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简阅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及评价(经典6篇)

时间:2018-05-03 03:15: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书简阅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及评价 篇一

《书简阅中国》是一部通过书简的方式,以文化学者的视角,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解读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观看《书简阅中国》,我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部纪录片不仅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还注重了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解读。从古代典籍到现代文学作品,从中国古代音乐到传统手工艺品,每一个篇章都让我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瑰宝。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厚重与底蕴,也更加明白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观看《书简阅中国》的过程中,我被纪录片中的历史故事所吸引。每一个书简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它们记录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与沧桑。通过这些故事,我不仅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风情,还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此外,《书简阅中国》还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观看纪录片,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人文精神,这些价值观对于塑造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书简阅中国》是一部非常有深度和思考性的纪录片。它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解读和思考。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兴趣。我相信,《书简阅中国》这部纪录片会让更多的人爱上中国文化,也会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贡献。

《书简阅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及评价 篇二

《书简阅中国》是一部让人深受启发的纪录片,它通过书简的方式,以文化学者的视角,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解读。这部纪录片从多个角度出发,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故事,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观看《书简阅中国》,我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纪录片中介绍的每一个书简都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这些书简,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风情。这些书简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想,它们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发展。通过观看纪录片,我不仅仅了解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还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此外,《书简阅中国》还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价值观。通过纪录片,我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道德伦理和审美观念,这些价值观对于塑造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非常重要。纪录片中也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我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总的来说,《书简阅中国》是一部非常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纪录片。它通过书简的方式,以文化学者的视角,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解读。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中国文化的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我相信,《书简阅中国》这部纪录片会让更多的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也会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贡献。

《书简阅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及评价 篇三

总简介

有些思念,仅凭文字传递。

其中深情,惟有笔尖懂得。

在通讯落后的古代,书信是联系亲人与游子的最主要纽带。问候亲人,道声平安,倾诉衷肠,文字或直白,或细腻,或粗糙,或温婉。在它展开的方寸之间,不变的,是那一腔赤诚。正因为书信所担当的角色与所赋予的内涵无可替代,书信才具有无穷的魅力。

如今,在各类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下,传统的书信渐渐远去。但是它的感染力并不会因此消退,那份凝固在纸上的温情,只会随着岁月的积淀,变得更加浓厚持久。

六集纪录片《书简阅中国》收集了30封古人的书信,着重从书信中挖掘人物故事和历史细节,去窥探书信背后个体与时代的沉浮,去领悟潜藏在书信中的先贤智慧。希望沉淀千年的哲思,可以给当下的我们以启发;希望历史的真相,在这些个体的描述中,变得更加生动。

本片将从小人物、爱情、友谊、人生智慧、家风、家国天下这6个主题出发。每5封信诠释一个共同的主题。试着从30封书信中,窥见不同历史时期的世间百态,体味中国文化之气度情怀。

第一集名为《小人物 大历史》。顾名思义,本集讲述的是历史上几位小人物的故事。黑夫和惊、宣、赵义深、二娘子和米薇,在正史上没有任何的记载。如果不是发现了这些书信,他们或许将继续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通过他们的文字,我们得以触碰到千年前那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也正是他们,筑构起了中国历史的血与肉。

古人对待爱情,是什么样的态度呢?第二集《是你告诉我爱情的模样》或许能告诉我们答案。本集选取了卓文君、李商隐、王献之、乌林答氏以及秦嘉和徐淑的书信,探讨爱情的真谛。爱情应该是卓文君那样“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坚持?还是像乌林答氏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或是像汉代的秦嘉和徐淑那样,追寻平淡是真?面对挚爱之人的离去,才子李商隐和王献之又作何感

想?不同的书信,为我们勾勒出古人对爱情的态度。

千金易得,知己难寻。友情,可以说是人世间最纯粹的情感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各式各样的好友。《再大的风我都去接你》选取了五对朋友间的友情故事。友情可以是成全,“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山涛,看似绝交,实则却是相互照料。友情可以是惺惺相惜,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亲密无间,已经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友情可以是包容,司马光和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但彼此始终心怀尊敬。友情可以是陪伴,康熙和曹寅从小一起长大,后来即便相隔庙堂江湖之远,依旧相互挂念。友情可以是使命,顾贞观二十年不忘承诺,不惧艰难营救友人吴兆骞。他们都在用一颗最真诚的心,告诉我们什么叫刻骨铭心的友谊,什么叫一生一世的知己。

《孤独的路,勇敢的心》则以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为主题。这一集中的寄信人,都拥有超乎于时代的眼光。狂人李贽,在明代末年就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顾若璞,是明代不可多得的独立女性。袁枚,无视儿子被取消考试资格的困境,一语点破读书求学的真谛;郑板桥,提出了“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的概念;范蠡,早早看破越王勾践的秉性,没有被权力蛊惑,而是远离纷争,创下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即使用现在的眼光看来,他们的观点依然如此夺人眼球。

家风是一套给世代家族成员树立的价值准则。在《千古栋梁有家风》这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帝王刘邦、东汉名将马援、三国时期东吴建立者孙权、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和明朝锦衣卫沈炼,他们对后辈们的谆谆教导。一字一句的规劝,为后辈们亮起指路的明灯。

《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家国情怀为主题。本集筛选了岳飞、文天祥、任环、林则徐和陈京莹这五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英雄。尽管他们生在不一样的时代,但是他们的爱国之心,如出一辙。岳飞有着恢复大宋的赤诚之心,却至死不能实现;文天祥被俘后,几次受到元军劝降,仍然威武不屈;任环身负重伤,但坚持留在前线作战;林则徐虎门销烟,反遭贬谪,远戍新疆;甲午海战一触即发,陈京莹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但他带着对家人的思念,依然选择慷慨赴死。这些爱国英雄,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画下了浓重的一笔。正是这些前仆后继的脊梁,成为中华民族闪亮的精神坐标。

《书简阅中国》将带领观众走进那些已经远去的历史场景,去触碰我们先辈的心跳,重新领会他们的精神世界。本片将通过有互联网气质的语言,生动的特效拍摄和CG动画的结合,用创新的方式呈现中国式的写意画面,给观众更强的代入感和亲切感。希望这些书信能够架起一座桥梁,让今天的观众感悟到古人字里行间想要诉说的遥远声音和真挚情感。

第一集:小人物 大历史

——我们,都是平凡的大多数

历史是由谁创造的?

在煌煌史册里,能够留下自己事迹的,往往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似乎历史全部是由他们书写和决定的。事实上,真正震撼心灵的,却是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史书上没有记录他们的姓名,没有他们的生卒时间记载……他们是被历史遗忘、沉默千年的大多数。直到时光不经意间,拂开历史的尘埃,我们才发现他们的存在。

五封沉寂千年的书信,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来过,生活过。

黑夫木牍,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实物家书。寄信人,是战国时期两名普通的秦国士兵,名叫黑夫和惊。他们与数十万名士兵一样,正在为秦国霸业奋死拼杀。战斗间歇,他们抽空写信,寄给老家的哥哥衷。他们担心母亲的身体状况,拜托大哥衷照顾家中老小。战场上匆匆忙忙,希望家中寄来一些钱和布料,好让自己能做一件贴身衣服……

两千多年前的西北边塞,曾有一大批士卒在这里聚集,他们面对着塞外游牧民族的随时袭扰,护佑着大汉边陲的安宁。这些汉帝国的边防武装,每天都在做着什么?他们如何解决饮食问题?他们又面临着哪些危险?遗憾的是,皇家史册里,并没有记录他们的故事,但幸运的是,今天通过考古发掘,出土了他们在2000年前写就的书简,借助这些书简,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开始走进我们的视野……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一个名叫赵义深的年轻人,给远方的母亲捎去了一封家书。一千多年后,这封古信在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信纸斑斑驳驳,可信中的情谊还是清晰可见。离乡背井的日子,总是艰辛多过安逸。为了让母亲放心,他总是习惯性地报喜不报忧。让家中的母亲,少一分担心,多一份踏实。一如今天在外打拼的每一个人,即使疲惫,也要把笑容留给心爱的家人。

赵义深之后,可爱的二娘子也从西北来到了中原。家书上娟秀可爱的字迹,透露着她活泼的性情。她一定是个操心的姑娘,在写下家书的同时,还不忘给家人捎上贴心的小礼物。她的笔触如此轻快,似乎在告诉千年后的我们,原来想家的心情,也可以不那么苦涩。

丝绸之路,曾经连接着东西方的贸易。谁是这条漫漫道路上的行者?很长一段时间里,擅长做生意的粟特人,一直都是敦煌的常客。1700多年前,粟特人米薇跟随丈夫来到敦煌经商。不知什么原因,丈夫独自前往楼兰。这一去,却了无音讯,将孤苦无助的米薇母女留在了敦煌。倘若留下,孤儿寡母该如何在异国他乡维持生计?想要离开,却根本没有人愿意向她们伸出援手。进退两难的米薇,只能把所有的怨恨写在信中,寄给那个消失的爱人那奈德。后来的米薇母女,是否回到了家乡?丈夫到底去了哪里?故事的后续,已经永远地湮没在了丝绸之路上。

这些小人物千辛万苦穿过岁月的迷雾,用书信诉说着自己的故事。通篇的思念与问候,令人感慨。历史变幻莫测,但流淌在信中的情感,却亘古不变。

《书简阅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及评价 篇四

书简阅中国第二集:是你告诉我,爱情的模样

壹:小确幸

徐淑,东汉女诗人。某年年终,长官外派徐淑的丈夫秦嘉到洛阳出差。临行前,秦嘉派车去接住在娘家徐淑,准备好好叙别一番。然而徐淑病重,力不从心,只能写信劝慰丈夫暂时忍耐夫妻离别的痛苦,等待将来团聚的欢乐。

秦嘉,东汉诗人,为汉桓帝时期郡吏。某年年终,秦嘉奉命到洛阳汇报统计结果。他知道此去时日漫长,打算与妻子徐淑好好话别。可是身在娘家养病的徐淑,实在无力与他相见,只能通过往来的书信,表达自己心中的不舍。

贰:当爱已成往事

卓文君,西汉才女,郡临邛的冶铁巨商卓王孙之女。她对司马相如一见倾心,但是他们的爱情遭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毅然逃离卓府,与深爱之人私奔。可是司马相如却在得到汉武帝赏识之后,产生了纳妾之意,忘却了往日两人患难与共的日子。卓文君从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子,在写给司马相如的书信中,直接摆明态度:迷途知返和永不相见,只能二选其一。出色的文采,决绝的态度,让司马相如,幡然悔悟。

司马相如,西汉才子。在一次宴会上,司马相如以一曲《凤求凰》向卓文君表达爱意。尽管身份悬殊,但是他们全然不顾世人的眼光,想要相守一生。可司马相如却打破了诺言。他的事业初见起色,司马相如就忘却了过往,准备纳妾。而这完全违背了卓文君“一生一代一双人”的爱情理想。他的见异思迁,得到的是卓文君决绝的回应,却因此让他看清了自己真正的想法。

叁:那时我们还年轻

王献之,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成年后与其表姐郗道茂成婚,两人青梅竹马,夫妻感情甚笃。可新安公主对王献之钟情已久,执意要求皇帝赐婚。王献之尝试拒婚无果,只能忍痛休妻再娶。之后的王献之虽然仕途顺畅,但对前妻一直念念不忘。只能通过书信,向郗道茂表达思念之情。

郗道茂,王献之的原配妻子和初恋情人,两人是表兄妹。郗道茂在王献之十六岁时,嫁进了王家。王献之和郗道茂婚后志趣相投、情真意重。但因为新安公主的强行插足,迫使王献之休了郗道茂。那时,郗道茂的父亲已死,离婚后只好投奔伯父,从此再未他嫁。生活凄凉,郁郁而终。

肆:人生一场秋雨,所幸有你

李商隐,唐代诗人。公元851年,李商隐妻子王氏病故。第二年,柳仲郢转任梓州刺史,招聘李商隐为判官。他为收拢人心,想把梓州官妓张懿仙给李商隐作侍妾。但李商隐还沉浸在哀痛中,于是写下回信,谢绝柳仲郢的好意。

王宴媄,唐朝将领王茂元之女。王氏生前,与李商隐感情非常甜蜜。但在公元845年,李商隐被调到地方任职,王晏媄无怨无悔承担起了家里的一切。两年后,王晏媄的身体因操劳过度,越来越虚弱。直到公元851年,还未等李商隐归来,王晏媄就撒手而去。李商隐日夜兼程地回到家里,心中除了悔恨,再无其他。

伍:深情以死来句读

乌林答氏,金世宗完颜雍的皇后。乌林答氏和完颜雍本是才子佳人,患难夫妻。但海陵王完颜亮久闻乌林答氏贤而美,便趁完颜雍不在中都时,诏见乌林答氏。乌林答氏知道,如果不去,丈夫必遭其害;如果在去中都的途中而死,丈夫既无罪责,自己又可保持贞节。于是她毅然踏上了赴中都的路。在行至良乡时,乌林答氏投湖自杀。

完颜雍,金朝第五位皇帝。完颜雍能文能武,在女真贵族中威望较高。海陵王完颜亮对他很不放心,经常调动他的官职。后来完颜亮让乌林答氏入京为质,深知完颜亮好色成性的乌林答氏只好进京,在离都城70里附近时,自杀身亡。完颜雍忍辱负重,将夺妻之恨暗藏内心,伺机报仇,最后终于推翻了完颜亮的暴政。

《书简阅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及评价 篇五

书简阅中国第四集:孤独的路,勇敢的心

壹:一个女权先锋的诞生

李贽,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他反对歧视妇女,对受到封建礼教压迫的妇女给予深深的同情。他在佛寺设坛开讲,欢迎各色人等前来听学。最令人瞠舌的是,男女不限。女人进入学堂,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激怒了卫道士,他们集中火力向李贽开炮。更有一些所谓的“好心人”劝诫,妇女见识短浅,不值得教她们知识。面对这种情形,李贽给那些“好心人”写下了这封信。

贰:单亲妈妈育儿记

顾若璞,明末清初女诗人,公元1619年,顾若璞的丈夫撒手人寰,留下她和年幼的孩子。她给自己的弟弟顾若群写下了这封信,讲述了自己的选择和感悟。面对这个前途未卜的大家庭,顾若璞选择了独身,同时为了教育两个孩子,利用闲暇之余,刻苦自学。随着学问渐深,顾若璞不仅能教两个孩子学习,而且能作诗赋,写文章。到九十岁,还一直保持着学习的习惯。正是她的独立与坚韧,撑起了一个家族,也成就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叁:高考人生

袁枚,清朝乾嘉时期的文学家和美食家。才二十出头,袁枚便进士及第。但他生性不羁,为官几年后,便辞官归隐,将一切热情放在自己的生活情趣上。公元1791年,儿子袁通被取消了考试资格,亲友愤愤不平,写了千言诉状,跑到官府鸣冤。然而,袁枚的态度全然相反,他给弟弟写下了这封信。袁枚觉得考试入学不是什么要紧事,根本问题在于求学成才,只要顺应本性加以引导就可以了。在封建年代有这样高出世俗的见解,难能可贵。

肆:大清第一农夫

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仕途坎坷,直至五十岁,才做上了一个九品芝麻官。郑板桥在外做官,妻子和孩子都在老家泰州,一家人只能托付给弟弟郑墨照料。郑墨来信,告诉兄长,家里收了三万斤秋粮,郑板桥非常高兴,写下了这封回信,与家人分享自己的感悟,贫苦的年少经历,让他对农民有着天然的亲近,他认为农夫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在范县、潍县担任县令时,郑板桥经常到田野视察民情,了解农户们的生活。这样的言行,自然会招致同行的非议和算计。

伍:鸱夷子皮的幸福人生

范蠡,春秋末期政治家、商业理论家。年轻时,范蠡一心向往着建大功立大业。他心思缜密,帮助勾践由败转胜。但他却在勾践成功之际,选择立刻离开了越国。临行前,范蠡悄悄地给老朋友文种,留下了一封信,劝文种早日离开勾践,多年来他早已察觉到,勾践为人阴险,工于心计,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他远走高飞,开启了自己全新的人生。晚年的范蠡,经商有道,定居在山东陶丘,成为远近闻名的“陶朱公”。范蠡不止一次把自己的财富,分给贫困之人,他是有史记载最早的慈善家。

《书简阅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及评价 篇六

书简阅中国第五集:千古栋梁有家风

壹:吃了没文化的亏

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出身平民阶级,起兵于沛县。当硝烟散尽,复杂的帝国事务铺陈于案前之时,刘邦发现,仅凭阅历和经验,不足以驾驭一个大帝国。于是在身边诸多读书人的劝诫下,刘邦认识到以文治国的重要性。临终前,他给太子刘盈写下一封敕文,告诉儿子,一定要读书,要用贤,明白自己身为帝王的重担。

贰: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马援,东汉名将,为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马援的两个侄子平日里喜欢讥评时政、结交侠客。即使身在军中,马援依然为他们感到担忧。听到两个侄子行为乖张,变本加厉,他立即写下一封家书,用自己平生的经验指导他们如何为人处世。

叁:退一步海阔天空

孙权,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其兄孙策遇害后,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成为一方诸侯,是一位胆识过人,治国有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因为一点小事,堂弟孙皎与东吴名将甘宁争吵负气,荆州大战在即,前线军营却发生这样一起骚乱,孙权听说后立刻写了这一封家书,教导孙皎要待人以敬、宽容大度。

肆:孤独的锦衣卫

沈炼,明朝锦衣卫。沈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公元1557年,倭寇入侵浙江沿海。沈炼的家乡绍兴,岌岌可危。然而此刻的沈炼,却被流放在漠北边关。沈炼只能将牵挂付诸一封家书,希望长子能够代替自己,护佑家乡父老。当时的大明王朝,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奸臣当道。沈炼以低微的职位,屡次上奏弹劾与严嵩父子。他的慷慨正义,与当时的朝堂氛围格格不入,但他并没有因此低头。他在信中教导长子沈襄要以北宋名臣范仲淹为榜样,怀抱赤子之心,要为国家,为百姓,挺身而出。

伍: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从小有大志,公元1043年,他寄予厚望的侄子大参,就要出仕做官了。范仲淹写下了这封家书,告诫子弟应努力学习,清心洁行。虽然官居宰相,但范仲淹在生活上却一直很俭朴,他省下薪俸在家乡设立“义庄”,用于救济同族的穷人,以身作则,来教育子女勤俭。他“先忧后乐”的思想,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范氏后人。

《书简阅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及评价(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