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完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讨论论文 篇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学专业在高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当前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课程设置是完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目前,财政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对单一,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与实践结合的内容。为了培养更具实践能力的财政学专业人才,应该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实践性课程的加强。可以增设课程如财政实务、财政案例分析等,通过实践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财政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其次,教学方法也是完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实践环节是完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财政学专业的实践环节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增加实践环节的设置。可以通过与财政部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开展实地考察、实习实训、毕业实践等活动。通过实践环节的设置,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财政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进一步完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增加实践环节的设置,可以提高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培养更具实践能力的财政学专业人才。
进一步完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讨论论文 篇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财政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变化。然而,当前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教师团队建设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课程设置是完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当前的财政学专业课程设置相对传统,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与实践结合的内容。为了培养更具实践能力的财政学专业人才,应该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实践性课程的加强。可以增设课程如财政实务、财政案例分析等,通过实践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财政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其次,教材选择是完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目前,财政学专业的教材多为传统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了与时俱进,应该选择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教材。可以引入一些权威资料、实践案例和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财政学理论和实践动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教师团队建设是完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保障。当前,财政学专业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有待提高。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术交流。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开展教学观摩和教学辅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综上所述,进一步完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需要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教师团队建设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选择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教材,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术交流,可以提高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培养更具实践能力的财政学专业人才。
进一步完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讨论论文 篇三
进一步完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讨论论文
财政学专业是我国高校开设较早的一个专业。进入21世纪以后,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有关高校对财政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十余年过去了,我国高校财政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果?还有哪些不足?如何进一步完善?我们搜集了部分高校财政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试图通过比较分析,给出较为准确的答案。
一、样本说明
限于篇幅和研究的目的,本文的样本选择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限定性原则。样本限定于本科层次的高校,不考虑专科或高职院校;二是多样性原则。样本既选择综合类高校,也选择财经类高校;既选择拥有国家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高校,也选择无国家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高校;三是可得性原则。样本资料能够通过一定渠道获得。按照以上原则,本文选取了12所高校,其中,综合类高校有3所,财经类高校有9所;拥有国家财政学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高校8所,其他高校4所。样本高校财政学专业在国内高校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由于样本高校财政学专业本质上都是遵循“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这种由大而小的“三段式”模式来设置课程板块的,因此,本文将从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三方面对各高校财政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样本资料大部分来源于各高校网站,少量得自相关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
二、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
(一)公共基础课程的比较
公共基础课是指除专业教育课程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由于各高校课程的组合形式不尽相同,公共基础课有“公共基础课”、“通识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全校通修课”等多种不同的称谓。本文统计公共基础课时采用如下标准:高校明确使用“公共基础课”称谓的,按高校培养方案中指定的课程统计;使用其他称谓的,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参照前者口径进行统计。12所样本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呈现如下共性:一是公共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以要求达到的学分计,公共基础课程学分占课堂教学总学分中的比重一般在四成左右。二是思想政治理论、外语、体育课程构成了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主体。除南京财经大学外,其他高校“三课”学分占全部公共基础课程总学分的比例均在4 %以上,其中中央财经大学的这一比例最高,达71. 95%。同时,样本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课程的广博程度不同。有的高校(如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山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广博程度较高,除一些共性知识外,还涉及人文、自然、科技等知识,而另外一些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广博程度则相对较低。
(二)学科基础课程的比较
学科基础课程是学科门类范围内所有专业学生的通修课程,其功能是建构知识的主体框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各高校学科基础课程的名称较为一致,除绝大多数高校使用“学科基础课”外,也有冠名“学科通修课”、“学院基础课”者。由于功能相一致,本文统计时,将“学科通修课”、“学院基础课”视为学科基础课。12所样本高校的学科基础课程呈现出明显共性:跨学科性。该课程所涉及的.学科包括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数学、经济法学等多个学科。应当说,学科基础课程的跨学科性设置,使财政学的学科基础得到扩展和加强,有利于财政学专业学生多视角地分析财政现象和问题。同时,12所样本高校学科基础课程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除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三个较为一致的学科外,有的高校学科基础课程还涉及经济法学、数学,甚至有的还涉及经济史学。相比较而言,综合性大学更注重数学,财经类高校则更注重经济法学。
(三)专业课程的比较
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最重要、最直接依托,其设置状况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有着重要影响。这里,专业课程包括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专业课”和“专业核心课(或主干课)”。12所高校财政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呈现如下共性:一是专业课程呈现跨专业性。12所样本高校的专业课程中全部开设有跨专业性课程,而且这些课程又高度集中于财务、会计类课程。
二是实验课程受到重视。12所样本高校中,除厦门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外,其他10所高校均设置了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有的属于实务课程的课内实验,如河北经贸大学的《国家预算》课程;有的属于专项实验,如广东商学院的“ERP软件(财务管理系统)”;有的则属于综合实验,如中央财经大学的“财政专业综合模拟”。专业课程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课程的知识深度不同。有的高校设置了纵深课程如《财政政策分析》、《财政支出的艺术》等,而有的高校则未设此类课程。
三、结论
(一)财政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呈现明显的差异,有的已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如前所述,各高校的课程体系在呈现财政学专业共性特征的同时,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为课程门数的不同,更主要的还表现为课程功能的不同,有些高校的课程体系已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例如,南京审计学院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注重财政学、审计学、财务会计学的贯通,开发了《财政审计》课程,课程体系呈现出财政学与审计学相融合的特色;中山大学从要求学生具有“跨文化合作和学习的能力”出发,设置了《全球视野》、《全球社会》、《中国文明》、《西方文明》、《沟通》等课程,课程体系呈现浓厚的“大视野”特色。
(二)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较为突出,但尚未形成合理的结构
12所样本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学分占课堂教学总学分的比例平均达39. 46%。相对于以往“只重视专业素质培养,忽略综合素质提高”的课程安排,公共基础课程的突出地位,对于提高财政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必要的。但各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失衡问题,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外语、体育课程的比例过大,而文化修养、逻辑思维等其他课程的比例过小。这种过于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掌握(外语)和身体素质保障(体育)的课程结构,会极大地限制公共基础课程应有功能的发挥。
(三)专业教育课程总体趋向合理,但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专业教育课程是指由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专业教育课程总体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科基础课程实现了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单一学科基础向现代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基础的转变,将财政学专业建立在一个宽广而坚实的基础之上,有利于实现财政学专业人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专业课程进一步丰富,应用性进一步增强。如绝大多数高校在传统的财政理论与实务、财政史类等课程之外,增加了《税收筹划》、《税收代理实务》等新的实务课程、实验课程。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在于:有的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过于市场化倾向。如,有些高校为了迎合人才市场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在专业课中开设相当比重的财务、会计类课程,挤压了专业课的空间,削弱了专业课的地位,使专业课程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四、进一步完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大力推进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化建设
课程体系的特色化是财政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课程体系的特色化本质上是课程体系的差异化和优质化。因此,课程体系特色化建设应在两个方向上展开:横向上,努力开发特色课程,并对现有不合理的课程进行删减、归并、整合,进而形成完整的有别于其他高校的课程体系;纵向上,的课程。例如,《财政学》属于《国家预算》、《地方财政》、《公共支出学》等诸多课程先修课程,将《财政学》培育成优质课程,对后续其他课程的教学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二)进一步调整公共基础课程的结构
公共基础课程担负
着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的任务!。基于目前现状,调整公共基础课程的结构应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增设人文修养、逻辑思维类课程如《经典文学作品鉴赏》、《形式逻辑》等,以便弥补在学生人文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上的“短板”。二是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公共基础课程,这既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又有利于高校课程体系的特色化建设。如,一些综合性大学可根据伦理学学科优势,开设《财政伦理》课程等。三是优化课程之间的比例,做到有增有减,尤其要处理好新、旧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三)正确处理专业课设置上“学科逻辑”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学科是一种与研究科目紧密相关的知识分类!作为财政学科的一个基本构成要件,专业课程应当体现财政学科特定的知识体系。为迎合市场需求而在专业课中塞入一些非财政学科特定知识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同时,专业教育毕竟有它的工具性!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抱守特定知识体系而漠视人才市场需求的做法同样也是不可取的。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遵循“学科逻辑优先,兼顾市场需求”的原则。基于此,建议将现有的归属于专业课程的一些财务、会计类课程移出,将其划入学科基础课程,以保持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同时,开发财政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课程,拓宽专业知识领域,增强专业知识的市场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