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想一二散文随笔 篇一
追寻内心的声音
我常常思考,为什么我们总是忙碌于琐事之中,却很少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呢?我们是否曾经认真倾听过自己的心声,去追寻那些被埋没的梦想和渴望呢?
生活中的琐事总是不断地占据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工作、学习、家庭等等,每天都有太多需要我们去处理和解决的事情。我们习惯了忙碌,也习惯了被外界的声音和压力所左右。然而,当我们沉思一刻,停下来静静地聆听内心的声音时,或许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早已被忽略得如此之久。
追寻内心的声音,就像在追逐一场梦想的旅程。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倾听自己的内心。有的人喜欢独自一人,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内心的声音;有的人喜欢写日记,记录下每天的思考和感受;还有的人喜欢运动,通过运动来释放内心的压力,让思绪变得更加清晰。
在追寻内心的声音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遇到困惑和挫折。我们会发现,内心的声音并不总是一致和清晰的。有时候,我们会被各种杂音所干扰,分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但正是这种迷茫和困惑,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去追寻那个真实的自己。
追寻内心的声音,也意味着要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和情感并不被社会所认同或接受。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需要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内心,接纳自己的独特性和不完美之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实现内心的渴望和梦想。
追寻内心的声音,是一场旅程,也是一种探索。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时常会迷失自己,被外界的声音和期望所左右。但只要我们敢于停下来,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我们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力量。让我们勇敢地踏上这个旅程,追寻内心的声音,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意义。
常想一二散文随笔 篇二
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常常被我们忽略和遗忘。我们总是在追求更多更好的物质享受和成就,却忽略了那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和细节,它们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幸福。
我们常常追求着所谓的成功和满足感,不断地追逐着金钱和地位。我们相信,只有在拥有了这些物质条件之后,我们才能够感到真正的幸福。然而,当我们真正拥有了这些东西之后,我们却往往发现,它们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幸福感。
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就像是一杯清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它们并不需要太多的金钱或者物质条件,只需要一个真心的微笑,一次意外的邂逅,一次与亲朋好友的聚会,或者是一次与自然的亲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能够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和满足感。
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常常隐藏在平凡的日常中。当我们走在街上,看到一对老夫妻牵手而行,感受他们之间的默契和温暖;当我们看到一位路过的陌生人主动为别人让座,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友爱;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满脸笑容地奔跑着,感受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这些平凡的瞬间,正是生活中最真实、最美好的幸福。
生活中的点滴幸福,也需要我们主动去寻找和创造。我们可以通过花点时间陪伴家人,与朋友分享快乐和困扰;我们可以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也可以与自然亲近,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奇迹。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体验,我们就会发现,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等我们去发现和拥抱。
生活中的点滴幸福,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需要太多的追求和付出,只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去珍惜和回味。让我们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去发现和感受那些微小而美好的瞬间,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和记忆。因为,生活中的点滴幸福,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宝藏。
常想一二散文随笔 篇三
常想一二散文随笔
朋友请我题几个字,想挂在新居客厅的墙壁上。我便在朋友面前展纸、磨墨,写了四个字:常想一二。
朋友说:“这是什么意思?”我说:“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除去那八九成不如意的事,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我们如果要过快乐的'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的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那八九成的不如意打倒。”朋友听了,非常欢喜,抱着“常想一二”回家去了。 几个月后,他又来向我求字,说:“每天在办公室劳累受气,回家后,看见那幅‘常想一二’就很开心,但是墙壁太大,字显得太小,再给我多写几个字吧!”对于好朋友,我一向是有求必应,于是,又写了下联“不思八九”和横批“事事如意”。 后来,我再婚的消息披露报端,引来了许多离奇的传说与流言。
一天,朋友打来电话,说:“我也想不出用什么话来安慰你,就给你念念你写的字吧。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朋友的这个电话使我很感动,我常觉得,在别人的喜庆中锦上添花容易,在别人的苦难里雪中送炭很困难。那种比例,也是八九与一二之比。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当然更甭说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 不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大概也练出宠辱不惊的本事了,便不会在乎这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井下石。
我们经历过生命的痛苦与挫折,经历了情感的相逢与离散,已探索出积极的、快乐的、正向的理念,
这种理念,正是“常想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