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论文 篇一
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程度不同,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应该选择多样性的音乐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欣赏课不仅仅是学习古典音乐,还应该包括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通过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风格的音乐,可以帮助他们拓宽音乐视野,培养对音乐的兴趣。此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故事性的音乐作品,通过讲解音乐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该注重互动和体验。传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是老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互动的教学方法,例如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演奏中,让他们亲身体验音乐的美妙。另外,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音乐欣赏活动,例如音乐会、音乐节等,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
最后,在教学环境上,我们应该创造良好的氛围。音乐欣赏课应该是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在教室中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营造出浓厚的音乐氛围。此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室中摆放一些乐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乐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另外,我们还可以邀请一些音乐专家或音乐家来给学生讲解音乐知识,让学生从专业人士的口中了解音乐的魅力。
综上所述,要想在音乐欣赏课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应该选择多样性的音乐作品,注重互动和体验,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课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论文 篇二
音乐欣赏课是学生培养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将从教师角色、学生参与和评估方式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中起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准确地解读音乐作品,并将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亲和力,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中。
其次,学生的参与是激发他们兴趣的关键。传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欣赏中,例如通过讨论、分享和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另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音乐创作活动,例如写歌词、编曲等,让他们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
最后,评估方式也对激发学生兴趣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以考试成绩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方式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压力,从而抑制了他们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采用一些多样化的评估方式,例如学生作品展示、小组合作评价等,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合作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要想在音乐欣赏课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评估方式应该多样化。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课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论文 篇三
音乐欣赏课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论文
摘要:在音乐新课标改革浪潮的引领下,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理念就要不断地更新,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方式、思考的角度需要改变,要有创新。本文针对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如何激起学生进一步分析作品的兴趣谈谈笔者的看法。新课标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各种教学方法、形式都是为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服务的,不能脱离音乐本体,只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并让他们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才能激发他们分析音乐作品内涵的兴趣。
关键词:兴趣;教学过程;分析作品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高中音乐鉴赏课面对的是视野开阔的高中生,他们好奇心强,通过逻辑思维进行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强,不能只单听旋律,简单地感受音乐情感和内涵,要通过旋律中的小细节来理性分析作品,有些老师也是结合音乐来分析作品内涵的,为什么还是有些学生提不起兴趣呢?新课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
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所以说,不能枯燥无味地讲授音乐知识,根据学生的特点,要把音乐融入到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分析音乐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听”音乐的耳朵,也获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听课过程中学到的一些如何提起学生分析音乐兴趣的课堂实施过程。一、模拟场景,让学生融入音乐,通过切身体会来分析作品
每个人听到一部陌生的音乐时,潜意识中会先用感性意识去欣赏它、接受它,会用感性意识去给它分类,是好听?不好听?或是平淡如水?这些看法都来自我们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会告诉我们自己对所听作品的第一感受,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在音乐当中的每一个要素是如何体现它的旋律好听与否呢?这时就可以根据音乐的风格特点来模拟一个场景,通过学生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分析作品。
例如:《南部之子》这部音乐作品是人称“爵士乐之父”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作品,在听的过程中我留意了一下学生的表现,有的用手在跟着音乐来打节奏,有的在跺脚,有的身体在跟着节拍不停地摇摆,根据这样的情况我就这样进行这首音乐作品的分析:我首先提问:你们听了这首《南部之子》,通过它的旋律联想到一个怎样的场景呢?“跳舞,感觉像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舞会的场面。”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地抢着说。我请几位学生站起来跟着音乐跳舞来模拟在舞会中跳舞的情景,让其他学生留意这个“舞会”当中的舞步是怎样的?“你们说说的这个“舞会”中的舞蹈是整齐划一的舞步呢还是有各种风格、各种不同节奏感的舞步参杂在一起呢?”“当然是各种不同舞步参杂在一起啊!”“那这样的舞蹈场面在这首《南部之子》的旋律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节奏、各种各样变化无穷的节奏,还有轻快的速度。”“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这首歌曲就是因为它有轻快的速度,变化无穷的节奏才让我们有一种动感、摇摆的感觉,而且爵士乐的旋律就像舞会中的舞蹈一样,即兴性很强,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在演奏和演唱旋律时,还会出现一些即兴性的滑音,这样即兴性的旋律加上多种乐器的伴奏来烘托出爵士乐的风格。”在学生模拟场景的同时也逐渐了解了音乐的特点,也知道他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曲子的原因了。通过这种模拟场景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更加直观地感受、理解音乐作品。
二、运用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形象地分析音乐作品
艺术是相通的,各个姊妹艺术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音乐与各个姊妹艺术的内在联系来渗透到鉴赏音乐作品当中。例如:欣赏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作品《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在欣赏之前给学生欣赏印象派的绘画作品《日出》并让学生说说这幅画有什么特点:“海水在晨曦的笼罩下,呈现出橙黄或淡紫色。天空的微红被各种色块所渲染,水的波浪系是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所组成的。”莫奈这幅画的画法虽然是近乎速写式的,但由于他抓住了大自然在阳光下的真实效果,生动地描绘了融化在晨曦和朝雾中的光和色,这幅画先让学生感受印象派艺术的特点——追求光线和色彩,没有细致的线条,追求一种印象的感觉。印象派的音乐也如此,它追求音色上的色彩,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旋律感觉,要让学生知道音乐中的色彩都是由各种和弦组合到一起才有色彩变化的音响效果,我特意弹奏了几个不同色彩的和弦让学生去感受,这样,他们对音色的色彩就有个具体的概念,然后再引导他们欣赏这部音乐作品时注意旋律的色彩变化,想象海上从黎明到中午的色彩变化和画面,并找出这部音乐作品与《日出》这幅绘画的共同点,学生说:“除了它们都追求色彩外,还有一点就是追求一种朦胧的效果。”这时我就在钢琴上演奏这些没有节拍重音的节奏型,各种调式音阶、丰富的织体等这些音乐要素来分析这种朦胧的音乐感觉。由此看来,音乐与美术是有联系的,其他的艺术门类也是如此,通过这种形象具体的分析,学生对分析作品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以上是谈了一些激起学生分析音乐作品兴趣的教学方法和实施过程,还有许多许多适合高中生的教学方法,但前提下是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为学生制定好一个合理的目标,就朝着这个目标,围绕着音乐为主题,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达到目的就可以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只有关注学生喜欢的、学生需要的,根据他们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融入整个音乐课堂中,高中音乐鉴赏课就能够达到目的了。
参考文献:
[1]《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中国音乐教育》总第1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