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总结 篇一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的进入贾府对整个故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林黛玉的美貌与才情使得她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她的美貌被形容为“黛玉生来丧命,一颦一笑皆惹人怜爱”,她的才情更是在诗词歌赋中表现出来。她的才华使得她在贾府中备受赞赏和喜爱,成为众人争相追求的对象。然而,正是因为她的美貌与才情,也使得她备受忧伤和困扰。她的美貌和才情让她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最终导致了她的离世。
其次,林黛玉的性格和情绪给她的人物形象带来了丰富的内涵。她是一个敏感且多愁善感的女子,常常陷入忧郁和悲伤之中。她对于生活的不满和对于命运的无奈使得她经常流露出忧伤和悲伤的情绪。然而,她也有着坚强和独立的一面。她追求自由和真实,不愿意受到世俗的束缚和假象的掩盖。她的性格和情绪的复杂性使得她成为一个深具魅力的角色。
再次,林黛玉的命运与她的人物形象紧密相连。她的进入贾府其实是一个注定的结局。她是林家的女儿,也是贾家的亲戚,她的命运早已与贾府紧密相连。然而,她的命运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她的美貌和才情成为她命运的枷锁,她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最终导致了她的离世。她的命运与她的人物形象相互影响,使得她成为整个故事中最令人动容和感伤的角色之一。
综上所述,林黛玉进贾府的人物形象可以从美貌与才情、性格与情绪以及命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她的美貌与才情使得她备受赞赏,但也成为她命运的枷锁;她的性格和情绪丰富多变,使得她成为一个深具魅力的角色;她的命运与她的人物形象紧密相连,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林黛玉的进入贾府不仅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总结 篇三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的一篇节选课文,它让我们对《红楼梦》中的几位重要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王熙凤泼辣、狡黠,精明干练又光彩照人;林黛玉柔弱、敏感,处事谨慎又神采怜人;贾宝玉率真、多情,随意洒脱又处处惊人;文中对王熙凤的'形象塑造重在服饰的渲染,对林黛玉则重其心理与神态的刻画,而对于贾宝玉可谓是出神入化,曲尽其妙。描其服饰,绘其神态;述其狂语,叙其行动;褒其怪异,赞其张狂。让读者在贾府众多面目中不得不对他多一眼关注,多一份思考,也多一份欣赏。
贾宝玉无疑是这一节选部分的中心人物。对初到贾府的黛玉来说,这位未曾谋面的表哥早已熟知于心,她常听生前的母亲说这位表哥憨玩异常,极恶读书,又常在内帏厮混。当她去拜见二舅舅时,与王夫人有几处对话。王夫人对她的嘱咐中,其他姐妹仅寥寥数语:“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而对宝玉,这个让他疼爱(因为是她的儿子)又头疼的宝贝疙瘩却让她始终挂在嘴边,一言其“孽根祸胎”,再称其“混世魔王”,又进而数落其异常行为:“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言他。”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此一个玩世不恭的儿子却成为她与黛玉交谈的中心,就连贾府的家长或权威人物贾政也不过聊聊一语而过,可见其特殊地位。
文中对贾宝玉的出场描写也极为详尽:“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其中“宝”“珠”“玉”“金”等显示富贵气象的词语在这一段服饰描写中多次重复出现,既而再次出现依然不惜笔墨:头戴“大珠”“金八宝坠角”,身上佩戴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他集所有的富贵品、吉祥物于一身,生怕遭一点损害,遇到一点闪失。这样的穿戴,这样的装扮恐怕唯有宝玉一人享得,贾府再无第二人能有这般富贵、舒适、优厚的生活待遇。
按常理来说,贾宝玉是最幸福最富有的一个公子了。他该珍惜这一切,他也该为巩固这一切的拥有而无条件地顺从服从祖母、父母的安排与教育,按照他们的意识成长,按照他们的意识发展。即便不做一个通读经书的儒学至才,也该成为一个薛蟠式的纨绔子弟。但他从没有把自己不同常人的华贵身份放在眼里,放在心上。大家都在走“学而优则仕”的仕宦道路,他不但不肯随潮流,还要说人家走“正途”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他身上穿戴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制度下得来的财物,心里却想着与众女儿一样平等。在“男尊女卑”社会道德观念里,他却要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林黛玉鄙视世俗权贵是因为她悲戚的家境与寄人篱下的处境,而宝玉这样一个养尊处优的膏粱子弟,在不合任何常情下走上叛逆的道路,在不可能下产生了可能,不,是产生了奇迹,焕发了异彩!他背负着求学仕进、显赫门第的使命,却走着与儒学之道相背离的叛逆之路。《西江月》二词就是作者对宝玉又一次有意的刻画: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行为偏僻性乖张”,是宝玉的真实写照。选文中,正说得好好的,听说黛玉没有像自己挂的那块玉,便“登时发起痴病来,摘下那玉”,“狠命摔去”,还大骂“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在《红楼梦》其后的章回里,他也是看见植物就伤感,看见动物就动情,看见水中的鱼便和鱼说话,看见天上的燕子便和燕子说话。如此至性至情的一个可爱之人,倒成了那些恪守封建传统思想之人眼中的怪人、狂人,作者寓褒于贬的手法的运用又何尝不是对宝玉真性情的极力称赞!
“出淤泥而不染,浊青莲而不妖”,这在宝玉身上无一处不显。他是贾府中最为光彩照人的一个人物。他的夺目不在其华贵的服饰,而是其内在的人性光辉。
拓展阅读:品林黛玉作文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且看那大观园之繁荣瑰丽,且听五玄琴天籁仙乐,且品绝世风华之诗吟!
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是原文中林黛玉的真实写照,自古红颜多薄命,这也为她令人潸然泪下的结局而埋下了伏笔。林黛玉本是太虚幻境绛珠仙子,为偿甘露之惠,自甘坠下凡尘,但那原本冰清玉洁的仙子,却未曾沾染上尘世间的世俗,依旧是那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林黛玉赚了我们太多的眼泪,她天性孤傲,天真纯洁,丝毫没有受到封建社会世俗功利的影响,她我行我素,但是在贾府这样声名显赫的大家族中,自然不会有好人缘。
我是欣赏林黛玉的,“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固然率真却决不莽撞,恰恰相反,她行事十分谨慎。这一特点在原文第三回《黛玉初进荣国府》中即可看出“黛玉常听得他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他人耻笑了他去。”这段话将林黛玉的行事谨慎,描写的淋漓尽致,也将黛玉心思的缜密刻画的入木三分。
自古才女都是悲春伤秋,多愁善感的,像林黛玉这般脱俗的人儿,也不例外。黛玉的多愁善感,最经典的一段的体现在“黛玉葬花”这一情节中。她不忍心落花被玷污,希望她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她曾在第二十七回《葬花吟》中问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因此又曰:“未若锦囊收艳骨,一一杯净土掩风流。”至此,“黛玉葬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痕迹!
林黛玉虽然多愁善感,但她的才华在大观园众人中自是首屈一指的。《葬花吟》中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句是深刻的表现了黛玉在封建社会所遭受的精神上的苦难,却也体现了黛玉的惊世才华。还有在赏菊是黛玉所吟咏的《咏菊》、《问菊》,也才压群雄。这无一不展示了林黛玉不容忽视的卓越才华。
林黛玉不仅纯洁孤傲、行事谨慎,心思缜密、多愁善感、拥有着卓越才华,还是一位不遵守封建礼仪的叛逆者,思想前卫。即使她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损,孤独返太虚,是悲剧的代表人物,也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