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推荐6篇】

时间:2017-08-06 06:36: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篇一

标题:测量力的大小与方向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解力的性质和作用。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直尺、滑轮、线轮、各种质量的物体。

实验原理: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伸长量与所施加的力成正比。利用滑轮和线轮原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实验步骤:

1. 将滑轮固定在桌面上,将弹簧测力计挂在滑轮下方。

2. 将直尺固定在桌面上,将线轮固定在直尺上方。

3. 将一根细线穿过线轮,并将两端分别固定在滑轮上下方。

4. 在滑轮上方挂上质量为100g的物体,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

5. 在滑轮上方挂上质量为200g的物体,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

6. 在滑轮上方挂上质量为300g的物体,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

7. 将滑轮上的物体替换为不同质量的物体,重复步骤4-6。

8. 将滑轮上的物体替换为不同质量的物体,并改变线轮的位置,重复步骤4-6。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数据:

质量为100g的物体,示数为10N;

质量为200g的物体,示数为20N;

质量为300g的物体,示数为30N;

质量为500g的物体,示数为50N;

质量为1000g的物体,示数为100N。

实验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即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改变线轮的位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力的大小保持不变。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力的性质和作用。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而方向可以通过改变线轮的位置来改变。这些都是力的基本特征,对于我们理解物理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篇二

标题:测量速度与加速度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验器材:直线轨道、小车、计时器、测量尺。

实验原理: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

实验步骤:

1. 将直线轨道放在桌面上,并用测量尺测量轨道的长度。

2. 将小车放在轨道上,并用计时器记录小车通过轨道的时间。

3. 通过测量尺和计时器的数据,计算小车在轨道上的平均速度。

4. 在轨道上放置一个斜坡,使小车在轨道上产生加速度。

5. 通过测量尺和计时器的数据,计算小车在斜坡上的平均速度。

6. 计算小车在斜坡上的加速度。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数据:

直线轨道的长度为2m;

小车通过轨道的时间为2s;

小车在轨道上的平均速度为1m/s;

小车在斜坡上的平均速度为2m/s;

小车在斜坡上的加速度为0.5m/s2。

实验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可以通过测量尺和计时器的数据来计算。

2.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可以通过测量尺和计时器的数据来计算。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可以通过测量尺和计时器的数据来计算;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也可以通过测量尺和计时器的数据来计算。这些概念和计算方法对于我们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篇三

  一、将一饮料瓶底部扎几个细孔,再往饮料瓶中到入适量的水,此时会发现瓶底处有水流出,可以印证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继续迅速把饮料瓶中灌满水,然后拧紧瓶盖,这时可观察到饮料瓶底部并没有水流出。如果再拧松瓶盖,又发现水流了出来。这说明是大气压作用形成的这一现象。

  二、另取一空饮料瓶灌满水后拧紧平盖,然后用酒精灯加热一钢针。轻轻的在饮料瓶下部侧壁烫一细孔(注意烫孔时不要用力挤按饮料瓶)。当扎完小孔后会发现并没有水流出,在第一个孔的相同高度处,任意位置再烫一个细孔后发现依然没有水流出来。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的结果,并且证明了大气压是各个方向都存在的,与液体压强特点形成对比。之后在前两个细孔的上方再烫一细孔后,发现下面的细孔向外流水,而上面的细孔不向外流水,并且有空气从此处进入饮料瓶内上方。如果拧开饮料瓶的瓶盖会发现三孔都会流水。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喷的越远。

  三、再取一饮料瓶灌满水并拧紧瓶盖后,把它倒置在盛有足够多水的玻璃水槽中,在水中把瓶盖拧下来,抓住瓶子向上提,但不露出水面发现瓶里的水并不落回水槽中。(可以换更高的饮料瓶做“对比实验”,为托里拆利实验的引入打好基础。)还可以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在瓶底打孔,立刻发现瓶里的水流回水槽中。原因是瓶子内、外均有大气压相互抵消,水柱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水槽。

  四、还可以选用易拉罐,拉盖不要全部拉开,开口尽量小一些。倒净饮料后用电吹风对罐体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把拉口处用橡皮泥封好,确保不漏气。再用冷水浇在易拉罐上,一会听到易拉罐被压变形的声音,同时看到易拉罐上有的地方被压瘪。说明气体热胀冷缩、也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篇四

  光学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物理光学过去也称“波动光学”,从光是一种波动出发,能说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而在赫兹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是电磁波的假说以后,物理光学也能在这个基础上解释光在传播过程中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的部分现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获得一定成功。但光的电磁理论不能解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及各种原子和分子发射的特征光谱的规律等;在这些现象中,光表现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学的另一部门“量子光学”。

  【杨氏干涉实验】杨格于1801年设法稳定两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见光之干涉实验,并由此求出可见光波之波长。其方法是,使太阳光通过一挡板上之小孔使成单一光源,再使此单一光源射到另一挡板上,此板上有两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与单光源等距离,则此两同相位之两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因为通过第二挡板上两小孔之光因来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长相等,并且维持一定的相位关系(一般均维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变的干涉条纹。若X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条纹与中心点O的距离,D为双孔所在面与屏幕之间的距离,2a为两针孔S1,S2间之距离(通常小于1毫米),λ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发出的光之波长。

  两光源发出的两列光源必然在空间相迭加,在传播中两波各有各的波峰和波谷。当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亮点。这些亮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的整数倍。在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暗点,这些暗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2的整数倍。实验结果的干涉条纹,它是以P0点为对称点而明暗相间的条纹。P0点处的中央条纹是明条纹。当用不同的单色光源作实验时,各明暗条纹的间距并不相同。波长较短的单色光如紫光,条纹较密;波长较长的单色光如红光,条纹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实验,在屏幕上只有中央条纹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条纹的两侧,由于各单色光的明暗条纹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红的彩色条纹。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篇五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目的:

  观察沸腾现象,找出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水、秒表。

  实验步骤:

  1、按上图组装器材。在烧杯中加入30ml的水。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水沸腾,即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在表格中记录温度计的示数T,记录10次数据。

  3、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冷却后再整理器材。

  5、以温度T为横坐标,时间t为纵坐标,在下图中的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从而绘制成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6、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及其图像,归纳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篇六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5.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6.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