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燃灯者》有感 篇一
《燃灯者》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自我价值的探索。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他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然而,在他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他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和自己内心的压力,他的梦想似乎越来越遥远。
这个故事让我深思人生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这时,我们需要勇气和毅力去面对困难,并坚持自己的梦想。正如主人公在小说中那样,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后,最终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成功的科学家。
除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这部小说还让我反思人性的复杂性。在小说中,主人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考验,他需要做出艰难的选择。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动机,我们在做决策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候,我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放弃原则,有时候我们会为了追求梦想而付出巨大的代价。这种复杂性和矛盾性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学会面对和处理它们。
读完《燃灯者》,我深深地被故事和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所打动。这部小说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它提醒我要勇敢追求梦想,坚持自己的原则,并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些思考和反思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相信它们也会对其他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
读《燃灯者》有感 篇二
《燃灯者》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它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探讨了生命意义和人的自我价值。这部小说让我重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反思。
主人公在小说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他面临着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压力。然而,他从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勇敢地面对困难,并不断努力。这种坚持和奋斗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时,我们需要像主人公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除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部小说还让我思考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许多考验和诱惑,他需要做出艰难的选择。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要面临自己的选择,我们的选择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轨迹和人生价值。这让我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我开始思考自己的选择是否符合自己的理想和原则。
读完《燃灯者》,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方式。这部小说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这些思考和反思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我相信它们也会对其他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
读《燃灯者》有感 篇三
教育如同火炬,燃烧的是中国薪火的传承,生生不息的教育之火古往今来都是民族富强的根本。在经历了百年屈辱后的中国,国家独立,民族富强。采用了改革开放的制度,人才强国的战略,使东方雄狮一跃而起。在教育的不断进步中,出现了一个个为社会无私的奉献者。
扎根苗乡的教育者陈立群,作为一名老师,怀揣着对未来的期望,不慕名声与利益来到了偏僻的大山教书,只因为他心中充满了对民族富强的渴望,对发掘人才的向往。而作为一名支教,最快乐莫过于点亮大山里孩子的梦想,看着他们走出大山,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闪闪发光。这需要爱与责任,而这也是陈校长演绎的淋漓尽致地高尚情操。
在扎根苗乡之前,他是城里重点中学的校长,在多年兢兢业业的培育人才后,毅然决然的决定与妻子一起不求回报的来到了贫困县的学校教书,没有人明白为什么,也总有人认为这是为了追求名声,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可又有谁想过在支教的背后,他们晒得脱皮的手背,因没有护手霜而干裂的双手,厚重的老茧......人世间有那么多得到名声和爱戴的方式,陈校长偏偏选择了最苦最累的方式为这个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培育人才一定是他毕生的事业,点亮大山孩子心里的灯,才是作为无私教育家所燃烧的最耀眼的火焰。
在来到大山教书后,他深知大山里的孩子渴望走出去,但思维有限,创造力有限,对未来对现实的想象有限。所以他将孩子的智力和精神成长放在第一位,关爱学生,融入学生,尊重学生,让他们爱上课堂,爱上老师。所谓“课堂大于天”莫过于此,不仅是为了教育,更是为了生活的丰富与快乐。古有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拒绝了百万年薪的陈校长来到贫困县,一干便是数年,这一切的成功都要建立在良好的情感基础之上。在刚到学校时,作为名师,并没有在学生面前摆出架子,而是选择融入其中,无论路途的遥远与坎坷,陈校长依然冒着风雨去家访,了解每个孩子的生活情况,对他们给予关爱和信任,这自然换来了孩子们的喜爱和尊重。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当陈校长知道一个患有尿毒症的孩子准备辍学后,自掏腰包给了学生生活费,还给予心灵上的关怀,每次遇到还会询问是否还有生活费。一个小小的故事,蕴含了太多太多精神与品质,而这应该是每一个社会教育者应该拥有的爱与责任。
陈立群校长仅仅是无私奉献者的一个缩影与代表,中国还有数千名支教大学生和老师,放弃了优越的生活环境,选择到生活艰苦的地方帮扶人民,教育学生。深知教育兴国人才强国的他们,是传承薪火的火炬手,他们高举着耀眼的火炬,点亮了大山孩子心中的烛灯。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时代楷模。应该尊敬的高尚品质。
若在多年后需要后生报效国家的重要事业,我殷切期盼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够不求名利且义无反顾。
读《燃灯者》有感 篇四
看着封面,突然有一种心亮的感觉,既温暖又轻松,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孤独的人,走着走着忽然发现一个驿站,这里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三三两两的拿着书在欣赏,脸上绽放着灿烂的光彩。我毅然抉择——这里就是需要停留的地方,有这样一群能相互启迪的团队,我的心愿跌落于此,坚守一名老师的神圣职责。
翻开封面,由朦胧的画面自然过渡到清新温情的燃灯者一页,寓意着孩子的成长和成功是需要教育者的引领和付出。从陈立群校长的微信头像(一张破烂木板房的照片)到他生病(也就是文章中说到的生死时速)时的逆向思维,冥冥之中反射出他爱自己,但更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但若能在有生之年为改善西部落后的教育做一点事,生命会更有价
值。
陈校长对教育的高度认知和探索实践,来源于一个有远见和思想睿智的家庭。上学期间,他虽然因为一些原因未能顺利读书,但对学习的渴望一直没有间断过,致使后来成为一名教师和校长后,那种内心对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为那些渴望读书而没得书读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为孩子们搭建一把成才的梯子,用知识让他们从精神上站起来,活得有尊严。又从陈校长和孩子们的一张张合影照片中看到,他脸上自内而外透露出的笑容绝不是应付或勉强展现的,是一种幸福活力的呈现,又是一种包含爱的幸福的流露,更是一种对未来期许的盼望和寄托。这是一个只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呈现出来的吧。
在看到宏志班学生的故事时,我是眼含着泪,内心哽咽着看完一个故事又一个故事的。看故事的过程中,脑海里时不时的闪现出陈校长那慈爱的笑容,还有一双传递教育及关爱的大手拉着一个个渴望读书孩子小手的样子。十几年如一日,为孩子添衣增食,为孩子的未来做周全安排。正因为陈校长对教育的执着,以足够大的信息量不断敲打着每个孩子对未来的向往,以新的视野告诉每一个学生努力的方向,使得宏志班的孩子一个个越来越坚韧、奋进、拼搏、吃苦耐劳。这其中陈校长赋予学生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挑战,点点滴滴都融化到孩子们的骨子里,他是名副其实的燃灯者,不为自我甘愿照亮他人的燃灯者。
心已静,多年热爱教育的心怀至今未改。教育追梦追教育,追寻燃灯者的情怀,坚定走向心亮的那方,以不同的方式点燃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正如书中所说,做一个静默的智者,善于在细枝末节处发现问题,从问题上寻找根源,进而深挖出形成根源的土壤,思考和探索如何从源头上改变土壤的成分。使教育更丰富化,让教育生活更具多彩化。
读《燃灯者》有感 篇五
被教育部的课题追着,发誓必待完成之后才写博文——毕竟它是题外之事,不能用它代替结项。但周三晚上参加学术沙龙,我的一个“文青”学生,送我一本名为《燃灯者》的书,副题为《忆周辅成》。我不知道“周辅成”为何许人也,作者“赵越胜”也不认识。以为是我这学生的朋友,回答说不是,而是周国平、徐友渔、陈嘉映他们一帮的。周、徐二人很熟,买过、读过他们很多的书。去年徐友渔来川大,也去听过他的讲座。但赵越胜,确实不熟。问学生为什么想起了要送我这书,回答说是猜想我会喜欢。后来推测,他可能也把我当成了“文青”,因为时不时地和他聊些文学什么的。谢过他,把书带回家来,也没打主意马上看,心思仍被课题缠着。
次日下午,难得的秋日阳光,很暖,却不晒人。坐在书房里写,总觉得有些辜负,最后还是移到了阳台,沏一壶朋友送的青城“韵味”,拿过《燃灯者》来读。这是一本时下难得的关于师生交谊的书。一个普通的青年工人(即作者赵越胜),在一个为工农举办的哲学学习班里,有幸与北大的周辅成先生结识了。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对知识的渴望,作者开始向周先生陈述自己读书遇到的困惑。也是带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风范,周先生开始孜孜不倦地给作者讲述西方哲学的要义,引导这位好学的青年步入西方哲学的圣殿。他们常常相约在饭馆,吃着聊着,以饭菜裹腹,以哲学铸思,每次都是周先生付账。相约以后,一个乘7路无轨电车去动物园换32路回北大,一个乘5路汽车去德胜门换车回清河,两路茫茫,以学为媒。一年年下来,到文革结束,作者已从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工变成了一个深谙西方哲学奥秘的学者,并顺利地考进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工作。之后,他们又相约在北图,借书看书,每周的师生抵心交流不亦乐乎。在周先生无怨无悔的指导下,作者考取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研究生,又一步步地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一口气读完,半天找不回魂来。在作者的娓娓道来里,我总抹不开孔子与学生浴于沂、咏而归的场景,抹不开朱熹与蔡元定抵足共校《参同契》的场景。那是旧式知识分子才有的情藻,在我们这个老板与学工的时代已经成了令人艳羡的回忆。我很感谢周先生,让我看到了传统学人的纯正品格;我该祝贺作者,在动乱的年代遇上了一位爱才的尊师。这不仅仅是如何为师、如何为学的问题,而是为道的问题——于中贯穿了两千年来儒家的师道理想。
周先生和唐君毅、牟宗三为同学,一辈子致力于道德哲学的研究。但在我们这个不讲道德或只讲伪德的社会里,他注定是要踽踽独行一生,不仅失名于我等文革成长起来的寡闻之辈,即连他的相关著述也都很难见诸天日。但周先生是旧式学者,学问之于他不只是器,更是道,他耐得住寂寞和孤独,不会趋炎附势。他把陆游“独吟古调遣谁听,聊与梅花分夜永”的诗句写成条幅赠于作者,于中有他的孤独,也有他的坚守。他还曾将刘孝标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制成贺卡赠人,以此激励学生世道故乱、慎勿放逸。这是旧式知识分子的风骨,任你沆瀣满地、虎狼成群,“善人为善,岂有息哉!”
作者将书名取为《燃灯者》,自叙来自《五灯会元》:“是知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又引《马太福音》:“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作者认为,周先生是一盏放在灯台上的灯,照亮的不仅有求善问道的莘莘学子,也有漫游精神世界的读书人,还有辛劳于野的普罗大众。就此而言,周先生又是幸运的。灯之为光,不枉此生。可是这个时代,我就点亮了自己的灯,也找不到安放的灯台,因为除了灯,我已经是一穷二白了。再说,这个时代真的还有需要光明的人吗?
读《燃灯者》有感 篇六
读罢越胜先生的《燃灯者》,心中感慨良多。
同样类型的书,之前有所接触。之前曾读过陈来先生的《燕园问学记》以及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同是对过往求学道路上师者的追思和记录,但是论文风,越胜先生的《燃灯者》对我的心灵震撼更为强烈。
与其说这是一部哲学学人追思恩师的回忆录,倒不如说这是两代学人思想激荡、相知相伴的成长史。
追随作者的视角,让我这个后生能够跨越时空的障碍,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些如饥似渴的学人一道重温他们求学问道、探寻人生真谛的成长历程。
尽管这些学人的成长道路各不相同,但是就像越胜先生能够遇到周辅成先生这样的良师益友一样,他们的求学经历却都往往是后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面对艰辛、清贫的生活条件,面对珍贵稀有的学习资料,心中没有丝毫杂念,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和真理,执着、坚毅却又乐观地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不管你是否经历那样一段岁月,但是透过字里行间,你都能感受到他们那一代人对过往的求学成长经历是很受用的。
而这一切,在越胜先生的笔下,是那么地熠熠生辉,栩栩如生。情之切、爱之深,不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渲染,读后感同亲历,那种亦师亦友的情谊令人颇为感动。犹记得越胜先生与辅成先生踏着雪走在鼓楼东大街交谈的场景,步行两站多地的距离固然算不上遥远,或许很多时候只是默默地相伴而行,但是这幅画面在作者内心深处却激起了千层浪,因为他们彼此已经超越了学术层面的探讨和追问,直达内心深处达到了心与心的交融。在政治背景不甚明朗的岁月里,谈国事,论人生,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彼此之间的充分信任。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事后越胜先生如此挂念先生的身体状况,甚至是“半夜心不安”,当收到辅成先生“雪夜漫步京城,心情大好”这寥寥数语的回信后,才终究放下心来。
越胜先生是幸福的。因为他能够得到辅成先生的教诲和指导。辅成先生对越胜先生而言,犹如他人生道路上永不熄灭的长明灯,不知疲倦地照亮远方。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是纯粹的,不夹杂丝毫功利之心的,从1975师从先生思想启蒙开始,到后来在学术道路上站稳脚步,三十四年间,彼此始终将对方当做最为尊敬的人。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彼此是真正能够读懂对方的,是知音,是灵魂伴侣,是超越传统师生情谊的真性情。
写到此,想到曾经朋友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朋友犹如路灯,它照亮了你的前程。你一直往前走,会一直有路灯亮。一生中,你会遇到不同的朋友,与周遭的一切发生着莫名其妙的关系,有的朋友依旧伴随在身边,而有些,却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无论怎样,他们都见证了你的成长历程,那些幸福美景,那些辛酸往事,人生大喜大悲的时候总是有朋友在你身旁的,如此我们才不会孤独地或是享受快乐或是承受痛苦。也许始终陪在你身边的路灯并不多,三两盏,甚至一盏就足矣,人生得一知己已是莫大的幸福,我们当然不能奢望。读完《燃灯者》,此种感觉更为强烈,物化时代,真正的朋友不多,知己就更难能可贵。这种情谊犹如美酒,越陈越香,越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