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口语传播学视域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创新探讨
在当今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口语传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传播形式,口语传播具有即时性、情感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口语传播的技巧和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口语传播学的视域出发,探讨如何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进行创新。
首先,传统的播音主持教学模式主要注重学生的模仿能力和技巧的培养,但忽视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口语传播学视域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口语传播的技巧。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时讲述,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口语传播的技巧和方法。
其次,口语传播学视域下的播音主持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是简单地模仿已有的播音主持样式,缺乏创新的能力。而在口语传播学视域下,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让学生能够发现并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播音主持风格。例如,在教学中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学生自己选择节目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最后,口语传播学视域下的播音主持教学需要结合实践环节。口语传播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传播形式,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口语传播的技巧和方法。因此,教学中应该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真实的播音主持活动中。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广播台的节目制作和主持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口语传播能力。
综上所述,口语传播学视域下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并结合实践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
篇二:口语传播学视域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创新探讨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口语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播音主持教学模式往往注重学生的口才技巧和表演能力,忽视了口语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的培养。因此,在口语传播学视域下,如何进行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创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口语传播学视域下的播音主持教学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重视学生的表演能力,但忽视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口语传播学视域下,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口语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入相关的口语传播学理论,让学生了解口语传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应用到播音主持的实际活动中。
其次,口语传播学视域下的播音主持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思维的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的口语传播形式和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评价口语传播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播音作品的评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最后,口语传播学视域下的播音主持教学应该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组织。口语传播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传播形式,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口语传播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真实的播音主持活动中。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广播台的节目制作和主持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口语传播能力。
综上所述,口语传播学视域下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学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并结合实践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口语传播学视域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篇三
口语传播学视域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创新探讨论文
摘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应从大众传播向新媒体和人际传播拓展,积极开拓口语传播疆域。西方口语传播学成熟的理论体系将为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实践提供支撑。
关键词:口语传播;播音主持;人际沟通;言语思维
西方口语传播学所强调的个体的语言传播与综合沟通能力应该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这正是当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所忽视的,更是现有教育模式下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短板。由此,口语传播学为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提高言语沟通能力、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探索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鲁景超在新近发文《关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要从大众传播向新媒体和人际传播拓展,开拓口语传播疆域。进一步明确了口语传播学对播音主持艺术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在“自我沟通”中明确播音风格
“自我沟通”是口语传播学中所有传播类型的层次基础,也是各种口语传播行为的基础。播音主持业务所呈现的传播样态则完全被包含在口语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之中。所以,“自我沟通”是播音员主持人口语形态的层次基础和行为基础。播音主持是一项与人交流的工作,是否能够完成高质高效的沟通是检验主持人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准。要想和他人沟通得好,首先要学会与自己沟通。通过自我沟通,不断地认清自我,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得到更明确的指引。自我沟通训练可以帮助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纠正和补充对自我的认识,准确发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能力所在以及话语风格。自我沟通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具有自我说服的作用。自我说服经历了自我论证、自我矛盾,最后产生结论,衍生行动。这一反思的过程是个人成长和变化的必要条件。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自我坦露,自我暗示,社会比较,获得平和理智,充满自信地自我认知,在明确了自己的个性化优势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通过自我交谈使个性化自我和社会化自我相互碰撞和协商。例如,学生的个人意志是要在专业领域发挥自身思维和语言能力强的优势,而社会化的`自我则进一步要求自己通过应聘或参加比赛的方式,展示个人优势,一步步成为一个优秀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再比如这个学生的个性是温和善解人意型,那么社会化的自我则进一步明确了他需要通过自己的一步步学习和积累,成为一个话语风格温暖平和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特点及优势,在其有潜力或是擅长的领域着力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越发地认识到自己在何种领域可以得到赞赏,在哪个领域努力钻研更易获得成功。此外,进一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使他们对自身言语风格有逐渐清晰的认识。
二、在“聆听”中完善人际沟通
大众传播能力是播音员主持人必备的基本能力。主持人节目的出现又将人际传播的手段融入大众传播,他们以亲切的姿态和平等的态度以及丰富的情感拉近了广播电视和受众间的距离。换言之,主持活动本是通过大众传媒放大了的人际交流中的行为。所以,主持人在具备高超的大众传播能力的同时,也应拥有丰富细腻的人际沟通的技巧。人际沟通是一种双向交流。现有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怎么说”上,而对“说什么”“为什么说”缺乏思考。这种做法显然会对达到人际沟通高质高效的目标形成阻碍。“聆听”在沟通中十分重要。有效地倾听,给对方提供“心理空气”,满足对方的精神需要,这时候你才能集中精力和心力,去解决问题,或发挥影响力。只有理解倾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应答和交流,才能推进话题的深入和提高沟通的效果。只有会“听”,才知道“说什么”“为什么说”。聆听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升。这对主持人尤为重要。口语传播学中关于“聆听与沟通”的内容为播音专业学生提高聆听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教师可以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聆听的过程,化解有效聆听中的基本障碍,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例如,开展词汇层面的听记听辨训练、话语层面的概括听辨训练和语义层面的隐意听辨训练等。
三、在“小组沟通”中协调各方
播音主持的工作是与人交流的工作。不仅要与受众交流,还要与嘉宾交流,与编导、摄像、后期工作者等交流。播音主持工作也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它是由团队共同完成的。所以,播音主持教学中如果融入“小组沟通”相关内容,对培养学生团队协调能力有积极影响。小组沟通的理论来源于西方口语传播学,小组沟通的目的是小组成员的才智、能动性在组内得以发挥,以利于小组共同目标的圆满完成。目前的播音主持教学是以小组教学结合大班授课的模式开展。小组教学是一位专业教师带领一组同学(10~20名学生人数不等)进行实训,在大班授课中的理论知识的引领下,展开实践,组织训练,以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这种小组教学的方式被称为小课训练,是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小课训练本身就可以被视为小组沟通的过程,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其间需要相互依赖、相互帮助。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为小组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并以项目展示的形式检验学习成果。注意观察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行为,因材施教。同时,制定小组规范督促学习目标的达成。还要通过小组权利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创新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小组沟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传媒行业虽分工细致但要求播音员主持人一专多能。主持人需要深入策划甚至是节目制作的团队中去,这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更有益于整个节目的成长。在节目进行中,主持人的中心地位体现在其对整个节目的把控和协调上,无论是流程的演进、时间的掌握、气氛的调节以及对于突发情况的应变,都需要主持人借助小组的沟通能力协调整个节目的运作,与各方沟通,使节目顺利达到预期效果。
四、在言语思维中流畅即兴语流
即兴口语是现有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下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短板。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体系在建立之初到后来一直沿用的即兴口语培养模式是从广播电视语体的角度展开,即结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实践当中的语言样态,从复述、描述、评述等方面进行训练。这样的训练方法确实起到直接的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一旦进入开放的、不断变化的生活中的语境,自然的交流仍然受到自身能力以及心理状态的限制,出现语流失畅、词不达意的状况。显然,在教学方面,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除了从广播电视语体语态入手,还应该向口语运用的更广阔的疆域拓展和深入。口语传播学中研究口语的沟通能力不能局限在某一语境下,其研究对象有更丰富的语言环境,也有更为本质和核心的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的生成等概念和规律,这些都为专业的教学和提高即兴口语能力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口语传播的研究领域已有学者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他们认为言语的外在表现与思维的内部感知存在模式化的连接关系。即兴口语是在语法约束力和语义生成力的辩证运动下生成的。所以,在即兴说话时,流畅的语流和精准的用词要靠语法约束力和语义生成力的双向提高来实现。根据这一模式的启示,我们在播音教学中可以衍生出多种训练方法。而这种打破现有的
广播电视语体规定下的教学内容,依托口语传播学找寻更广阔天地和更深层理论依据的教学思路显然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更能打破专业人才市场供销不对路的尴尬局面。五、结语
基于对西方口语传播学现有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即将口语传播学中的“自我沟通”“人际沟通”“小组沟通”等研究范围下的知识内容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实务相结合,作为新的指导播音主持实践的理论利器,这是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创新思路。教学实践也初步印证了这一思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口语传播学研究的不断推进,将为播音与主持专业理论与实践提供更广阔的理论视野。而播音主持实务的实践发展也将为口语传播学理论的研究提供更加丰沃的现实土壤。
参考文献:
[1]吕行.言语沟通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2-28.
[2]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310-313.
[3]李亚铭.口语传播视野下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2.
[4]张颂.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295-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