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推荐6篇】

时间:2017-02-09 03:16: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 篇一

近期读完了汪曾祺的散文集,让我对这位作家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的散文作品多以乡土生活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和独特的观察角度,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美丽的中国乡村图景。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变得生动而有趣。在他的笔下,一片小小的稻田、一株嫩绿的柳树,都能变得如此鲜活,仿佛跃然纸上。他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传递给读者,让人们重新审视和珍惜身边的自然环境。

另外,汪曾祺的散文作品还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散文创作中,以文字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他通过对古建筑、传统节日和乡土风俗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他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阅读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我不仅对中国乡村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他的作品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身边的环境和文化,让我更加珍惜和爱护身边的一切。同时,他的作品也给我带来了欢乐和愉悦,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和慰藉。

汪曾祺的散文集是一本让人沉浸其中的书,他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和力量。通过他的文字,我仿佛置身于乡村的田园景色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他的作品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身边的一切。我相信,通过这本散文集,更多的人会对汪曾祺的作品产生兴趣,并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快乐。

1411685

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 篇二

汪曾祺的散文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以真实的乡土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观察角度,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美丽的中国乡村图景。

在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中,我感受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他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然界的美妙和奇特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钦佩之情,让人们重新认识和珍惜身边的自然环境。

除了对自然的热爱,汪曾祺的作品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散文创作中,以文字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他通过对古建筑、传统节日和乡土风俗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他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给我带来了欢乐和愉悦。他的作品充满了幽默和温情,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禁会心一笑。他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展现了生活中的快乐和智慧。他的作品给人们带来了片刻的宁静和慰藉,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放松和快乐。

通过阅读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我对中国乡村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他的作品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身边的环境和文化,让我更加珍惜和爱护身边的一切。同时,他的作品也给我带来了欢乐和愉悦,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和慰藉。

汪曾祺的散文集是一本让人沉浸其中的书,他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和力量。通过他的文字,我仿佛置身于乡村的田园景色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他的作品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身边的一切。我相信,通过这本散文集,更多的人会对汪曾祺的作品产生兴趣,并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快乐。

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 篇三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最打动人的是他的语言文风。他的文字质朴简练,却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反而让人感到一种亲切、一种情调,含蓄隽永,极简却有洒脱诗意。他写人的时候,你能感觉到每一个普通人的可爱;他写景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对每一寸山河的热爱;他写美食的时候,你仿佛也能感觉到那舌尖上的快乐。

  他所写的都是他所熟悉的生活——旧时代的高邮小城、西南边城昆明、文化里的故旧师友、西南联大的师生等,他所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山丹丹、枸杞、槐花、栗子、马铃薯等。可就是这些普通的事物,在他的笔下,也都变得活波、可爱、生动起来。

  《我的家乡》中有一段描写:“这些大船常有一个舵楼,住着船老板的家眷。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轻,一边扳舵,一边敞开怀奶孩子,态度悠然。舵楼大都伸出一枝竹竿,晾晒着衣裤,风吹着啪啪作响。”看似平铺直叙的白描,却构成了一幅极富动感的风景、风情和风俗画面,栩栩如生。

  正如汪曾祺所说: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质朴的语言,如话家常,读来让人十分放松。在这喧嚣的城市里,沉浸在他所描绘的悠然闲适的场景中,就像阳光明媚的午后,品一茗新茶,听一位老朋友缓缓叙旧般,让人放松。忙碌高压的生活中,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安慰,一种来自文化层次的休息。偶尔停下来,欣赏这个世界的细微之美。

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 篇四

  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语言文风。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读出生活的。这是源于作家对生活的真诚吧。他所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旧时代的高邮小城、西南边城昆明、文化界的故旧师友、西南联大的师生、北京京剧团的戏曲演员;故乡的大淖、荸荠庵,昆明的白马庙等。

  他的作品中总有他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写起来有真切的认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较多的是散文。下面我将从他的散文中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语言,表达我的感受和观点。

  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我熟悉他的一切好处,知道那个枝子适合哪种姿势。云从树叶中间过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乌的藤爬上石笋了,石笋那么黑。

  蜘蛛网上一只苍蝇。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叶子,这叶子有点甜么,那么嫩。金雀花哪儿好热闹,多少蜜蜂!波——金鱼吐出一个泡,破了,下午我们去捞金鱼虫。香橼花蒂的黄色仿佛有点犹豫,别的是花飘下,香橼花时掉下的,花落在草叶上,草稍微低头又弹起。——《花园》

  《花园》这篇散文读起来颇有趣味,语言十分的生动活泼。对景物的刻画很好,文字虽是印在纸上,纸虽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体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的。

  感觉手是可以触摸到它们的,《花园》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样真实地出现在我眼前,唤起了心灵最柔软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

  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于他的语言平实、生活,它所描写的东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却凝聚着巨大的能够打动人心灵的力量。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和温馨,贴近的观察生活。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它居闹市很近,大哥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似有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片,摇动做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胡同文化》

  汪曾祺描写的胡同中的场景很生活、真切。人物的特点很鲜明,虽描写每个人物只有简短的一句话,但他抓住了人物的细节,抓住了人物的魂。汪曾祺对风俗的关注体现了他对民族集体生活和文化的喜爱。

  汪曾祺在《咸菜和文化》说:我们要在小说里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汪曾祺写的《胡同文化》语言平实,贴近生活,也是希望把这种文化以最简单真实的方式传递给更多人,让这文化更好的延续下去。

  正如汪曾祺所说的: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他用朴素着实的语言记录生活。归有光的“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事”也尤其受他推崇。汪曾的文学作品展示了现代汉语写作的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从活的传统和活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 篇五

  在书友群里看到赵老师发的共读公告,被《生活家》的书名吸引,古今中外、各个领域能称“家”者甚多,而面对“生活”这个永恒的课题能自称“家”或被称“家”的好像不多。我理解的“生活家”是有丰富的阅历,对人生有独到的解读,能够以率真的性情,从容面面对所有人生问题的人。

  读《苏东坡传》,感觉林语堂先生笔下那个人格近乎完美的苏东坡堪称生活的大家。对汪曾祺先生早有耳闻,但从未精读过其作品,今有机缘,很是期待和欢喜。 读本的主体是12篇游记和12篇美食类散文,篇幅大都不长,小巧精致,是我喜欢的,喜欢他真挚内敛的情感表达,喜欢他任何情境下冲淡平和的心态,喜欢他简洁干净、朴素隽永的文字。从选集中我读到四个字“真诚从容”。 情感表达的真挚,作品中无论是回忆家乡、思念昆明,还是游滇湘、食野味的感受都至真至诚,毫无矫饰之感,读之动人。 《我的家乡》描写家乡风物写到江浙一带的人赞扬高邮“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时,先生写到“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作家王磐,出过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这很像孩童为自己心爱之物辩解,洋溢着先生对故乡的热爱和骄傲之情。 《觅我游踪十五年》写在昆明读书,房东家一副对联中有“故乡无此好湖山”的诗句,文中写自己的感受是“少年羁旅,想走也走不开,并不是真的留恋湖山”,先生十九岁远赴昆明求学,战乱之中一呆七年,什么样的“好湖山”能抵消对家人对故乡的思念。这里不仅写出了自己乱世之中羁旅求学漂泊异乡感受,更写出了西南联大所有师生共同的感受,甚至把我们带到那一段历史之中,情感表达得含蓄蕴藉。

  生活态度的淡定从容,游记和美食是真实的生活呈现,但是经作者提炼过的,是作者要表达出来的生活。先生曾说:“我的作品内在的情绪是欢乐的,我们有多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欢乐。一个作家有责任给予人们一份欢乐。” 所以我们在他的文字中很少读到苦难和伤痛,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或以轻松温馨的笔触呈现。西南联大时“一年四季拥絮而眠”,卖字典吃饭,姓李的同学卖掉家里邮寄来的新棉袍“伙同几个同学吃喝一顿”……都是这样的表现。但我们也知道先生经历过大的历史变动,童年的安逸,青年的颠沛,中年的被迫害,老年的辉煌,起起落落,浮浮沉沉。作为一个作家他选择了“用一种对人生的愉悦之情来抚平人类的精神伤痛”,选择了告诉人们怎样快乐的生活。 读先生的文字由衷感受到生活的真切和温暖,《萝卜》写不同地方不同风味的萝卜,北京的杨花萝卜、拍水萝卜、烧小萝卜,高邮的穿心红萝卜、紫萝卜,淮安的青萝卜,天津的吃萝卜喝茶,张家口的心里美萝卜、白萝卜,江南的白萝卜炖汤,扬州的萝卜丝饼,四川湖南的泡萝卜,还写到了美国、俄罗斯、韩国的萝卜,真真的一个萝卜大宴,“群英荟萃”。有人以为先生好美食,追求口腹之欲,是个“吃家”,我不以为然,我看到的是先生生活的热情与情趣,是一种从容的、游刃有余的生活态度。苏东坡的最大魅力也在于他“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达观与洒脱。 文字风格的简淡雅致也是他从容生活态度的表现,先生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小说被成为文化小说,这得益于其深厚的学养,但先生不掉书袋不浮夸。

  《鳜鱼》一文信用到《徐文长佚草》、王安石《字说》、《汉书高帝纪下》、张志和《渔歌子》、李时珍《本草纲目》、林斤澜《矮凳桥风情》,都是信手拈来不着痕迹,简单的吃食中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切举重若轻,表现出一种自信和优雅。 先生其人其文一如他家长的水,柔软而有韧性,自有一种生命的力度。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我想苏东坡、罗兰、汪曾祺都能称得上这样的英雄,希望自己也能有一点这样的英雄主义,能活出一点自信和优雅。

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 篇六

  生活而能成家,可见此人的生活定是多姿多彩,情趣盎然,要比一般人更会打理生活,有着各种生活所需的妙招专长,能人所不能。

  首先看了序言,知道主要选了游记和谈吃食两类文章,不免有些遗憾。虽说有个词语叫管中窥豹,可那窥到的毕竟只是管中的一小点,整个豹子是啥样谁知道呢。何况一向对游记类的文章不太感冒。游游逛逛,走走看看,写下的文字多是浮于表面的描摹眼前所见,这类描摹大多是模模糊糊似是而非。虽然作者在那津津有味很努力地想把眼前景物完美呈现出来,试图让读者产生共鸣,但很多时候都是让人雾里看花甚至莫名其妙。如果没有更多人文或其他东西掺入,很难动人,远不如看看实物实景的图画和照片直接而过瘾。

  整本书看完后,感觉很好。作者语言描绘的功夫很厉害,对景物的描写很能传神,很多地方的白描都不错,在我看过的游记里算得上是比较好的。整个节奏是淡淡的平缓的,娓娓道来,不急不躁,不激不厉,悠悠然,很舒服。读丰子恺的文章也有这种感觉,那份从容的风采很感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或许就是君子之文吧,读之可以静心。

  对于吃食,作者是极其用心的,不论何时何地都对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且不避大小贵贱,南北西东,好与不好,一律有滋有味乐此不疲。读毕令人顿觉眼界一开,尤其是作者讲得野菜的内容让我心动,立即查找有关资料,狠狠补了下有关野菜的课。好多菜就是身边眼前的东西,都没怎么关注过。即使是每年都会吃的一些也仅仅是吃过了而已。看着那熟悉的叶片植株感到好亲切呀。世事洞明皆学问,不作有心人,怎成生活家。汪曾祺生活家之称诚不我欺。

  这本书还有一部分内容也很重要,那就是汪曾祺的画。选了有二十幅画,基本都是菜蔬,花卉,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文人情趣。画的优劣不予评论,图片印刷的也不太好,但基本路数反映了出来,与他的文字风格很搭。

  这本书名为“生活家”,编选的文章内容主要是游记和吃食。然而读毕发现其实主体就是“吃”。因为,除了单说吃的文章,即使是游记,其中但凡能说到吃能拐到吃能和吃勾上联系的地方,作者都会毫不犹豫,兴致勃勃,大讲特讲,那怕一件事一段话重复出现也无怨无悔不厌其烦,必尽兴而后快。因此很怀疑“生活家”这三个字是否妥当,起码这本集子里生活的其他方面没有太多显现。没有读过他的其他文章,不知其他文章中是否能够补足这一遗憾呢?而且据序言里讲,这些文章还不能算汪曾祺散文的精品,很期待有机会能读一读他的精品文章,相信不会让人失望的。

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