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寂寞》 篇一
寂寞的真谛
寂寞,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远,让人感到孤独而无助。在梁实秋的散文《寂寞》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寂寞的景象。这篇散文中,梁实秋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寂寞的真谛。
散文以一个寒冷的冬夜为背景,梁实秋独自坐在书房,思绪万千。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寂寞经历,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他的内心世界。梁实秋以细腻的文字描绘了外面漆黑的夜晚,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他描述了大街上行人稀少的情景,形容了窗外的街灯投射出的暖黄光芒。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增加了散文的艺术感,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寂寞的沉重。
在散文的后半部分,梁实秋以一个小故事来阐释寂寞的含义。他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离开家乡,孤独地在陌生城市打拼的经历。这个年轻人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只有孤独和寂寞作伴。梁实秋用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这个年轻人的心境,让读者感同身受。他写道:“他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独自行走,像一个迷失的孩子。”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年轻人的孤独与无助,也道出了寂寞的本质。
通过这个小故事,梁实秋向读者传达了一个深刻的观点:寂寞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感受,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无论是在陌生的城市里打拼的年轻人,还是独自坐在书房里的梁实秋,都会感到寂寞的存在。寂寞是一种普遍而真实的情感,它不分年龄、不分地域,伴随着人们的一生。
梁实秋散文《寂寞》 篇二
寂寞的启示
梁实秋的散文《寂寞》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一个小故事,揭示了寂寞带给人们的深刻启示。寂寞不仅是一种痛苦的情感,更是一种对内心的反思和自我成长的机会。
在散文的开头,梁实秋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冬夜,以及他独自坐在书房里的情景。他描述了外面漆黑的夜晚,以及窗外街灯投射出的暖黄光芒。这样的环境让梁实秋感到孤独和寂寞,但同时也激发了他对内心世界的思考。他写道:“人们行走在寂寞的街头,思考着自己的寂寞。”这句话表达了寂寞给人们带来的思考和反思,寂寞是一种对内心的自我审视。
在散文的后半部分,梁实秋以一个小故事来阐释寂寞的启示。他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陌生城市打拼的经历,他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只有孤独和寂寞作伴。然而,正是这种孤独和寂寞,让年轻人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且开始反思和成长。梁实秋写道:“他的人生在寂寞中变得沉淀,获得了思考和成长。”这个小故事告诉人们,寂寞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痛苦,它也可以成为一个人内心的砥砺之地。
通过这个小故事,梁实秋向读者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寂寞是一种机会,它可以激发人们对内心的思考和反思,促使人们成长和进步。寂寞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情感,而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它能够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发内心的潜能,迈向更好的自己。
总结起来,梁实秋散文《寂寞》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一个小故事,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寂寞的真谛和启示。寂寞不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更是一种对内心的反思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寂寞让人们思考和成长,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激发内心的潜能。因此,我们应该正视和接纳寂寞,并从中汲取力量,迈向更好的自己。
梁实秋散文《寂寞》 篇三
梁实秋散文《寂寞》
梁实秋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有关梁实秋散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梁实秋散文:《寂寞》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身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身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身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
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身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
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身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而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身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梁实秋散文:《谈友谊》
朋友居五伦之末,其实朋友是极重要的一伦。所谓友谊实即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关系,其中包括了解、欣赏、信任、容忍、牺牲……诸多美德。如果以友谊作基础,则其他的各种关系如父子夫妇兄弟之类均可圆满地建立起来。当然父子兄弟是无可选择的永久关系,夫妇虽有选择余地,但一经结合便以不再仳离为原则,而朋友则是有聚有散可合可分的。不过,说穿了,父子夫妇兄弟都是朋友关系,不过形式性质稍有不同罢了。严格地讲,凡是充分具备一个好朋友的人,他一定也是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好妻子、好哥哥、好弟弟。反过来亦然。
我们的古圣先贤对于交友一端是甚为注重的。《论语》里面关于交友的话很多。在西方亦是如此。罗马的西塞罗有一篇着名的《论友谊》。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美国的爱默生,都有论友谊的文章。我觉得近代的作家在这个题目上似乎不大肯费笔墨了。这是不是叔季之世友谊没落的象征呢?我不敢说。
古之所谓“刎颈交”,陈义过高,非常人所能企及。如Damon与Pythias,David与Jonathan,怕也只是传说中的美谈吧。就是把友谊的标准降低一些,真正能称得起朋友的还是很难得。试想一想,如有银钱经手的事,你信得过的朋友能有几人?在你蹭蹬失意或疾病患难之中还肯登门拜访乃至雪中送炭的朋友又有几人?你出门在外之际对于你的妻室弱媳肯加照顾而又不照顾得太多者又有几人?再退一步,平素投桃报李,莫逆于心,能维持长久于不坠者,又有几人?总角之交,如无特别利害关系以为维系,恐怕很难在若干年后不变成为路人。富兰克林说:“有三个朋友是最忠实可靠的——老妻,老狗和现款。”妙的是这三个朋友都不是朋友。倒是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最干脆:“我的朋友们啊!世界上根本没有朋友。”这句话近于愤世嫉俗,事实上世界上还是有朋友的,不过虽然无需打着灯笼去找,却是像沙里淘金而且还需要长时间地洗炼。一旦真铸成了友谊,便会金石同坚,永不退转。
大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方能永以为好。交朋友也讲究门当户对,纵不像九品中正那么严格,也自然有个界线。“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于“自轻肥”之余还能对着往日的旧游而不把眼睛移到眉毛上边去么?汉光武容许严子陵把他的大腿压在自身的肚子上,固然是雅量可风,但是严子陵之毅然决然地归隐于富春山,则尤为知趣。朱洪武写信给他的一位朋友说:“朱元璋作了皇帝,朱元璋还是朱元璋……”话自管说得很漂亮,看看他后来之诛戮功臣,也就不免令人心悸。人的身心构造原是一样的,但是一入宦途,可能发生突变。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我想一来只是指品学而言,二来只是说不要结交比自身坏的,并没有说一定要我们去高攀。友谊需要两造,假如双方都想结交比自身好的,那就永远交不起来。
好像是王尔德说过,“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之间是不可能有友谊存在的。”就一般而论,这话是对的.,因为如有深厚的友谊,那友谊容易变质,如果不是心心相印,那又算不得是友谊。过犹不及,那分际是很难把握的。忘年交倒是可能的。弥衡年未二十,孔融年已五十,便相交友,这样的例子史不绝书。但似乎以同性为限。并且以我所知,忘年交之形成固有赖于兴趣之相近与互相之器赏,但年长的一方面多少需要保持一点童心,年幼的一方面多少需要显着几分老成。老气横秋则令人望而生畏,轻薄儇佻则人且避之若浼。单身的人容易交朋友,因为他的情感无所寄托,漂泊流离之中最需要一个一倾积愫的对象,可是等他有红袖添香稚子候门的时候,心境就不同了。
“君子之交淡若水”,因为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不过“狎而敬之”是很难的。最要注意的是,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Mark Twain说:“神圣的友谊之情,其性质是如此的甜蜜、稳定、忠实、持久。可以终身不渝,如果不开口向你借钱。”这真是慨而言之。朋友本有通财之谊,但这是何等微妙的一件事!世上最难望的事是借出去的钱,一般人为最倒霉的事幼莫过于还钱。一牵涉到钱,恩怨便很难清算得清楚,多少成长中的友谊都被这阿堵物所戕害!
规劝乃是朋友中间应有之义,但是谈何容易。名利场中,沆瀣一气,自身都难以明辨是非,哪有余力规劝别人?而在对方则又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谁又愿意别人批他的逆鳞?规劝不可当着第三者的面前行之,以免伤他的颜面,不可在他情绪不宁时行之,以免逢彼之怒。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我总以为劝善规过是友谊的消极的作用。友谊之乐是积极的。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喜欢孤独,人是要朋友的。“假如一个人独自升天,看见宇宙的大观,群星的美丽,他并不能感到欢乐,他必要找到一个人向他述说他所见的奇景,他才能欢乐。”共享欢乐,比共受患难,应该是更正常的友谊中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