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悟道散文 篇一
沉浸于宁静的禅坛
禅,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概念的境界。当我踏进寺院的大门,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寺院里弥漫着浓郁的沉默,仿佛每一寸空气都凝固了,只有心灵的波澜在此涟漪。
我走进禅堂,坐在一张木制的坐垫上,闭上双眼,开始我的参禅之旅。刚开始,我感到一片空虚,仿佛自己漂浮在无边的黑暗中。但是随着呼吸的深入,我的心开始平静下来。我不再感受到外界的喧嚣和纷扰,只有自己内心的声音在呢喃。
在这个静谧的环境中,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我想起了忙碌的城市生活,快节奏的工作,以及无尽的欲望和焦虑。这些都是我们追求的东西,但是它们真的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幸福吗?
在参禅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内心开始变得清晰起来。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渴望寻找真正的自我,渴望与宇宙相融合。我明白了,真正的幸福不是外在的物质享受,而是内心的安宁和宁静。
禅的修行是一种对自我的探索和觉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放下一切烦恼和杂念,专注于当下的呼吸和感受。只有当我们停止思考和计较,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禅坛上的每一次参禅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悟到生命的真谛,明白自己的本质和使命。禅,是一种心灵的革命,它能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审视世界。
当我从禅坛上站起来,走出寺院的大门,我感到自己焕然一新。那些曾经让我困扰和烦恼的事情,似乎变得微不足道。我明白了,生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在于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禅,是一种修行的艺术。通过参禅,我们可以超越自我,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与宇宙相融合。只有当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真谛,找到自己的归宿。
参禅悟道散文 篇二
心灵的归宿
禅,是一种深入内心的修行。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常常迷失了自己,追逐着外在的物质和虚荣。而禅,却让我们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寻找真正的自我。
我曾经迷茫过,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我追逐着名利和权力,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我感到空虚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走进了一座寺庙,开始了我的禅修之旅。
禅修是一种对自我的觉醒和超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放下一切杂念和执着,专注于当下的呼吸和感受。只有当我们停止思考和计较,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我坐在禅堂里,闭上双眼,开始我的禅修。刚开始,我的思绪纷杂,无法平静下来。但是我不断地提醒自己,专注于呼吸和当下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心开始平静下来,我感到自己与宇宙相融合。
在禅修的过程中,我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我明白了,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不在于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智慧。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渴望与宇宙相融合,找到真正的自我。
禅修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每一次参禅,都是一次对自我的探索和觉醒。在禅堂里,我们可以超越自我,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只有当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真谛,找到自己的归宿。
禅,是一种修行的艺术。通过参禅,我们可以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审视世界。禅,是一种心灵的归宿,它能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生命的意义。
当我走出禅堂,回到喧嚣的城市中,我感到自己焕然一新。那些曾经让我困扰和烦恼的事情,似乎变得微不足道。我明白了,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不在于外在的物质,而在于内心的安宁和智慧。
禅,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概念的境界。通过参禅,我们可以超越自我,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与宇宙相融合。只有当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归宿,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参禅悟道散文 篇三
参禅悟道散文
到了四川,不能不去看乐山,到了乐山,心中可否无佛?
乐山大佛身高71米,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北距成都160余公里。它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的一尊大佛,始凿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历时90余年方建成,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
带着一种崇拜的心情一步步的走到他的身边.形式上的震撼已经让身体不由自主的倾向大佛,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佛像是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禅师圆寂以后,工程被迫停止,多年后,先后由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续建。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我一直在想,佛跟我们的区别在哪里?
佛是觉悟的人,而当我们把佛看作是一个神秘的可以求的自己的财富和平安的超脱人类的存在时,我们就会在利益也欲望的驱动下对他礼拜,烧香磕头.那我们就会有一种在佛的庇护下而对他表示心理上敬畏。
有没有佛,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有没有佛。
如果追求一种不现实的超脱,就像一个人为情所惑,为生活所困,于是就不顾自己的责任,出家修行,随佛所去,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佛的,过去还有人说你尘缘未了,而真正成佛的人就在你的身边,就是在寻佛的你我之中和从未要来寻佛的中间.因为他们觉悟,所以他们自在。
佛无所求,所以往往却占据最好的'空间,你看世界各地最好的山水之地是谁占着?佛占着,礼佛的人占着,而他们无所求,倒是有所求的人给贪求香火钱的人送去了更多的贪欲。
而有所求的人战战兢兢的礼佛,却失去的自己.给自己心灵添了无数道枷锁.本来是求其安静,却在患得患失中失去了平衡。《中庸》上说:“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当我们处于平易而无危险的境地,就应该素位而行以等待天命,不欺凌弱小,不攀附权贵,不怨天,不尤人,这应该就是君子修身正己的德行。君子与小人两种不同心态的比较,更可见君子胸中风光霁月、洒落晶莹,全然没有半点私累。在儒家思想体系里原本不仅有迫切求进、积极用世的一面,还有顺时知命、宠辱不惊的一面,作为君子处世之道两者相为表里自然能得以长久。只可惜众多儒家读书人一旦任事总要过多关注前者而遗落后者,只知进是儒者勇气,不知适时的退更是儒者智慧,一旦受挫便掉头往道、释二家寻求解脱,久而久之,世人眼里洒脱与旷达似乎只有借助于佛老思想才能实现,且几乎一律等同于放任自然、忘怀世事了,这实在是有失偏颇。所以,佛不是迷信,是一种觉悟,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求佛首先立己!
一种面对风风雨雨的安详慈悲,任何佛像都不可能永存,就像世界上的一切, 永存的是佛的精神, 觉悟的人可以死而不亡.永生的还是精神。
想到这儿,再看看乐山大佛那张亘古不变的沉静,面对三江的滔滔不绝,我想这也许是我这趟寻佛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