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辛亥革命》的说课稿(精选3篇)

时间:2019-08-06 06:17: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的说课稿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辛亥革命》,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革命英雄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源,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好奇心。

2. 学习任务(30分钟)

(1)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

(2)小组展示报告,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3)教师进行总结,介绍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 拓展延伸(15分钟)

(1)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

(2)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并进行讨论。

4. 归纳总结(5分钟)

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方式,总结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等资源。

五、教学评价

通过小组活动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和思考能力。可以通过小组报告、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六、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起因:民族危机

过程:武装起义、政治斗争

结果:建立中华民国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的说课稿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辛亥革命》,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和意义,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革命英雄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和意义。

2.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课堂讲解和图片展示,向学生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2. 学习任务(30分钟)

(1)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辛亥革命的主要人物,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2)小组进行扮演和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

3. 拓展延伸(15分钟)

(1)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并进行讨论。

4. 归纳总结(5分钟)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和意义。

四、教学资源

图片、多媒体设备、角色扮演材料等资源。

五、教学评价

通过角色扮演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和表达能力。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扮演和讨论质量,以及学生对辛亥革命对当代中国的思考进行评价。

六、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意义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的说课稿 篇三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xx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读、讲、议、练”的综合教学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适时给以鼓励和指导,充分当好“导”的作用。

  三、说学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导入新课。

  (二)讲授、学习新课:

  1、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首先,用剪辑好的.音像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举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事迹。

  (2)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述孙中山创立同盟会的背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

  2、武昌起义

  (1)历史背景

  先让阅读课本P41第一段及有关新军的小字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2)经过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1课文,讨论记录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主要力量、主要事件。

  (3)影响

  运用电脑展示《辛亥革命形势图》,体现全国各省的响应情况。

  3、中华民国的成立(约10分钟)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播放电影资料《孙中山》节选,让学生明白中华民国的成立的准备和成立过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提出三个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性质。

  (3)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复习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等内容,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功绩及失败的主要原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小结课文

  利用表格,让学生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个全面的认识。

  课堂练习(如有时间做填充图册)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的说课稿(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