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篇一
在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以自己多年来的设计实践和经验,探讨了设计的本质和设计师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这本书不仅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经典之作,也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是一本能够开拓思维和增进审美能力的好书。
首先,在《设计中的设计》中,原研哉强调了设计的目的和意义。他认为设计的本质是为了解决问题,满足人们的需求。设计师不能只关注形式和美感,而忽视了功能和实用性。他提倡设计要以人为本,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考虑他们的需求和体验。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为人们带来便利和愉悦。
其次,在书中,原研哉详细阐述了设计的过程和方法。他强调了设计师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他提倡设计师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调研,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市场的趋势。只有通过深入的了解,设计师才能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此外,原研哉还强调了设计师要不断进行实践和反思,要不断迭代和改进设计。他认为设计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只有不断尝试和反思,才能达到更高的设计水平。
最后,在《设计中的设计》中,原研哉还分享了他的一些设计心得和经验。他提到了设计师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要敢于突破常规,挑战传统的设计思维。他还谈到了设计师要有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设计项目。此外,原研哉还强调了设计师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注重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他认为设计师要有社会责任感,要追求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的设计。
总之,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设计理论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设计的本质和重要性。我学到了设计师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也受到了原研哉的设计理念的启发。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我会将原研哉的设计理念融入到我的实际设计实践中,不断追求卓越,为人们带来更好的设计作品。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篇二
《设计中的设计》一书是原研哉的设计经验总结和思考,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设计哲学和实践经验。在这本书中,原研哉强调了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探讨了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并分享了他的一些设计心得和经验。这本书不仅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也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是一本能够提高审美能力和设计思维的好书。
首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强调了设计的目的和意义。他认为设计的本质是为了解决问题,满足人们的需求。他批评了一些设计师只关注外表和形式,而忽视了功能和实用性。他提倡设计要以人为本,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考虑他们的需求和体验。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为人们带来便利和愉悦。
其次,在书中,原研哉详细阐述了设计的过程和方法。他强调了设计师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他提倡设计师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调研,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市场的趋势。只有通过深入的了解,设计师才能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此外,原研哉还强调了设计师要不断进行实践和反思,要不断迭代和改进设计。他认为设计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只有不断尝试和反思,才能达到更高的设计水平。
最后,在《设计中的设计》中,原研哉还分享了他的一些设计心得和经验。他提到了设计师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要敢于突破常规,挑战传统的设计思维。他还谈到了设计师要有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设计项目。此外,原研哉还强调了设计师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注重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他认为设计师要有社会责任感,要追求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的设计。
综上所述,《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设计理论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设计的本质和重要性。我学到了设计师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也受到了原研哉的设计理念的启发。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我会将原研哉的设计理念融入到我的实际设计实践中,不断追求卓越,为人们带来更好的设计作品。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篇三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2000字读书笔记
一直对日本的设计很感兴趣,朋友也推荐我去读一下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在闲暇时间细细的把这篇文章读了下来,这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书籍,读完后,要将书合起来,慢慢回味,日后打开再读。这本书并不是讲述如何做设计的,而是介绍了原研哉的一些代表作品,并且对设计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和分析,更像是他的一本随笔集。作为设计师,原研哉分享了设计背后的故事,书写了对设计的观点和思考。细腻、深入的文字,品读的不仅是设计、美学、文化,还有对生活的反思。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中介绍的设计案例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和设计观念颇为受用,书中提到的每一个设计都能让我们体会到设计者背后的匠心独运。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设计到底是什幺?”我想是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读了这本书,能从更多角度和层面的理解设计。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他走了很长的路,做了很多的探索,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文章中谈到我们无意识的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而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日常“也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它是设计的起源也是设计的意义,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这也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观点,文章中谈到的几个设计它不仅为日常用品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这背后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日本的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不管是建筑也好日用品也好,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就如同中国的山水画中的恰到好处的留白一样,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文章讲到了设计与过去,
设计与生活,设计师所处的时代,艺术与设计,设计的未来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设计经验。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书中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作者介绍无印良品的设计以及他的设计感受,书中有个词是对无印良品的评价就是“虚无”。它传递给消费者的是一种“这样就好”的满足感,在朴素与简约中寻找新的价值观和审美,以丰富而低廉的成本去实现一个最合适的低价格。无印良品广告海报—地平线。地平线,地面与天空连成一线,包容万象,和无印良品的整个理念结合的近乎完美。人们觉得自己渺小的时候就是看到壮阔的景观,而最壮阔的就是地平线。这幅画面单纯、简单,给人一种很放松很亲切的感觉,并且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不是把信息强制传递给受众。作者把设计作为一种生活,把设计融入生活,同样,不管是看作者介绍的作品还是作者的书,都给人一种很舒适、放松的感觉。
与艺术相比,“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文章介绍了以原研哉为代表的一些日本设计师对日常用品的再设计,比如尿不湿、火柴、卫生纸、茶包等等,他们设计的出发点并非是自我风格的表现或是个人情绪的张扬,而是从揣摩大众的感受出发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把自己置于一个幕后的位置,将这些生活用品陌生化,再进一步捕捉到新鲜感进行再设计,用最简洁的方式去达到美感和功用的目的,同时还能体现人性的考虑,自然的考虑,并且引导大众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以创新的闪光点。正如他所倡导的,“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像是火柴的再设计,火柴棍用的都是落在地上的小树枝,这就充分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更深的层次就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小树枝的形状是人们很熟悉的东西,当用到这种火柴的时候也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再有卫生纸的设计,卫生纸的纸管是四角形的,在人们使用纸是能够感受到它的阻力听到它产生的声音,这些从传达出来的功能便是节约能源,通过人们的切身感受去明白一个道理这远远比去跟他们讲更能打动人。作者介绍了很多的例子来讲述设计这个概念,这些例子又大都是简约的,如果不注意的话可能不会发现没一个细节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并且是很巧妙的融入了其中。火柴、卫生纸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作者对它们进行再设计时做的改动也不是很大,可是只一点点的改动就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它传达给大众的是一种新鲜感觉,展现了一种优雅而又质朴的生活方式。越是平常的东西我们越容易被忽视,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得到的灵感运用到我们的设计中去,那幺设计出的东西既能给人亲切的感受又能真正的打动人。
读完全书,使我对设计对创意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什幺是真正的设计,什幺设计才有创意。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留心生活中的细节,用敏感的触角去思考周围的事物,下意识地将这些思考过的东西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不落陈规的清新,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想法不断被发现和拓展。今天,在生活各个角落里被人们所习以为常的东西,通常总是最好的设计,因为他们总是那幺平衡而协调地藏在生活当中。正因为如此,更显得作者提出的RE—DESIGN概念有着多幺深远的意义,对日常生活当中日积月累约定俗成的设计发起挑战,换个角度赋予这些产品新的功能与意义。
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商业社会,人应当保持一种纯净的心境。设计也是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但是不能只为了利润,还有我们对于生活的感悟。那种纯净的,最接近生活本质的东西才是令人心动的。一位只懂得设计软件的设计师不能称为正真正的设计师,只能说是个懂得技巧的设计员,真正的设计师需要从生活中得到灵感,需要体验生活,要懂得感受和观察。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是有灵魂的。好的设计,不在于功能上的强大或者形式上的合适,而在于总体上是能够以适当的形式,满足适当的功能。这里所说的功能,不仅是使用功能,还有受众对于形式多样和生活变化的需求,以及时代对于形式和功能变换程度的需求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