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泥瓦工的励志故事 篇一
一个平凡的泥瓦工,却有着非凡的梦想。他叫李明,从小父母双亡,他和弟弟相依为命。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能辍学去工地做泥瓦工,帮助弟弟完成学业。
每天清晨,李明都会早早起床,穿上劳动服,背上工具包,走向工地。他的工作很艰苦,需要长时间弯腰驼背,扛重物。但他总是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地完成每一个任务。
尽管工作辛苦,李明却从未抱怨过。他深知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才能给弟弟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每当他想到弟弟,他的动力就会倍增。他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命运。
时间过得很快,李明在工地上工作了几年。他通过勤奋和细心,逐渐掌握了更多的技能,成为了一名技艺精湛的泥瓦工。他的工作质量得到了工头们的认可,经常受到表扬和奖励。
李明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知道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于是,他利用晚上的时间报名参加了建筑技术培训班。虽然他已经很累了,但是他坚持每天晚上都去上课。
在培训班上,李明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技能。他通过学习,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还了解到了建筑行业的最新动态。他发现,现在市场上对于有建筑技术的人才需求很大,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
毕业后,李明开始积极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很快就找到了一家建筑公司的工作。这家公司规模很大,业务范围广泛。他的技术和经验让他在公司中得到了重用,很快就成为了一名负责人。
多年后,李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建筑师。他设计了很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和赞赏。他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弟弟完成了学业,让他也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建筑师。
李明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只要有梦想并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他的坚持和努力不仅为自己争取了更好的生活,也为他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和幸福。
一个泥瓦工的励志故事 篇二
泥瓦工小明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农村孩子,他的家庭条件很差,父母无力供他继续上学。面对逆境,小明没有气馁,他决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小明选择了去城市打工,他成为了一名泥瓦工。刚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得到什么重视,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用心去学习和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小明在工地上尽职尽责,从不怠慢。他认真观察和学习,每天记录下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技巧。他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才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脱颖而出。
几年过去了,小明逐渐成为了一名技艺精湛的泥瓦工。他的工作质量得到了工头们的赞赏,他们常常向其他工人推荐小明的工作。小明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工作机会也越来越多。
小明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知道现在的技术只是一个起点,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够在这个行业中保持竞争力。于是,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建筑设计和施工管理知识。
小明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很快就掌握了建筑设计和施工管理的基本技能。他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他开始积极参与项目的设计和管理。他的设计作品得到了客户的认可,施工项目的进度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多年后,小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建筑师。他的设计作品被广泛认可,他的施工项目也圆满完成。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为自己赢得了一片天地,也为自己的家庭带来了幸福和尊严。
小明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有梦想并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他的坚持和努力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他的家庭带来了美好的未来。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相信只要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一个泥瓦工的励志故事 篇三
一个泥瓦工的励志故事
我在南极做泥瓦工
说到泥瓦工,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难成大器的行当。可是,江苏省宝应县仅有初中学历的泥瓦工崔仑明,却把这一行做到了南极,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到南极做泥瓦工的打工者。他凭一身过硬的本领,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而且还成了众多欧美国家以26万美元年薪争相聘请的对象。
自强不息,常年“洋打工”练就本领
崔仑明是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人。由于家境贫困,他初中毕业后就辍了学,和父母一起种地。3年后,为了多赚点钱,他来到泾河镇展丰对外建筑劳务输出公司,当了一名泥瓦工。
干了一段时间后,崔仑明觉得当泥瓦工不会有什么出息,连老婆都难讨到,就想改行。可父亲对他说:“世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任何事情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关键看你能不能把真正的技术学到手。”为了让他安心工作,父亲还托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女朋友。崔仑明和那个女孩处得非常好,两人很快就结婚成了家。
崔仑明所在的建筑公司挂靠中铁集团,经常有出国务工的机会。1994年3月,公司在坦桑尼亚承接了一项水坝建筑工程。由于坦桑尼亚国家较穷,各方面条件都不好,收入也不高,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可崔仑明觉得到国外做泥瓦工能学到新鲜东西,就主动要求去坦桑尼亚,并很快被批准了。
由于坦桑尼亚的泥瓦工技术很差,崔仑明一到那里,就成了“师傅”。他手把手地教当地工匠,每天都在工地上工作十几个小时。期间他不仅积累了在热带地区施工的经验,还学会了管理涉外建筑施工。慢慢地,他成了泥瓦工中技术过硬、善于管理的人才。此后崔仑明又先后被公司派往以色列、阿尔及利亚、印度、英国、挪威等地做泥瓦工,并因此积累了各地施工的经验。
2007年9月中旬,我国国家科学考察队计划对南极进行第24次科考,在南极完成一些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的项目建设。国家把任务交给中铁集团,中铁集团领导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只有崔仑明有把握完成这项任务,就让他牵头组成一个包括他自己在内的12人建筑施工队伍。
接到通知后,崔仑明高兴得差点儿跳起来,因为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还从来没有派过专门的建筑施工人员去南极。这样一来,他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泥瓦工。经过精心挑选,崔仑明组织起了12人的施工队,并提前制订了详尽的施工计划。2007年11月3日,崔仑明等12人和科考队的科学家们一起,登上了开往南极的考察船“雪龙号”。
打工极致,在南极做泥瓦工有何不同
2007年12月29日,崔仑明一行刚到南极,当地恶劣的气候就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当时,他们的船停在南极拉斯曼丘陵旁鸳鸯岛附近的海面上。就在大家准备下船时,忽然刮起了10级以上的狂风,万吨巨轮在南极的汪洋上像一片树叶般颠簸了一天一夜,所有的人都吐了个天昏地暗。那天恰好是极昼,24小时都是白天,加上雪的映衬,强烈的紫外线照得人头痛欲裂,非常难受。直到30多个小时后,由于寒冷,船体被冻在了冰面上,情况才好了一些。
崔仑明一行的主要任务是到位于南极深处的“冰穹A”地区,建设一个集科研办公楼、废物处理中心和污水处理中心等10项后勤保障项目为一体的大型工程。由于“冰穹A”地区科考战略地位特殊,因此成了南极考察4个必争点中仅剩的一个点。美国、德国和法国等国都已明确表现出建站的态势。而根据《国际法》和《南极条约》规定,南极无国界、无主权。也就是说,“谁占谁得”。所以,他们一行必须抢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风停后,崔仑明带着工人,经过9天的艰难跋涉,终于来到距中山站806公里的“冰穹A”地区。这时他才发现那里看不到一点儿土壤,地面上除了积雪,就是堆积如山的石头。没有土壤就无法打桩,而打桩是施工的第一个步骤。为了顺利地实施计划,崔仑明想了个办法,用于孔钻先在岩石上打洞,再埋入钢筋,最后加灌,制成了经过抗冻处理的混凝土,这才解决了施工难题。
没想到就在这时,几个美国科考队员走了过来。其中一个美国人说:“你们占了我们的`地方,必须赶快撤走,不然的话,我们就到国际法庭控告你们!”原来,根据“谁占谁得”的原则,虽然那些美同人还没来得及在“冰穹A”地区建筑考察站,但他们已经在所有他们认为比较好的地方用石块固定了地方。考虑到国际关系,科考队的领导只得让崔仑明等人暂停施工。
崔仑明万万没想到在南极这样荒无人烟的地方,竟然还会有“国际争端”。但时间不等人,工期这么短,耽误了时间怎么办?那天晚上,他急得一夜没睡好。快亮的时候,外面忽然又刮起了狂风。天赐良机,正是这阵狂风帮了崔仑明等人的大忙。
第二天上午风停后,崔仑明到外面一看,只见那几个美国人正慌忙地捡石头重新“摆石圈地”。原来,美国人前几天摆的石头早被头天晚上的狂风刮跑了,他们还想重新占地盘,而崔仑明他们头天在钻孔中埋入的钢筋因为有灌入的混凝土固定而纹丝未动。崔仑明灵机一动,带着两个人,拿着照相机走上前去,“咔嚓咔嚓”一通拍照,然后对美国人说,“我们已经在这里打了桩,刚才还拍了照片。这里已经是我们的地盘了,请你们马上离开,不然
我们就会到国际法庭去控告你们!”美国人见状,自知理亏,只得悻悻地走了。在南极施工,不能留下任何垃圾,连大小便都必须带回船上,运回国内处理。一次崔仑明到野外勘察地形时,突然内急,不得不在一个塑料袋中小便。由于气候寒冷,他眼看着尿出的小便一离开身体,就很快冻在了一起,等一泡尿撒完,塑料袋已经变成了硬块。尽管困难重重,可崔仑明顾不上了。为了抢时间,他带着工人,每天都工作15个小时以上。由于劳累过度,他的体重骤然减轻了8公斤,脸也被晒成了紫色。
经过艰苦努力,崔仑明等人终于把地面基础打好了,接下来需要吊装地面上的建筑。建筑物一般有几十吨重,而由于南极的风特别大,被吊车吊起来的建筑在空中直打旋,根本没法套进地面的镙丝孔中。实在没有办法,崔仑明只好钻到建筑物下面,一边手工校正,一边指挥吊车。幸好他胆大心细,指挥准确,否则,万一建筑落下来,他就会被压成肉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