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CI知识创造模型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一
在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在电算化时代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本文将基于SECI知识创造模型,探讨如何利用该模型来指导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改革。
SECI知识创造模型是由日本学者经井上庆一于1995年提出的,它将知识创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社会化阶段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来完成,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共同理解和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知识。外化阶段可以通过学生编写会计电算化操作手册、撰写学术论文等形式来完成,通过将个人的理解与经验进行文本化,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与传承。组合化阶段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实践操作等方式来完成,通过将不同学生的知识进行整合和组合,可以形成更加全面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最后,内化阶段可以通过学生的个人复习、总结等方式来完成,通过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可以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
在实施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开展研究项目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实地考察等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在会计电算化领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总之,基于SECI知识创造模型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研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通过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四个阶段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应该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实践的培养,提高学生在会计电算化领域的应用能力和竞争力。
基于SECI知识创造模型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三
基于SECI知识创造模型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1.引言
关于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人们已经对教学目标定位、电算化教学课程的前置课程开设、教学流程与方法等方法进行了研究,例如周虹(2015)与张梅荷等(2010)提出任务导向教学法,刘广民(2008)提出案例教学法,杨付红(2013)提出自主创新型学习模式在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现有文献大都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软件的功能结构、更好地掌握软件的使用,而非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为目标。尽管也有极少数文献讨论了如何安排教学以提高学生创新水平,但是文献没有以创新和创造活动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来讨论教学改革。
“创新、创造和创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活动的主题,其实施效果好坏,离不开教育活动所创造出的新知识,与培养出的具有创新素质、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如何将教育活动与“三创”活动有机融合,是当前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然而对该问题,国内鲜有研究。
创新、创业和创造,三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创新精神是创业的一个重要维度(Miller,1983)而创新的本质是新知识的创造(徐璞,2015)。所以,让教育活动为创造活动服务是教育服务“三创”活动的重要突破口。
2.SECI知识创造模型简述
关于知识创造的研究,最经典的理论是日本思想家野中郁次郎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换角度提出的知识创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创造是通过个体之间发生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传播、个体内部及个传之间发生的知识整合以及个体发生的隐性与显性知识的转换来实现的,其核心是知识创造的SECI螺旋模型(高章存,2010)。每个螺旋共包括四个转化步骤:首先,某一隐性知识通过社会化,变成多个主体拥有的隐性知识。其次,各个体拥有的隐性知识通过外化,转变成自己的显性知识;然后,各个体将自己的显性知识与他人共享,并对可获得的显性知识进行整理'分类、增添、结合重构,从而可以创造出新的知识。该过程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合并化;最后、各主体通过间接体验、反思、抽象概括和实践应用,推动外部显性知识内化成个体的隐性知识。该过程包括了对显性知识的检验修正,以及对已有隐性知识的理解和强化。
3.基于SEIC模型的教学改革具体方案
3.1教学组织与管理
3.1.1教材选用
会计电算化系统以ERP系统子系统身份存在,它与供应链及应收应付系统、工资系统等业务子系统存在数据传递等协调关系。为了与该现实接轨,教学中不能再选择那些将会计核算作为独立的、封闭的系统的教材。另外,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选择实验教程较好。
3.1.2教学内容的安排
由于嵌入ERP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往往会同时讲解账务与业务模块,教学内容比较复杂。为了减轻学生认知压力,应对教学内容按“总一分一总”进行设计。
首先,对整个ERP系统进行总体结构和功能介绍。使学生知道会计核算涉及哪些功能模块,哪些模块是较核心的会计核算模块,哪些是业务模块,各模块之间存在怎样的数据或票据传递等协调关系。其次,对各功能模块分开教学。对于各模块,先从理论上讲解各模块的内部结构、主要功能,以及与其它模块的关系,再安排若干高仿真实验。最后,进行全系统性的模拟案例操作。使很多学生一起分别扮演某企业不同部门的不同职务人员,对一个现实企业如何操作会计电算化,进行高仿真。
这种教学内容安排不但能使学生很快从宏观上把握所学软件的重要功能结构,而且利于“化整为零”,将巨大的软件系统学习任务分解成各个相对独立的任务进行,非常利于在各功能模块的学习中采用“任务导向”教学法,提高学生主动性。另外,最后安排的全系统性模拟案例操作,又可以使学生将各模块操作技能综合运用,培养现实工作所需要的.分工合作技能。
3.1.3教学组织管理
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对学生采用不同的组织安排。
(1)在对各功能模块进行操作时,为了防止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中出现“搭便车”现象和准确把握各学生的软件操作进度和熟练度,需要在教学前先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专门账套。在各模块学习时,每个学生可用以不同身份对该模块的所有职务的工作进行操练。
(2)而在最后阶段的全系统性综合案例演练时,则将几位学生分成一组,他们对同一账套以不同部门不同职务的身份进行分工操作。
3.1.4成绩考评
成绩的考评系统应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软件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促使师生互动、合作利于知识的创造,利于学生探索精神、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所以,成绩考评的基本内容如下:
(1)综评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加权构成。
(2)由于软件操作的学习过程很重要,为了强化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所以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应较大。
为了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自主探索和创新,平时成绩应包括“对小组成员及组外成员的帮助程度”、“试错的主动程度”和“问题解决办法的新颖性”。
3.2具体教学措施与方法
知识的创造受到人的认知行为的影响。为了利于知识的创造,教学环节中采取的措施与方法不但要能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创造的积极性;而且要提供与知识转换不同阶段的特点相匹配的认知行为。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与方法。
(1)师生角色互换,消除学生心理锚定,促使其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老师唱主角、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只会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培养学生在不确定性情境中的忍耐力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这无疑不利于创新与创造。当学生感到老师不会随意帮助他时,他才会自力更生,主动探索。师生角色互换,将有利学生摆脱老师的“权威”影响,使其能更好地放手去做。另外,师生角色互换也利于将培养“以学为主”的课堂氛围。
(2)以任务为导向,鼓励群体试错,培养冒险精神。在学生对各功能模块的操作中,老师只规定学生
任务是什么,而不告诉完成任务的具体路径。学生操作之前,老师只讲解该模块的理论部分,如功能结构、与其他模块的关系、基本的操作流程。而不必带领学生按书上提供的流程去操作,应由学生利用实验数据材料,参照实验操作流程,去摸索完成任务。
让学生去试错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错误,然后鼓励同学一起思考错误产生的原因,并解决它。对于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才由老师讲解。这种方法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手能力、对不确定性的承压能力、成就动机与自信心的培养。
(3)减少理论讲解,增大学生体验时间,促使隐性知识的社会化。
软件使用培养的是一种技能,它属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传播需要学生去对软件进行操作、体验,理论讲解无法有效传播隐性知识。在软件使用中,同一任务可能通过不同操作路线来完成,而这些路线的发现是需要时间的,只有让学生去使用,才会发现更多的操作路线。
(4)建立“小老师”制度,促使学生对隐性知识的外化及显性知识的共享。
这样有利干“小老师”对自己的操作技能进行反思,然后通过隐喻等手段将其技能外化成显性知识,并传播给其它学生。还利于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激发学生成就需要。
(5)建立“适时总结”制度,对显性知识进行合并。老师应在每次实验中,将各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形成的技能知识进行汇总、加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这一过程往往能产生新的操作技能,和对软件的新认知。
“全信书,不如无书。”书本知识是显性知识,它可能无法对软件操作技能这种隐性类知识作出充分有效的描述。例如,书本上提供的操作路线可能只有一条,而实际上可以有多条操作路线。所以,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书本知识进行修改和丰富。这样做利于知识的创新,还可以促进学生对书本显性知识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