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 篇一:探索古镇的历史文化
古镇,是指历史悠久、风貌独特的小镇。它们通常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们了解过去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的窗口。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索古镇的历史文化。
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这些小镇曾经是商业贸易的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如今,尽管现代化的城市已经出现,但古镇仍然保留着它们独特的魅力。
首先,古镇通常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这些建筑多数建于明清时期,具有独特的传统建筑风格。比如,古镇的街道都是石板铺就的,古老的房屋保留了传统的木结构,红砖瓦片散发出岁月的痕迹。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并且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艺术品味。
其次,古镇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在古镇的博物馆、历史遗迹和文化街区,我们可以了解到古镇的历史演变、传统工艺和民俗文化。比如,有的古镇以制造某种特色手工艺品而闻名,如织锦、雕刻等。在这里,我们可以亲自参与一些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体验古老的工艺技术。
古镇的美食也是不可错过的一部分。这里的小吃摊位和餐馆通常提供当地的特色美食,如古镇独有的小笼包、糕点和烧烤。品尝当地美食是了解古镇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仅能满足我们的味蕾,还能让我们更加融入这个地方。
最后,古镇还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当地的节日庆典、民间艺术表演和传统活动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体验。比如,有的古镇会举办船灯节,居民们在河上放置装饰精美的船灯,营造出一片美丽的夜景。这些民俗活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娱乐,更让我们深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总之,古镇是历史文化的宝库,它们以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文化、美味的美食和浓厚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人们前来探索。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还是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人,古镇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古镇 篇三
小桥流水人家,一副生气勃勃的古镇风味,正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张石铭旧宅就坐落在这风景如画的古镇中,出入厅堂,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三个大字“懿德堂”,很有气势,堂中悬一幅墨竹,万古常青,经久不衰,风雨不阻,无不体现一种富贵人家兴旺之气胜,世世代代以德为求。在屋中一转,竟有几十间房子那么大,奇珍异宝数不胜数。从法国进口玻璃百年不粘尘,南浔三大奇石之一“鹰石”,造型酷似一只苍鹰展翅高飞,形象生动。东转西转,忽地来到了他们家的后花园,红砖雕饰的西洋门楼,内设欧式舞厅,遥想当年,必定歌舞升平,欧式舞厅,在今也是相当罕见,何况在古。
一路顺溪而行,碧波荡漾,墙上的漆脱落了,足以见岁月的苍桑。张静江故居,与张石铭旧宅相对,大厅里悬挂“尊德堂”三个金色大字,堂中悬挂一幅著名书画家昌碩于张静江之父张宝善大寿时所赠,画上高耸的石头象征南山,硕果累累,恭贺张宝善“寿比南山”、子孙满堂。1929年,张静江在杭州成功开办第一次西湖博览会,该宅是重建的,但也毫不失古色古香之蕴。
踏青石板路,我们又出发了,百间楼依河立楼,骑楼式长廊顺河道蜿蜓曲折,与石桥处处相连,与映在河中的倒影构成了一幅江南枕水人家的画卷,连丫鬟的住处也如此依山傍水,其主人更应是大富大贵。徜样在百间楼那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上,传来清脆的石板“嗒嗒”声,声声入耳,远离了城市的喧器,品味现代住房中独一无二的优雅,心静宁如水,家家楼房相接离水一尺却又得一方天,南浔人造百间楼,既体现了聪明才智,又体现了谦让精神。
小莲庄,顾名思义又一定是一个充满莲叶的山庄,寻着水声而去,忽见一个大池塘,莲叶碧绿,似绿宝石一般,一望无际,一株株莲叶亭亭玉立,远胜于西湖,远远望去绿油油的一片,依山傍水,似乎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假山成群,这种规模,不要说在古代,在今天也是相当罕见的,风拂过湖面上微波荡漾,荷叶随风摇曳着,后花园是一座太湖石叠成的,一旁枫叶开得正红,遂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后花园中一座铁顶小亭子,俗称听雨亭,在下雨时“滴滴嗒嗒”很是好听,只惜今日无雨,难得一听,绕园一转竟发现只有一个出入口,与外界隔绝,是个休息玩耍的好所在,围荷花池走了一转,面积还真不小,十几亩地,雨有莲趣,风摇菡萏,珠雨露润,婀娜多彩,依稀可见昔日繁盛。
在这样一个古镇,却也迷漫着现代的气息,来自哈尔滨的冰雕,电子的音乐,却也不失优雅,一座座年代久运的石桥,历经多少风风雨雨,就像一位百年老人,把多少人马渡到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古镇 篇四
假期旅行的第一天晚上,我们经过一路颠簸后,抵达了一个很小的镇子:丙安。它依山而建,正面对着湍急的赤水河。远远望过去,对岸的山崖上有一片高高低低的破败的瓦房,其下纵横着许多木头柱子,一直延伸到河岸上,总体看来好像很久没有人住了。于是我好奇地向旅店询问那里,得到的答案不免让人吃惊——“对面啊,是丙安古镇,还是个景点呢。”我们就临时决定明早去参观古镇。
说实在的,我去过的古镇有很多,比如黄龙溪、街子古镇什么的,哪一个不是游人如织、交通方便、布局精致的娱乐度假胜地,而将丙安古镇的外貌与之相比,就显得落差巨大了——像是依天险而建的土匪据点。第二天早上,去往古镇的崎岖小道考验着我们的体力,路上的行人寥寥无几,只看见几位老人背着背篓,至于其他游客,就更是连影也找不到。
我们跨赤水,走河滩,过山崖,终于到了古镇的大门(这个石拱大门残缺不全),大门背后迎接我们的是冷清的小巷,和一扇扇伤痕累累的木门、歪歪斜斜的房子,一看便知这里历史久远。我边走边打量周围的事物,那些花纹磨损的石砖、残缺的石像、铺板似的店门……都是我以前不曾见过的,顶多在书和网络上浏览过,心里渐渐地生出惊讶之情。没过多久,小巷转了一个弯,我们绕过去后,发现俨然是另一
种气氛了:小巷笔直地延伸出去,两旁都是古老的店面和小摊,很多衣着朴素的老人走来走去。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气味,还有说话声、叫卖声,估计是到了古镇里的集市了。这里我没见过的东西和事情就更多了,我首先被剃头匠吸引了目光,他正拿着锋利的刀片给人剃头,叫人看得担心。我妈妈惊喜地说道:“这里买的猪肉,跟我们小时候的一样呢,做回锅肉最合适不过了。”同行的另一个人让我们去看看这里的手工白糖,白中泛黄,不是市面上的精制糖。然后我又闻到一股热烈的气息,原来是有人在一锤一锤地舂辣椒。我感觉好像“穿越”了一样,这里的一切都这么特别,在其他古镇确实是遇不到的。这窄窄的巷子,就像一条时光隧道呢。
早餐馆子的炉子摆在路边,下方的煤烧得通红,锅里的豆花冒着热气——在这种“诱惑”之下(况且我们还没吃早饭),我们转瞬间就坐在店里的木椅上了,地板吱嘎嘎地响;我从窗户向外望去,发现这间房子竟是伸出山崖、仅靠那些木桩支撑的,心惊胆战的同时又不由得感叹很久以前古镇是怎么建造的。这里的食物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们就着油条和一种三角形的特色小吃,吃了好多碗手工豆花。馆子里来吃饭的老人们,谈笑风生,空气中都是古老而悠闲的生活气息。
游览完古镇后,我对它充满好感。仔细想想,黄龙溪什么的都是在现代重修成气派、美丽的样子,丙安古镇才是保留了真正原貌的古镇,才别有风味,它更加自然,更加和谐,更加温暖。
但一个显然的事实是,住在古镇里的几乎都是老年人,可能大多数年轻人都出去寻找更好的生活了。这无可厚非。但是像丙安古镇这样的最后遗留下的历史沉淀,又还能维持自己多久的生命力呢?
古镇 篇五
又到了快乐的小记者采访活动,小记者们在报社二楼会议室迫不及待地等出发。终于,李老师说:“这次去的地方是——黄娥古镇。是为了纪念古代的女诗人黄娥而建造的古朴典雅的的广场,你们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游览哦”。
跟随导游我们小记者来到了黄娥古镇的大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根分别在道路两旁的大石柱,其中一根石柱上印着“黄娥故里”的金黄色的四个大字。柱子的侧面又有几扇古色古香的门窗,乍一看还以为是一间简朴的屋子。灰色的大柱像两个威武的士兵一样立在大门两旁,给黄娥古镇增添了一份说不出的威严。
下了广场的楼梯,我们迫不及待地飞奔到最显眼的黄娥雕像旁,看见介绍碑两个大字——黄娥。正当我疑惑为什么取名字要取黄娥时,小记者郑淳一本正经地告诉我说:“相传黄帝和嫦娥结了婚,婚后不久生了个一个女儿,取她爸爸的姓和她妈妈的名,故而名叫黄娥。”我似信非信,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就把这个传说告诉其它小记者,他们笑得前俯后仰、东倒西歪,回头看郑淳还在偷笑,这时我才明白自己被骗了。我觉得好丢脸,又气又急,红着脸跑过去追打他,我们俩扭在一起,他一边笑一边求饶:“逗你玩玩的,谁知道你当真了呢”。后来我看到了石碑上关于黄娥的简介知道了:黄娥(1498-1569),明代女文学家,字秀眉,四川省遂宁市西眉人。杨慎之妻,明代最杰出的文学家、女诗人。是当之无愧的的风华绝代的“曲中李清照”,写出了许多传世佳作。
在这里最好玩的莫过于草地上的娱乐器材了。它是由木和绳子头做的,悬荡在空中的,用绳子吊起的木头摇摇晃晃,激起了我们小记者的勇气。我们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木桩前,准备攻克第一关:左右摇摆的横木桩,我们小记者手脚灵活,步伐整齐,配合默契,在“一二一二”的口号声中我们很快的地过了第一二关。最后到最难的一关了,悬浮的圆木桩即使不在上面走动也会摇摇晃晃。让人望而生畏,有几位小记者直接放弃了挑战。当然我这个小小冒险家是不会放弃的。这木桩还真可怕,稍不注意就会掉下“悬崖”。前面的小记者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我掌握着平衡,像抓着救命稻草一样紧紧拉着绳子,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接近终点了,嗯?糟糕,有小记者在前方捣蛋,不过我是不会放弃的。哇!果然“心狠手辣”竟然把两个木桩缠在一起,我一迈出左脚踩到一个木桩,不料他把手一松,两个木桩像两个调皮的小孩子,左摆右摆让我站不住脚,两脚一别扭——挑战失败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又到了该回家的时间,我们带着对黄娥古镇的无限留恋登上了回城的汽车,古镇在我们身后变得越来越小,直到看不见了。
古镇 篇六
当一切入睡,我仍兴奋地独醒,静坐着倾听束河的夜声,想着写一段文字赠送给束河这片星空。
我躺在云南玉龙雪山脚下束河古镇的呼吸客栈里。南方的小镇,阴雨的冬至也不算太冷,我不需要臃肿的棉衣去包裏身体。我可以享受踮脚可触到两千米海拔上的'阳光,当它撒下来时,铺在小院的沉船木做的靠椅上,几乎赶走了所有的阴暗和寒冷,带来了仿佛所有的温暖光亮,我就浸泡这缕缕倾下的阳光的温泉里。
一股浓郁的香气绕过横梁,直沁我的心脾。唤醒酣睡一晚的我,猛地睁开眼,那是强烈的拿铁伴随着淡淡普洱的幽香,像一层纱似的包裹着我的心,又能让我感受到透过纱窗的徐徐拂面清风……在园角聆听古筝时,三只古牧犬也循声踱来,缓缓地,不让自己发出半点声响,毁了这意境。曲终,它们便又像孩子一样打闹着,虽说每只古牧体型比我还庞大,但还是跳跃着争抢羊角绳。累了就悄悄走到我身旁蹲下,见我没有反应,就转头眼巴巴看着我,最后轻轻地抬起爪子把我手里的书拍到地上,靠在我身边,我只能笑着顺着它的毛抚摸它,他似是舒服了,就躺下打滚,逗我发笑。
下午的阳光也不刺眼,我便走出这慵懒的客栈,顺着青石板路,穿过被岁月磨光的小石桥,来到古镇的集市。束河的集市一般要到上午十点才开门,这里的人习惯了慢节奏,没有太多的繁杂。我走过一家吉他手鼓小店,悠悠的歌声牵住了我,迈进那家小店,左右两边墙上挂满了吉他、尤克里里、手鼓,店主是个留胡子的大叔,见我进店,也不招呼,只是和他的鼓手朋友一起演唱《吉姆餐厅》:"我不知道该和你说什么,我没有吉他就唱不出歌……”演唱完毕才问我,“有喜欢的吗?”我笑着说:“叔叔,真好听,还能再唱一首吗?”他俩很高兴,仿佛唱歌才是他们的主业,卖乐器成了副业似的。于是小店里传来了赵雷的《画》:“为寂寞的夜空画上一个月亮,把我画在那月亮下面歌唱,为冷清的房子画上一扇大窗……”歌声唱出了赵雷当初在丽江驻唱的寂寞。
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喜欢上民谣,直到现在,听着民谣我尽可能久地睁开眼仰望星空,去回忆你……束河古镇,因为害怕在下一次眨眼忘记。
法国诗人阿兰说:“对于忧郁者,我只有一句话,向远处看。如果眼睛自由了,头脑便是自由的。”
为何要远行?阿兰做了很好的回答。我们所住的城市,只有轰轰隆隆,只有滴滴嘟嘟,还有南来北往南腔北调的人声……皮埃尔。卡蓝默说:“这样的城市非常乏味,它显示的是技术能量,没有灵魂。”
遇见束河,遇见灵魂深处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