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篇一
标题:中国北方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
导入: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我选择的是中国北方地区。中国北方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特点。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北方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
一、中国北方农业地域类型
1. 黄淮海平原
2. 辽河冲积平原
3. 内蒙古草原
4. 东北黑土地
二、黄淮海平原
1.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渤海,西界华夏山脉,南接长江,北靠大别山和太行山脉。
2. 地形地貌:平坦丘陵地带,河网密布。
3. 气候特点: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4. 农业特点: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
5. 经济特点:农业发达,农产品产量高,农民收入稳定。
三、辽河冲积平原
1.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东北部,东临渤海,西接大兴安岭,南连长白山,北界松花江。
2. 地形地貌:平坦广阔的冲积平原。
3. 气候特点: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寒冷干燥,年降水量较少。
4. 农业特点: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大豆、玉米、小麦等作物。
5. 经济特点: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民收入较低。
四、内蒙古草原
1.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北方,西接蒙古国,东邻东北地区,南界黄河。
2. 地形地貌:大部分是草原地带,河流湖泊较少。
3. 气候特点:属于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温差大。
4. 农业特点:以畜牧业为主,主要养殖牛羊等家畜。
5. 经济特点:畜牧业发达,草原资源丰富,农民收入稳定。
五、东北黑土地
1.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东临日本海,西连内蒙古,南界长白山,北靠大兴安岭。
2. 地形地貌:平坦广阔,土地肥沃。
3. 气候特点: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4. 农业特点: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大豆、玉米、小麦等作物。
5. 经济特点:农业发达,农产品产量高,农民收入相对较高。
总结: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北方地区具有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和特点。黄淮海平原以农业发达、农产品产量高为特点;辽河冲积平原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较低;内蒙古草原以畜牧业为主,草原资源丰富;东北黑土地农业发达,农产品产量高,农民收入相对较高。这些地域类型的差异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篇三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范文
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在前面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之后,讲述“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对这两种种植业做具体分析,是对前面内容的加深和升华。同时本节与下一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并列关系。从宏观上看,本节既是前面知识的加深和升华,又是后面知识的对比和参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并以美国商品谷物为例归纳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的特点及其区位因素。加强读图分析能力,提高归纳和对比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了解我国在解决粮食问题上的巨大成就来增进爱国情感。珍惜粮食,树立科技兴农意识。我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有:其一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能力,其二是课标要求。
在本节课中,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足,而归纳总结能力又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其二,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域特点必须结合具体的区域实际,内容比较复杂,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构成本节的难点。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对于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打算采用问题引导式教
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比较法。之所以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是因为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展示季风区水稻生产的场景,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而比较法是我们地理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加深理解和记忆。对于新课的讲授,我是这样安排的。
谈话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多媒体展示两幅不同的图片,其中之一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田”,另一幅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请学生对这两幅图片展示的内容进行农业分类。学生会归纳为“种植业”和“畜牧业”。这样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快速、高效地把学生引入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中,二是为下一堂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作一个简单的铺垫。
接下来探究学习新课内容,探究学习要求学习内容有适当的阶梯性,我们本地的学生对水稻种植没有生活体验,如果让学生直接进入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的分析,阶梯太大,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障碍。对此,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课堂延伸,增加体验。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找水稻种植的相关资料或向长辈询问水稻种植的生产过程,去市场调查大米的产地。
第二步,步步设问,搭架攀梯。引用几条水稻农谚,如广东农谚“清明谷雨时,插田莫迟疑”,四川农谚“立夏小满正栽秧”,江苏农谚“立夏浸种,芒种栽秧”,问“为什么这三省的水稻插秧时间会不一样?”引出各地气温条件的不同对水稻种植的影响,“水稻的生产还需要哪些自然条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你认为水稻的种植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回忆,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表层的、感性的认识。
第三步,读图分析,训练能力。(多媒体演示)四幅地图,分别为“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亚洲气候类型分布”“亚洲人口分布”“亚洲地形分布”,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在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读图分析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得出结果。读图识图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点一滴的培养。
第四步,阅读思考,拓展思维。多媒体展示三段资料,分别为“我国水稻种植的历史”“我国南方居民的饮食习性”“我国人口与耕地对比表”,在第二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由于涉及面扩大了,掌握并超越了课本知识,知识面大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资料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第五步,组织归纳,把握重点。由学生小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避免出现课上热热闹闹,学生课后心中空空荡荡。
第六步,学以致用,内化知识。对比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同时,多媒体展示美国的地形、气温、降水、土地等自然区位因素的相关资料,由学生运用上述和自己补充的资料说明问题。并联系乡土地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如何协调学生“演员”和教师“导演”的作用。即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课堂的探索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发现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的作用有机结合。预期学生能达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