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精彩3篇)

时间:2017-01-07 03:35: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 篇一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节日中,人们思念亲人、亲情的重要性以及节日的意义。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小男孩小林在过年时思念远在他乡的父母,决定给父母写封信,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思念之情。通过这个故事,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心。

首先,这篇课文通过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塑造,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小林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小林通过写信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这种表达方式对学生来说较为贴近生活,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小林的心情。同时,小林的行为也给予了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即在自己无法与亲人团聚的时候,可以通过写信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从而减轻思念的痛苦。

其次,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到节日的背后蕴含着人们对亲情的思念和珍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日是人们团聚、亲情流露的时刻。人们在佳节时会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风土人情,这种思念之情在节日中得到了最好的宣泄。通过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了解到传统节日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对亲情的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最后,这篇课文通过特定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和阅读的体验。作者运用了描写细腻、情感真挚的笔触,使得小林的思念之情能够跃然纸上,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小林的心情。同时,课文中还穿插了一些诗句,增加了课文的艺术性和美感,使得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诗意。

综上所述,《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在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心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通过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塑造,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小林对父母的思念之情;通过描写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学生能够了解到节日的背后蕴含着人们对亲情的思念和珍视;通过特定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和体验。这篇课文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珍视亲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 篇二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小林思念远在他乡的父母,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和珍视。这篇课文通过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塑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亲情的重要性和节日的意义。

首先,这篇课文通过小林思念父母的情感描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亲情的珍贵。小林虽然在父母身边度过了很短的时间,但他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却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这种思念之情不仅体现了小林对父母的感情,更体现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的依恋。通过这个情节,学生能够意识到亲情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其次,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到节日的背后蕴含着对亲情的思念和珍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日是人们团聚、亲情流露的时刻。人们在佳节时会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风土人情,这种思念之情在节日中得到了最好的宣泄。通过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了解到传统节日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对亲情的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最后,这篇课文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流畅的叙述方式,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阅读的乐趣和体验。作者运用了一些形象生动的描写,使得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小林的思念之情。同时,课文中还穿插了一些诗句,增加了课文的艺术性和美感,使得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诗意。

综上所述,《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在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心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通过小林思念父母的情感描写,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亲情的珍贵;通过描写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学生能够了解到节日的背后蕴含着对亲情的思念和珍视;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流畅的叙述方式,学生能够获得阅读的乐趣和体验。这篇课文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珍视亲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 篇三

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文包诗。课文主要讲述了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郭越老师敢于选择这样的一种文体来执教,我很欣赏其挑战自我的勇气,让我们所有语文老师都在思考:文包诗这种文体的课文我们该如何教?聆听完郭越老师的这节课,以下几点感受颇深:

  一、教学设计基本体现文体特点。

  “文包诗”这种文体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文包诗”,“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诗”是对“文”的凝结和升华,内核还是在“诗”。郭越老师从品读古诗入手,因势利导询问学生:“王维在诗中表达的怎样的感情?(思亲)他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呢?”以这条主线导入到“文”的赏读。教者充分挖掘“文”的作用,指导学生反复赏读、吟诵,不但拓宽、深化了对古诗意境的领悟,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语感,提高其理解与表达能力,收到了“读文学诗”的双重功效。最后回到“诗”主题上来:“现在你们还小,可多年以后,你们总要离开自己的父母,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工作,这时,你们孤单在外,每逢佳节,就会想起故乡,想起亲人,你还会想起唐代曾经有个跟你一样经历的人,他就是——王维。于是,你看着窗外人们的欢度节日的场景,你一定会忍不住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郭越老师的教学设计基本体现了文包诗这种文体的特点。

  二、教学中有语言训练的意识。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郭越老师在这节课中努力体现新课标关注语用的精神:上课伊始,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学习第二小节大街上热闹景象时,让学生用成语描述看到的情景;紧接着让学生联系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想象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进行句式练习: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热闹呀!人们有

的(),有的(),还有的(),真是()。“学以致用”,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言语训练,学生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会逐步得到提升。

  三、指导朗读有层次,重方法。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从这节课中我们看到郭越老师在朗读指导方面的可喜进步。可圈可点有两处,第一:在指导第一自然段朗读时,郭老师首先抓住重点词理解诗人的孤独情感后指导朗读;接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你离开过亲人吗?多久?心情怎样?让学生再读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教者的朗读继续向纵深推进,创设情景引发学生与诗人情感的共鸣,再次指导朗读。第二:学习第三自然段时,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指导朗读此句时,最后后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后,让学生加上了一个“唉”,加得妙哉,一个“唉”更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孤独、惆怅、伤感的情怀。这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

  年轻人磨课是要促使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快,下面谈几点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

  第一:开篇可直接抓住“诗眼”导入教学。因为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我个人觉得没必要让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直接出示这首诗,让学生读出诗的味道。然后问学生:静静地读这首诗,有一个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是哪个字呢?接着紧扣“思”字追问:思谁?何时思?为何思?“独、异、异”,这样的几个词语一抓,诗人的情感也就初步体会了。下面由“诗”过渡到“文”的学习。

  第二:可通过教师的指导来提高语言训练的效果。在进行句式练习:“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热闹呀!人们有的(),有的(),还有的(),真是()。”时,学生回答:“人们有的赏菊,有的登高,还有的团聚聊天,真是热闹非凡。”这样的表达太简单了!怎么办?当第一名学生这样说时,教师可以这样评价:在哪儿赏着什么样的菊花?人们登上了什么山?团聚聊天在聊些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会立刻心领神会,知道要表达得更具体,这样才能达到提高言语表达的目的。

  第三:可再凸显“诗”在学习中的分量。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朱家珑先生曾说过:“我们自主编写了‘文包诗’的古诗故事,把诗词的写作背景、诗境赏析融在一篇文章中,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这说明“文包诗”是为“诗”的。

  在学习完每个自然段后,段落下方就出现相对应的诗句,这样方能凸显“诗”在“文包诗”这种文体中的分量,更能体现文体特点。

  第四:可紧扣“思绪万千”进行小练笔。第四自然段说:“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种诗。”在学习完前三个自然段后,可以设计这样的小练笔:“王维此时此刻思绪万千:他站在窗口,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的热闹情景,他是那么();想起(),他是那么();(),他是那么()……”这样的练笔,既加深了学生对前三个自然段的理解,又更深地体会诗人此时此刻复杂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第五:教师可即兴创作一首文包诗。郭越老师语文功底比较深厚,结合本单元的习作写关于诗歌的研究报告,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根据同一题材,即兴创作一首文包诗,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散发诗意的芬芳,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多好!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我们一同研究,一同探讨,我们对“文包诗”这种文体的教学把握得会更加准确、精当。

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