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论文【精选3篇】

时间:2014-02-07 07:13: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论文 篇一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的一门学科。它的发展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认知心理学中的几个重要理论,并分析它们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首先,我们来讨论信息处理理论。信息处理理论认为人类思维过程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包括感知、注意、记忆和问题解决等环节。这一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是,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有组织和有意义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处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具或图表等方式呈现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其次,我们来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化的过程,学生通过与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交互,构建新的知识。这一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是,教师应该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环境。例如,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我们来研究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和成熟。这一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感知和观察能力;对于青少年来说,教师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最后,我们来探讨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过程,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来获得知识。这一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是,教师应该创设有利于学生互动和合作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合作项目,促进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认知心理学理论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教师可以通过应用信息处理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等,来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

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论文 篇三

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论文

  摘要: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旨在揭示人如何通过学习、储存知识、提取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实质。其研究成果对人们理解学习过程、预见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因素和有效控制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认知结构;建构观;教学启示

  一、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初浅认识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基于认知结构的理论。这种理论并不是由某一位心理学家单独提出并详加阐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散见于许多心理学理论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理论之中。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和阐述,因此它丰富而不统一。这种理论以认知结构为研究核心,而不是仅仅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对其进行历史的梳理、纵向抽取和综合概括,挖掘其内在的科学性,将有助于人们对其认知结构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贯彻科学的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

  几乎所有的认知结构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动与建构之中。其中,环境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两个决定性因素。完善的环境应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先进的物质设备环境、经过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和教师创造的和谐的心理环境。它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促进。

  2。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

  认知结构的核心地位来自于它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有关专家和新手的解决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专家之所以能迅速的解决问题,就在于专家头脑中有某类知识的大约5~20万个知识组块,这些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在解决问题时能更注意问题的结构。而新手却相反,他们有关的知识较少,知识之间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状态,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注意问题的细节。对学习落后学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可见,认知结构的确在学习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特别是良好建构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布鲁纳主张学习应最先建立学科基本结构,即学科的知识体系所能抽象概括的、具有普遍和强有力适应性的、能广泛迁移的系统构架,奥苏贝尔把建立概括性强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3。认知结构理论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认知结构理论明显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中心。对认知结构的阐述包含的理论前提是,学生才是决定学习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环境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间接的因素。对学生的研究以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为起点,不仅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还研究认知活动展开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对认知结构的研究影射到对学生整体的研究。这种研究使得对学生的重视不仅在思想或经验的水平而是深入到科学行动的阶段,它为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实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认知结构与学生主体思想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随着学生主体思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不断深化下去,突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1。明确角色意识,增强认知的教学观

  教师要明确意识到,学习是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建构认知结构,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好的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辅导学习内容,而且要辅导学习策略,而后者是教师需要熟悉和学习的。尽管教师可以辅导学生,但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必须清楚所学知识的意义。因此,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心

向,要选择有难度的任务,主动探索学科中概括水平较高的主要概念、主要原理和规则。这就要求学生要采用新的加工策略、新的学习风格,形成自己就是知识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呈现真实情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些真实任务和学科领域中的日常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复杂任务整合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第一步,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

  第二步,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问题。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的清单,找到获得有关信息和资料的.渠道,学会利用与评价有关信息和资料。]

  第四步,协作学习。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各自将自己的思维流程暴露,使不同观点得以交锋,从而补充、修正、加深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五步,反思讨论。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同学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并加以比较,分析彼此的长短处,总结该方法与以前所学的有何不同,预测以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还能用到。这种反思有助于使所学知识条件化。而且,通过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成果,学生还要反思自我引导学习的有效性和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这有助于发展元认知技能。

  3。设计概念框架,建构认知图式

  学习的结果是学生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概念框架,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借助于概念框架,学生原有知识和新知识间架起了桥梁,它支撑着学生的学习由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一步,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设计成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所需要的。

  第二步,将学生引入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探索。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排序。探索之初,由教师采用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启发引导;探索中,教师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登;最后,教师的帮助逐步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独立攀登。

  第四步,协作学习。请同学一起讨论,讨论的结果可能使原来确定的属性增加或减少,排列顺序也可能有所调整。讨论中原来相互矛盾的意见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使学生在分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新概念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五步,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通过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不停地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真正做到教学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建构,教学走在了发展的前面。

  4.随机教学,强化迁移

  随机进入教学就是学习者为了不同目的,从不同途径、不同侧面,采用不同方式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这种多次学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侧重,结果使学习者获得了对事物复杂全貌的理解,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全面掌握和认识上的飞跃,克服了迁移中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

  第一步,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内容相关的情景。

  第二步,引导学生随机进人教学。

  第三步,思维训练。由于所学内容比较复杂,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在“元认知”水平上进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发展发散思维。

  第四步,小组协作学习,围绕不同侧面的学习所获得的认知展开小组讨论,同学们的思维观点都在讨论的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每个同学也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反应。

  第五步,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5。注重策略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

  认知心理学强调的共同点是学生作为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在应用知识的情景中,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并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合作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元认知水平上监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元认知两个水平上进行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认知策略,而且要训练他们使用元认知策略。策略训练宜采用的步骤:

  第一步,将训练策略的名称、含义和操作告诉学生,使学生形成对所学策略的命题表征,并能复述出来,以获得陈述性知识。

  第二步,用范例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并仔细讲解,引导学生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使学习策略由命题表征转化为产生式表征,即由知识转化为技能。

  第三步,提供大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掌握策略使用的条件,使策略成为条件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把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权逐步交给学生。

  第四步,让学生在大量练习的过程中,把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监控由有意识向自动化转化,最终形成稳定而有效的元认知技能。

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论文【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