话,自以为是,自以为发现了茶道中所蕴含的真理,道明了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真谛,实在是惭愧之至,也包括写下这篇文章的我。
“人在草木间”。一个“茶”字,寓意何其深刻,含义何等精到,可以千古不朽万代长存,犹如美妙的茶本身一样,需要我们永远用心品味,反复咀嚼,深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