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文选》读后感范文四篇(最新3篇)

时间:2019-05-01 07:13: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范文四篇 篇一

《邓小平文选》是一本具有深远意义的读物。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和领导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以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谈话、指示和批示为主线,全面系统地展现了他的思想和工作,涵盖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各个方面。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改革的决心。他深刻理解了中国的国情和时代潮流,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勇于突破传统和束缚,敢于面对问题和挑战,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读《邓小平文选》的过程中,我也深受邓小平同志的为人之道的感染。他一贯坚持党的纪律和原则,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他人要求严格,对事业要求严格。他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承诺,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他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邓小平文选》,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面对了种种困难和压力,但他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通过他的努力,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我看来,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和领导能力是我所崇拜和学习的对象。他的思想深入人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的领导能力令人钦佩,他的勇气和智慧让人敬仰。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他的思想和精神,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阅读《邓小平文选》,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也对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和领导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坚持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和大政方针,努力奋斗,中国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范文四篇 篇三

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邓小平文选》,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邓小平文选》读后感范文五篇,供大家参阅!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1】

在学习"邓小平文选"中,有两句话,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更体现出他的伟大,使我受益匪浅。一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二是摸着石头过河。第一句话就是人们常说的猫论,其实就是实事求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能达到"三个有利于"采用各种的工作方法及手段,亦有何妨。

联系到教学上,只要我们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又何必局限于某一种教学程式和方法呢!第二句话就是人们常说的"摸论"。其实质也许是,对某写问题(如思想、理论、政策、办法、做法等等),可以允许去探索尝试。有好结果就推行,没有好结果则要么自生自灭,要么强制其毁灭,表现在思想理论领域,就是允许大胆地去探讨;表现在政策、办法乃至具体做法上,就是允许大胆地去闯,在某个局部,某个时段来实行,总之,表现在态度上,就是不要轻易下定论去否定什么,肯定什么,即对看不清的问题,最高决策者的立场不要轻易鲜明化。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假如我么在79年的时候,放开去争论,"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是否符合经典理论,是否符合这个符合那个,却不去先大胆地闯一下--那么,我们也许可以肯定三点,第一这种争论至今仍未有结果。第二,后来的其它改革方略及其带来的成就便不会取得。第三,就不会有哪些成就所带来的社会条件之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却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是为了争取时间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什么也干不成。

联想起在我们教学中也应该有摸论精神,不要总是评头品足,说三道四,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样不符合什么模式,到头来,什么也干不成,只要我们看准了,就大胆地去试,大胆地闯,就能闯出一番事业。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2】

邓小平著作、讲话选集。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至1993年 ,已出版3卷。《邓小平文选 (一九三八-一九六五)》,1989年8月20日在全国公开发行。《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1983年7月1日在全国公开发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93年11月2日在全国公开发行。前2卷再版时,分别改称为《邓小平文选》第一卷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5年9月1日《邓小平文选》(全三卷)线装本发行。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集中了邓小平在文化革命以前28年中的重要文章、讲话共39篇。其中30篇为第一次公开发表。文选收入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9篇,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7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著作6篇,到中央工作后的著作17篇。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收入邓小平在1975-1982年中共十二大以前的讲话、谈话共60篇。文选收入 1975年的著作9篇,粉碎四人组后的两年著作17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讲话、谈话34篇。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邓小平 1982-1992年期间的重要著作,共 119 篇。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曾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1987年2-7月)》等小册子和报纸上发表过的著作,这次编入文选时,又作了文字整理,许多篇根据记录稿增补了重要内容。文选

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作为开卷篇 ,以 1992 年1月18日-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作为结束篇。

三卷《邓小平文选》是一个整体。第三卷以及10年前出版的第二卷,展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的历史全貌,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华。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3】

1993年11月2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发行。同日,中共中央举行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报告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央同时下发了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随后,中共中央举办了四期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理论研讨班。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随即掀起热潮。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已发行近2000万册。

“江泽民总书记说,《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我们进一步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积极、全面、正确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最好的教材和最有力的武器”。邓小平十分重视邓选第三卷,整个第三卷的编辑工作,是在他的指导下进行的。

党的十四大后,编辑邓选第三卷提上日程

1992年10月18日,党的十四大胜利闭幕。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这个战略任务一提出,编辑邓选第三卷为武装全党提供教材就显得十分迫切。

党内和社会上要求尽快编辑出版新一卷《邓小平文选》的呼声日益强烈。广大干部群众渴望系统了解邓小平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党需要用邓小平最新思想理论统一全党认识,推动各项工作。比如,1992年4月16日、17日、18日,上海《解放日报》连续3天用4个整版连载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龚育之的文章《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下:读邓小平著作的笔记》,龚育之在文章里呼吁:“如果能够快一点把《邓小平文选(一九八二——一九九二)》编辑出版,而且编得尽可能完备一些,不遗漏重要的东西,该多好啊。这是许多读者的迫切愿望。”

邓小平本人赞成编辑新一卷《邓小平文选》。据参与整理南方谈话、时任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郑必坚回忆,1992年南方谈话稿整理完成的时候,大约三月间,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就提出编辑新一卷《邓小平文选》。而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委会早在1990年4月就作出编辑邓选第三卷的决定,并制订了工作计划。党的十四大闭幕当天(10月18日),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逄先知就向邓小平秘书王瑞林提出编辑出版邓选第三卷之事,说文献研究室已经编出一些篇目。王瑞林答应考虑考虑。不久,王瑞林又就编辑邓选第三卷一事同郑必坚商量。

12月3日,王瑞林给逄先知打电话,让文献研究室给他送去两套《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整理好的文稿(到12月初,文献研究室已编出有关篇目87篇,20万字),还准备找两个人同邓小平一起读文稿。他说:“现在有时间了,是个机会,准备明年春节就读。”

12月8日,王瑞林又给逄先知打电话,说:“邓选第三卷先由郑必坚、龚育之和你过一遍,然后分批送小平同志审阅,由郑必坚主持。”同日,邓小平办公室通知中央文献研究室,同意编辑出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同时决定编辑工作由郑必坚、龚育之、逄先知负责,并组成一个加上文献研究室若干同志的编辑组。

12月10日上午,郑必坚、龚育之、逄先知3人在中宣部郑必坚办公室商议,决定从下周起,到中南海81号警卫局大楼集中工作。

12月14日起,郑必坚等3人即开始全力以赴地编辑邓选第三卷。与此同时,编辑组其他同志继续做基础性的收集材料和初步挑选、加工及注释工作。邓选第三卷的编辑工作由此正式开始。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4】

这是一个时代的伟人,这是一个睿智的老人,这是一位中国人的英雄。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关于他的《邓小平文选》,它精辟而通俗的实录了在中国改革发展腾飞的一路中,我们的伟人所起的作用,所做的果断决策。掩卷遐思,对其中关于教育改革的篇章感受颇深。我怀着憧憬的心情读完了《邓小平文选》的部分章节,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他博大而精神的思想体系,高尚的情操,让人信任与爱戴的人格魅力,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在书中所表达的观点,让我学会理性的思考问题,并且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在学习中、生活中只有坚定不移地做到实事求是,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最终走向成功。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提到他在“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讲话:“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纲领有了,蓝图有了,关键是要真正重视,扎扎实实地抓,组织好施工。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邓小平同志在抓教育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之深,以及他对教育的重视,充分体现了他在立足于中国国情的条件下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所寄予的期望以及对应于中国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所要进行的改革之路的清晰认识。他认为,对于中国目前的教育,我们所做的依然不够,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到农村党支部,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懂得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懂得教育的重要。这是我们党的一大进步。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包括一些高级干部,对于发展和改革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或者口头上承认教育重要,到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以及思考方向。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那种只靠发指示、说空话过日子的坏作风,应该首先从领导身上剔除。他以身作则,就更要注意这个问题。

这本书还启迪我树立责任观。一位散文家写道:“祖国是什么?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它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一片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确实,这个对祖国含义从物质层面而为及人文精神的回答,真的是太简单了。然而它确是不错的。因为祖国必须有土地,进而才有爱国就要爱护和保卫祖国每一寸土地;因为祖国必须由人,进而才有爱国就要爱人民,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邓小平的爱民之心,光明如镜。邓小平用“解决温饱”,“达到小康”,“比较富裕”这些衡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指标,规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每一步都和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还有,邓小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真实的,使人民能够切身“感觉”的,而不是仅仅写在纸上的。从这本书中是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范文四篇(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