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与对策论文 篇一: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及提高方法
摘要:职业素质是高职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将探讨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提高职业素质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方法;对策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已经成为他们成功就业的重要保障。职业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本文将探讨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提高职业素质的方法和对策。
二、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1. 为就业竞争提供优势
在如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拥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竞争优势。雇主更倾向于招聘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
2. 促进职业发展
职业素质的提高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职业环境的变化,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可能会经历多个阶段。拥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可以帮助学生不断适应新的职业要求,提高自己的职业发展水平。
三、提高职业素质的方法
1. 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基础。学生应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实践和实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是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组织演讲比赛等方式,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团队项目,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 培养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核心竞争力。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学生应该积极面对挑战,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四、对策
1. 学校加强职业素质培养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同时,学校可以组织职业素质培训班、职业素质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2. 学生自我提高
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他们可以参加各类培训班、实习项目和社团活动,不断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
五、结论
职业素质是高职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同时,学校和学生应共同努力,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明.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与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 2019, 05: 46-49.
[2] 张伟.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与对策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 08: 51-53.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与对策论文 篇三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与对策论文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的越来越清晰,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探索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培养的必要性,并尝试提出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模式和途径,以期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落实和发展作出微薄贡献。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对策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他们能否适应社会需要,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并实现岗位的迁移,以及她们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强调职业素质教育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持久发展铺平道路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职业素质及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是从事某项工作的人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湖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的欧阳河等人在湖南省九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中将职业素质分为具有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必备的专门职业素质,以及具有从事任何一种职业活动都应该具备的综合职业素质两大类,这两类职业素质均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产学无缝衔接的接口。职业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来提高学生的上述各种职业素质。以期在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变。真正把高职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实处。为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巨大的就业压力和职场变化日新月异,使大学生毕业后需要面临职业岗位流动性和新职业种类不断涌现等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而当前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准备不足和现实需求的矛盾也非常突出。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欠缺明显
职业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一部分。纵观高职学生素质的现状,他们思想积极健康向上,总体向好。但在高就业压力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欠缺是很明显的。高职学生不仅需要科技知识面的拓展,更需要突出培养敬业精神、创新意识、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取
第一,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不牢固,专业知识有待加强。高职学生是高考录取中较后批次录取的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高中知识基础不扎,科学文化素质、人文底蕴偏低。加之在填报高考志愿缺乏对自我发展的长远规划,选报专业具有一定的盲从和跟风,导致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对未来发展茫然。这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最终造成专业知识掌握地也不牢固。
第二,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素质脆弱。目前的高职学生多为90后的独生子女,大多个性突出又棱角分明,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明显。这导致他们缺乏团结、协作、奉献的精神。在娇生惯养中长大他们,没有遭受挫折和困难的洗礼,缺乏吃苦、耐劳、拼搏的精神,一旦受到挫折和打击,就容易形成心理障碍。此外,当代学生大多向往优越的物质生活和无拘无束的做事节奏,缺乏应有的做人的基本认知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个性特征往往不被学校和用人单位接受和喜欢。
第三,重理论,轻实践,能力素质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的学习主要以死记硬背为主,平时的学习中,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有的甚至本末颠倒,所学专业一窍不通,热衷社会“考证热”,花钱买了证书丢了能力。最终导致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普遍较弱。
(二)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素质的要求明显提高
由于目前高职教育模式的限制,高职学生中的多数人仅仅掌握一些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造成他们普遍对自己缺乏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在求职应聘时存在盲目倾向,哪里用人就往哪里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所学知识与岗位职业技能有一定距离,岗位上手慢,无所适从,企业需花费资金培训后才能上岗。为降低用工成本,提高效益,一些企业就对所招聘的岗位提出既要有学历,同时还要具备工作经验的要求。而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部分就业学生存在工作不踏实,缺乏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又有眼高手低、心理素质差,适应能力不强又没有危机感,或者好高骛远、盲目攀比,流动性较大等问题。因此,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综合评价并不高,并希望高职院校的学生努力培养自己知识、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而分析人才市场的招聘状况,可以发现用人单位对有胆有识、人品优良的人才十分偏爱。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标准在不断提高,表现出选人者重素质胜过重知识、重人品胜过重文凭、重能力胜过重学历的倾向。
综合以上两方面,在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对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自身发展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对策
培养大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变化的弹性职业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本文尝试以下观点。
(一)贯彻全程化职业指导,明确学生成长目标
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需求分阶段进行。对于大一学生,要通过专业认知、企业观摩、大学应如何度过演讲等教育形式,让他们明确上大学的目的,树立规范意识;大二学生则要开始进行职业探索和德育,通过开展各种团体活动,培养沟通、组织、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等品质和能力;大三学生面临职业选择,要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锻炼,进行人际关系拓展训练及职业技能的进一步培养;大四学生的焦点是就业,通过有计划的就业指导来介绍就业政策、法律环境、求职技巧等内容,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降低就业压力。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扎实知识基础
高职院校仍以教学为主,实践为辅。但需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避免全部理论的灌输,要注意发挥隐性教育对职业素质的培养作用。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围绕专业领域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展开。课程教学主要是从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包括通识教育、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等三个方面。
1.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指人文素质类课程,包括基础文化课程、自然科学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哲学、史学、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必修和选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层次和鉴赏品位。
2.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主要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建设,配合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及相关职业道德与法律规范等课程内容,巩固其在素质养成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使其作为必修课中的核心。
3.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课程。主要是指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将学生在职业素质中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在专业教育中体现职业素质教育,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内在统一。
(三)积极搭建校内、校外实践平台,锻炼实际工作能力
面向学生的第一岗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提高职业业务能力类课程。教学内容体现岗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主要包括:课堂基础能力训练、实习基地仿真训练与实战训练或生产性实训三个层次。教学形式要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积极推行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岗位实际工作经验,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充分发挥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的作用,通过校内模拟、社会调查、岗位见习、科技文化服务、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
职业素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社会。在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吸引相关企业参与。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应打破封闭式的办学模式,最好的方法是校企合作办学,贯彻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建立起较为紧密的校企合作平台。在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后,适时地安排其到相关企业进行岗位见习,了解将来的工作环境,接触企业文化,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挖掘学生社团的潜在作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房保常编著的《事在人为——优秀员工必备的10项素质》一书中指出,优秀员工具备十个方面的素质:忠诚可靠、热忱工作、独挡一面、团队意识、开拓精神、自我提高、乐观自信、善于沟通、锲而不舍、能识大体等。这十条已经成为许多公司录用员工、培养和提拔人才所遵循的准则。大学生社团活动,对上述职业素质培养作用十分突出,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各种活动。如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设计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礼仪竞赛等等有专业特色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社团的此项功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应完善学生社团机制,发挥其巨大的育人功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优秀员工素质的人才。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术能力的人才,缩短岗位适应期,减少企业的培训负担,直接为社会输送能直接胜任工作的人才。而职业素质培养和提高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是产学无缝链接的接口。高职院校应根据新形势,及时把握社会、市场新需求,加深对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教育的认识,对职业素质教育核心体系达成共识,把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蒋小敏.大学生就业难:基于劳动力甄别机制转变的分析[J].时代经贸,2007,(4).
[2]胥长寿.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3]朱天波.浅析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