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麦散文 篇一:金色的收获
夏日的阳光灿烂,照耀着广袤的麦田。农民们忙碌地穿梭在麦浪之间,他们的汗水和努力交织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这是一幅关于收麦的画卷,一幅描绘丰收的画卷。
在这个麦浪翻滚的季节里,我也融入了这个收麦的大家庭。早晨,我带上帽子和手套,提着一把锋利的镰刀,来到了麦田。置身于金黄的麦浪中,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麦浪轻轻摇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我小心翼翼地将镰刀伸入麦浪中,将成熟的麦穗割断,然后轻轻放入篮子里。镰刀在麦浪中划过,发出一阵清脆的声音,如同麦浪在呼唤着丰收的时刻。
收割的过程并不轻松,但是每一次镰刀划过麦浪的时候,都带给我一种莫名的满足感。我看着篮子里渐渐堆满的麦穗,心里充满了喜悦和骄傲。这些麦穗,是农民们辛勤劳作的结果,更是大地的馈赠。每一根麦穗都是那么的丰满,那么的饱满,它们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香气,让人感受到大地的慷慨与丰饶。
当夕阳西下,将大地染成一片金黄的时候,我将篮子里的麦穗搬上了农用车。整个麦田都弥漫着麦香,仿佛在对我说:“辛苦了,年轻人。”我望着满载而归的收成,心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第一次参与收麦的经历,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农民们的辛勤与勤劳,更让我深刻地理解了收获的意义。收麦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丰收,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在麦田里,我看到了农民们坚韧不拔的品质,看到了他们对待大地的敬畏和热爱。我明白了劳动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让人成长的力量。
夜晚的时候,我坐在家门口,品味着一天的辛劳和收获。收麦的散文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它让我明白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收获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丰富,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劳动,感恩大地的恩赐。
收麦散文 篇二:金色的季节
麦浪翻滚的季节,是大地的丰收时刻。在这个季节里,麦田成为了一片金色的海洋,农民们则是这片海洋的航行者。他们穿梭在麦浪之间,收割着金黄的麦穗,他们的辛勤劳作和智慧贡献着人间的美好。
每年的收麦季节,都是农民们最忙碌的时候。清晨,他们便早早起床,穿上工作服,拿起镰刀和篮子,来到麦田。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他们的身上,将他们笼罩在一片金色的光芒中。镰刀在他们手中翩翩起舞,割下一根根丰满的麦穗,轻轻放入篮子里。他们的动作熟练而有力,每一次割麦都是准确无误的。他们的脸上挂着汗水和笑容,他们的身上弥漫着麦香和希望。
收麦并不容易,但农民们从不退缩。他们用双手和汗水,将麦穗一束一束地收割下来,然后堆放在一边。当整片麦田都被收割完毕,他们便开始将麦穗装车,准备运回家中。车厢里满满当当地装满了麦穗,每一束麦穗都是农民们辛勤劳动的结晶,每一束麦穗都是大地的馈赠。
当太阳渐渐西沉,大地被晚霞染成一片红黄色的时候,农民们将麦穗运回家中。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喜悦的笑容,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大地的感激和敬畏之情。他们知道,这片土地孕育了他们的辛勤劳作,也孕育了他们的希望和梦想。
麦田里,是一个充满着劳动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着智慧的世界。农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人间的美好。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奉献精神,让大地更加丰饶,也让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麦浪翻滚的季节,是一首赞美劳动和丰收的诗歌。每一次走进麦田,我都会被这片金色的海洋所感染,被农民们的勤劳和智慧所打动。收麦散文,将这份感动和敬意展现在了文字间。让我们一起向农民们致敬,感谢他们为世界带来的美好和希望。
收麦散文 篇三
收麦散文
芒种三日麦子黄,广袤田野翻金浪。
麦香阵阵农家喜,割拉碾打收麦忙。
俗话说:“芒种忙,麦上场。”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这个节气前后,是家乡的小麦收获的时节。
昨晚,母亲打来电话说,家里麦子黄了,让我回家割麦。刚好第二天是双休日,我和妻子、儿子一大早就赶回老家,稍做休息后便直奔地头。说是割麦,其实也不用自己动手,就是在地头等联合收割机而已。村里老王的收割机正在麦田里挨家挨户的收割着,“蹦蹦车”忙碌的来回奔跑着,为大家把收割的麦子拉回家。等了有一个小时,就到了我家的地界,在收割机的轰鸣声中,不到二十分钟,三亩麦子就收割完了。也不用装袋子,直接装到“蹦蹦车”里拉回了家,倒在门前的水泥路上,摊开搅匀晾晒,只要天气好,两天就可以入仓存放了。坐在门前的大树下,看着收回来的麦子,我不禁又想起了许多年前那些难忘的收麦情景。
小麦收割季,儿童拾麦时。小时候,农村还没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还处于“农业社”的时代。那个时代,是一个缺吃少穿的时代,辛苦了一年的人们盼望着在小麦收获后能吃上白面,吃上饱饭。所以,收麦是期盼,也是解决温饱问题的关键。小麦成熟后,收麦便是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一年中最重要事,社员们分工明确,有专门割麦的,有专门赶大车拉麦的,也有专门碾打的等等,总之,“麦收无大小”,各人都有各人的工作和任务。割麦全部都是靠人工,一人一把镰刀,麦子在镰刀的挥舞中一片片倒下。而我们这些少年儿童则是跟在割麦子的大人后面拾麦子,以确保颗粒归仓。拾的麦子也不归自己所有,而是回去后上交生产队,称重登记后,根据数量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一般都是铅笔、本子、文具盒之类的。队里有一个很大的麦场,用来碾打晾晒,麦场周围是一棵棵核桃树,是人们工作之余休息乘凉的地方,也是我们这些儿童常去玩耍的地方。
收麦心欢喜,提早作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社”解体,我家分到了十亩责任田和一些生产工具。每到收麦时节,割、拉、碾、扬、晒、藏都是以家庭为单元完成。改革开放初,虽然农村生产力还不发达,收麦还是用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但大家干劲实足。麦子收割前,首先要“光场”, 也就是收拾碾麦场,用于堆放收割回来的麦子和碾打晾晒。碾麦场一般有两三分地大,位于门前或屋后的通风开阔地带,以便于晾晒和扬场。光场前先用耙子将土地梳理平整,然后趁初天晴土壤潮湿之际,两个人拉着光面碌碡来回碾压,一个人在后面掸草木灰,直到平整、瓷实了为止。同时,要去集市上添置些农具,诸如“杈把扫帚牛笼嘴”之类的,为夏收做好准备。
农时不等人,麦黄催人急。收麦的日子,是农村最忙的时间,但天气变化无常,稍有不慎就会因天气因素造成减产甚至绝收,直接影响人们的温饱问题的解决,因此,人们习惯的将收麦称为“龙口夺食”,其紧张程度和重要性可想而知。麦子开割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动员,外出的人们会回家,学校会放“忙假”,总之,一切为了收麦,一切服务收麦。收麦天一家人要早早起床,奶奶做饭,其他人收拾割麦的行当,父亲则一遍又一遍地磨着刃镰片,要将它们磨的特别锋利,正所谓“磨刀不误割麦功”。吃过早饭后,大家戴上草帽,拿上镰刀,提上水壶,拉着架子车就上地了。麦田里,烈日高照,热浪袭人;人头攒动,镰刀飞舞,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一派热闹而又繁忙的景象。“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借惜日月长……”白居易的这首《观刈麦》就是人们收麦时的真实写照。由于是人工收割,所以进度不是很快,一般需要四五天时间才能收割完毕。家里麦子多的,劳力少的,还要请麦客帮忙。那时我还不会割麦,只能拾麦,帮忙推架子车,送水送饭,顺便也逮几只蚂蚱。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也上了中学,每年学校放“忙假”,拾麦捉蚂蚱不再是我的主要工作,拉麦学割麦才是我的主要任务。刚到地里,父母和我都割,由于我是开始学,所以父亲便教我割麦口诀:“提把割,攥把放,一捆一个猴娃样”,我虽然割不了多少,但总算是一种进步。等割的麦捆有一架子车了,我就开始拉麦。拉麦是我的强项,将割好的麦捆一捆一捆的装上架子车,装车也要掌握好要领,否则路上会散落,既浪费工夫也会造成损失。装完后,用绳揽好,我拉车,妹妹的后面推,一亩地要拉好几架子车,一天要跑十几趟。麦子拉回家后,将麦捆栽在麦场里,休息之余,打几个杏解解馋,喝碗浆水解解渴,再拉上架子车上地。等父母将麦子割完,我们也要快拉完了。一天下来,衣服会被汗水浸透,脸会被晒的通红,而脚被麦茬戳破、手被麦芒扎伤也是常有的事,但谁也不会叫苦叫累。
麦子收割回来后,要摞麦。由于不能及时碾打,为了防止天气变化,也为了节省碾麦场地方,需要将麦捆摞起来。所以,到了晚上,我们又开始摞麦摞,一捆捆的麦子被摞成一个个大摞子,然后用麦草苫起来,防止雨淋。
麦子收割完后,就要碾打了。碾打也要持续四五天。碾打前,先要“摊场”,就是将麦捆解开,整齐有序的一层一层地铺在麦场里,然后让太阳晒,这期间还要翻几次,以保证晒透,等晒到快中午时就开始碾打了。碾打用的是牛拉碌碡,父亲赶着牛,在麦场里来回转圈碾压。等碾完头遍后,要将麦场里的麦子翻一遍,晒一晒再碾。后来生产力有了提高,碾打已很少用牛拉碌碡,而是用打麦机和拖拉机了。不喂牲口的都用打麦机脱粒,为的是加快进度;喂牲口的用拖拉机碾,为的是麦草柔软牲口爱吃。
碾过两遍后,就开始“起场”。“起场”时要用木杈将麦草挑起,抖一抖,使麦粒和麦草分离,并将麦草挑到空闲的地方,堆成麦草垛,麦粒和麦衣的混合物则用刮板推起来,堆放在麦场中央。
起完场后,就要“扬场”。“扬场”首先要有风,而且风向要正,必须是纯东南西北风,“乱刮风”就不行。如果实在没风还要用风扇。“扬场”是个技术活,不是人人都能干的,“会扬场的一条线,不会扬的一大片”。“扬场”需要两个人,一个人用木掀扬,一个人用扫帚扫。“扬场”结束后,麦子会和麦衣彻底分离,麦粒装袋子,麦衣拉回家当柴烧。等麦子装进袋子后,大家才会喘一口气,坐在麦场边有说有笑,享受丰收的喜悦。
干麦热上楼,麦草摞成堆。碾打结束后,就是晒麦和摞麦草摞了。晒麦相对简单,在麦场里铺上晒布,边晒边搅动,等晒得用牙咬起来“嘣嘣”响的时候就可以趁热“上楼”(那时农村一般将麦子存放在麦包里,而麦包一般在房子里用木板搭的楼上,因而管粮食入仓叫“上楼”)了。摞麦草摞算是收麦的最后一道工序了。碾好的麦草要喂牛和烧柴,所以必须摞起来。摞麦草摞时,左邻右舍都会互相帮忙,因为摞麦草摞需要好几个人。摞底打好后,一个人站在上面踩摞子,一至两个人用杈往上递麦草,其余的人向跟前推麦草,随着麦草一层层堆放上去,摞子也渐渐升高。麦草快用完时,踩摞子的就开始收摞顶,收好摞顶,可以保证雨水不渗透,麦草不腐烂。麦草摞摞好后,夏收就可以宣告一段落了。
麦子年年收,场景大不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到外地去上学,家里的夏收就由家人代劳了。参加工作后,每到收麦时,我都要请假回家帮忙,不过那时家里的责任田减少,用联合收割机割麦成为主要的收割方式,收麦不再经过割拉碾等环节,农业的现代化在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如今,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发生变化,收麦子由“主业”变“副业”,人们全面奔小康,收麦时外出打工的人们不再回家,学校也不再放假,麦场不复存在,镰刀束之高阁,碌碡沉睡路旁,收麦不再紧张和繁忙,而是变得简单而轻松。
虽然以前那热火朝天的收麦场景已见不到了,但这几十年的收麦经历,却象幻灯片一样在我的脑海
中不时闪现,令人难以忘怀。这其中有“汗滴禾下土”的艰苦耕耘,也有“粮满仓谷满囤”的喜悦心情,更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深切感悟!这么多年来,难离的依然家乡这片希望的土地,难舍的依旧是浓浓的乡音乡情,难忘的还是那收麦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