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人贝多芬故事(精彩4篇)

时间:2016-05-02 05:45: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音乐巨人贝多芬故事 篇一

贝多芬,这个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他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他的音乐作品感人至深,充满了力量与激情。然而,贝多芬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痛苦,但这些苦难并没有击垮他,反而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7日出生在德国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他从小就显示出了音乐天赋,很早就开始学习音乐和作曲。他的父亲是一位严厉的音乐老师,对贝多芬的教育非常严格。然而,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束缚,相反,他对音乐的热爱促使他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在贝多芬的一生中,最令人痛心的事情是他在30岁时开始逐渐失去听力。这对一个作曲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失去听力的贝多芬曾感到绝望和孤独,他甚至曾经考虑过自杀。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以更加坚定的决心继续创作。他用纸笔和内心的声音来演奏和倾诉,他的音乐变得更加内省和深邃,充满了情感和力量。

贝多芬的作品广泛涵盖了交响乐、钢琴曲、室内乐以及合唱作品等多个领域。他的音乐风格独特而富有创新,他打破了传统音乐的束缚,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新纪元。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充满了情感的表达和思考。他的音乐像一股洪流,席卷着听众的心灵,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贝多芬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但他的音乐却给了世界无尽的美好。他的音乐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动了人们的心灵。他的音乐是他对生活和命运的思考,是他对世界的回应。贝多芬的音乐巨大而深刻,它超越了个人的境遇和痛苦,成为了人类精神的象征。贝多芬的一生是一个充满坎坷和痛苦的旅程,但他的音乐却是一片充满希望和力量的海洋。

音乐巨人贝多芬故事 篇二

贝多芬,这位音乐巨人的传奇故事不仅体现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也反映在他的个人生活中。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艰辛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着艺术的真谛。

贝多芬的音乐承载了他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革命和启蒙思想的高潮期,人们渴望改变现状,追求自由和人权。贝多芬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激情和力量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他的音乐振奋人心,鼓舞人们追求自由和独立。

然而,贝多芬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除了失去听力这个巨大的打击外,他还经历了许多家庭和健康的问题。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他的父母离异,他的侄子也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此外,他还一直与身体的疾病作斗争,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也从未停止过追求艺术的完美。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充满了对人类命运和生活的思考。他的《命运交响曲》成为了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象征着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抗争和勇气。他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着对自由、平等和人性的追求,它们超越了个人的境遇,成为了人类共同的财富。

贝多芬的一生虽然充满了挫折和痛苦,但他的音乐却给了世界希望和力量。他的音乐打动人心,温暖人心,激励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贝多芬的音乐是他对生活的回应,也是他对世界的思考。他的音乐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永远在人们心中奏响,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音乐巨人贝多芬故事 篇三

  欣然忘食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帐。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日有进境

  晚年的贝多芬有一次听到一位朋友弹奏他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听了一会儿,他问道:“这是谁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说。“我的?这么笨拙的曲子会是我写的?”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啊,当年的贝多芬简直是个傻瓜!”歌德评论席勒的话,完全适用于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变化,在成长。我每次看到他时,总觉得他的知识、学问和见解比上一次进步了。”有一时期,贝多芬甚至想毁掉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莱苔》和《降E大调七重奏》(作品20号)。这绝不是偶然的,象贝多芬这样,真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令敌手剽窃无门

  贝多芬在18岁时(1788年)和波恩的勃劳宁一家交上了朋友,这一家的女儿埃雷奥诺勒(1772-1841)和儿子罗伦茨(1777-1798)跟贝多芬学习钢琴。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波恩去维也纳。由于离别前发生了一场争吵,贝多芬到了维也纳以后有一年没有和埃雷奥诺勒通过信。1793年,他把在维也纳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在波恩写的)题献给了埃雷奥诺勒。这部作品就是以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中费加罗的咏叹调为主题的小提琴和钢琴变奏曲。1793年11月2日,贝多芬写给埃雷奥诺勒的信里,在谈到尾声中钢琴部分技术艰难的颤音时说:“维也纳有些人在晚上听了我的即兴演奏后,第二天就会把我的风格上有某些特色的东西记录下来,算作他们自己的东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没有看穿他们的这种行径,我是不会写这类曲子的。我知道他们的曲谱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决定先发制人。但我还有另一个理由:我想难倒那些维也纳钢琴家,其中有几个是我的死敌。我要用这个来回敬他们,因为我料到,我的变奏曲将会到处和那些所谓的先生们狭路相逢,使他们显出一副狼狈相。”不久以

后,贝多芬在大庭广众之下演奏了这个曲子,显示了他那高超的钢琴技巧。

  严谨的作曲态度

  门德尔松曾将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于众。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改了又改,竟贴上了十二层小纸片。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发现最里面的那个音符(即最初的构想)竟然与最外面的那个音符(第十二次改写的)完全一样。想当初,我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煞费苦心,也曾设想过几十种方案才最终定稿。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们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赏到如此动人的艺术精品。作曲对于贝多芬而言,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人们熟悉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过十几种不同的构想。贝多芬常常揣着笔记本,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这一点又极像我国唐朝诗人李贺。

音乐巨人贝多芬故事 篇四

  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音乐巨人贝多芬故事(精彩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