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 篇一
汉字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是通过笔墨纸砚的结合,以字为载体,以笔墨为手段,通过创造性地运用线条、结构、构图等元素,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汉字书法之美所蕴含的博大精深。
首先,汉字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在书法作品中,每一个字的笔画都经过精心的调整和安排,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书法家通过运用不同的笔法和布局,使得每一个字都具有独特的美感。例如,草书的字体流畅而有力,楷书的字体端庄而稳重,行书的字体豪放而自由。这些不同风格的字体展示了书法家的个性和情感,让人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
其次,汉字书法是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书写汉字,书法家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在阅读书法作品时,我常常能够感受到书法家所蕴含的情感。有的作品给人以悲凉之感,有的作品给人以豪迈之气,有的作品给人以庄重之感。这些情感通过书法作品传递给观者,使人产生共鸣和感动。例如,当我欣赏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我能够感受到他对友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汉字书法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汉字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和欣赏书法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例如,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思想在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欣赏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总之,汉字书法之美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视觉、情感和文化的表达,让人们在欣赏和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汉字书法之美所吸引,这种美丽而神奇的艺术形式将继续激发我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 篇二
汉字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汉字书法之美所蕴含的博大精深。
首先,汉字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运用不同的笔法、线条和布局,书法家能够创造出独具一格的作品。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和韵味。楷书的字体端庄而稳重,行书的字体豪放而自由,草书的字体潇洒而自然。每一个字的笔画都经过精心的调整和安排,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欣赏书法作品时,我常常被书法家的创意和技巧所打动,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美的享受。
其次,汉字书法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和欣赏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书法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思考和感慨,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和欣赏这篇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对友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使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最后,汉字书法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在欣赏书法作品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感受,体验到汉字书法之美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书法家通过精心的布局和细腻的笔墨,将他们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欣赏书法作品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这种审美体验不仅能够满足我们对美的追求,还能够激发我们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总之,汉字书法之美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艺术魅力、文化符号和审美体验,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汉字书法之美所吸引,这种美丽而神奇的艺术形式将继续激发我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 篇三
买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碰到了好久没有看到的同学,他是语文专业的博士生,现在也很我一样做初中语文教师,一有机会,我就向他咨询又读了什么书,他向我推荐了《汉字书法之美》。
我马上在当当网下了订单,并且给他回复说:“向我这样臭字,很需要看这样的书。”我的同学发过一句话:“距离生活还是很远,不过你读后一定会爱上汉字的。”
真的是这样,一边读完说实在的我还不能一一细数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
不过仅看那些图片,都让人流连忘返,仅是抚摸那书的质感,都让人回味。
在这一个月的零散阅读里它给我触动人心的美丽与惊喜。
蒋勋说:书法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
作者以他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 篇四
这不是一本论述汉字之美的学术集,也不是毛笔书法教科书。随意翻书页,心中有喜悦,普蓝色的字偏安于一侧,另一边配图、配帖,大多时候只是空着,这样的“留白”显得妥妥当当,让人有“随心不逾规”的安宁。
我第一次读蒋勋的书,封底上印着一段话:“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我希望能像古代洞窟里抄写经文的人,把一部《法华经》一字一字写好,像最初写自己的名字一样慎重端正。我不断回响起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那些简单的“上”、“大”、“人”,也是我的手被父亲的手握着,一起完成的最美丽的书法。”这大概是练字儿童的共同记忆——小时候家中的缝纫机铺上毛毯就是书桌,母亲为我叠好黄色毛边纸,我则拖拖拉拉地调墨水,翻开字帖,端坐练字。最怕“悬针竖”,收笔时总是太粗,这时母亲便起身握着我拿笔的手,轻轻抬起,要我记得运笔时的力度,对于拿笔不稳的小朋友,又有什么“力度”可言呢?但是小朋友觉得那些字“美”,繁体字比简体字“美”,毛笔字比印刷字“美”,洗笔时墨汁在水中如丝般徐徐散开“好美”。
“汉字基本功能在传达和沟通,实用在先,审美在后”,不过蒋勋从汉隶的蚕头燕尾说起到走向民间的清代书法,每一章每一页告诉读者在实用之外,如何审美;审美之时,又不可不体会书法家的性情。我自幼习颜体,却从来没有认真读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蒋勋对此的评价是“楷、行、草交互错杂,变化万千、虚如青烟、实如巨山、动静之间、神奇莫测、如同一首完美的交响曲”,他认为“面对第一手书法家书写的墨迹真本,才可能领略书法随情绪流转的绝美经验。”此话不虚,《祭侄文稿》整篇用力用墨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将情绪时而平复时而忧伤,时而感慨时而压抑表达得淋漓尽致。读完《祭侄文稿》的赏析,一时间悲喜交欣,喜的是有缘读到书家真迹所蕴含的蓬勃情感,悲的是笔墨所呈现的故事着实让人伤感。可见,内容固然重要,形式亦“兹事体大”,倘若干笔飞白、灰烟轻飞般的“呜呼哀哉”成了A4白纸上打印的华文行楷,我们还能体会年轻生命魂魄逝去的哀恸么?
所以,我一直留恋用笔书写的感觉。给心爱的人写一封情书,字浅情深,不需要华丽语言和美丽词藻,一笔一划记录着书写时的忐忑与期待,甜蜜与忧伤。儿时羡慕可以习《曹全碑》的女孩,而我却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临摹《颜勤礼碑》、《自身告书》、《麻姑仙坛记》。如今,明白了“写字与做人处事连在一起”,不安分的孩童应该多习厚重博大的颜体,含蓄腼腆的孩子需要“锋芒毕露”的“瘦金体”。在书法练习中,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同的。通过书法,完成了感知世界的一切现象的能力,这才是书法美学的意义。”“撇”好似风中竹叶,“走之”如海浪涌来,“点”是悬崖落石,“横”像远方的地平线……“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和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家中还挂着十几岁时的习作——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答谢中书)。我们执毛笔蘸墨汁写古诗装裱,古人呢?魏晋文人的“帖”,是日常的书信,是简单的问候——“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这是王羲之的《奉橘帖》,赠送三百个橘子时附带的便条,读后感《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蒋勋说:“成为名帖,是因为书法。小小纸片上盖满大大小小帝王收藏印记,容易让人忽略了文字简单到一清如水,叙述的事情也简单到一清如水,似乎偷偷暗笑,不知道为什么知识分子都有那么多悲愤抱怨痛苦,浓眉深锁,嘴角向下。帖把天下兴亡的重责大任,四两拨千斤地轻轻转回到生活现实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帖有一点调皮,有一点小小得意,有一点百无聊赖的茫然或虚无,不想长篇大论议论是非,只是想回来做真实的自己。帖要逃逸,要飞扬,要从虚假概念的世俗礼教里解放自己。”我读到这段话,则想起母亲清晨在笔记本电脑上的一张留言:“女儿:妈妈去山上锻炼,早饭已买,面包在饭桌上。”最美的字,最熟悉的字,最温暖的关爱——书写,果然与生活相通,因此,也最值得敬重。
如今,很少提笔练字,偶尔在奶奶所念的经文上写祈福的话,诸如“供奉三官大帝保佑……”之类。民间敬重汉字,写过字的纸都要在“惜字亭”中焚烧——听上去,像个古老的传说。我常常想“见字如面”这么美好的词在往后的岁月里会不会消逝?互联网时代,快捷的电脑打字取代书写,“无纸化”浪潮之后,再有灵性的水墨汉字也要叹息。
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 篇五
从小开始,练字对某而言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小学上书法课时,老师总会把大家写的字贴墙上,然后把亮点圈出来。那时候,某是惟一一个作业上没有圈的孩子。初中时某很羡慕班长的一手好字,到了高三闲着没事就天天练硬笔。下了早读第一节课前的十五分钟全用来描塑料模板上的正楷了。一年后生生刻出一幅钢板字体。后来某花了很久去改变自己,有人说某现在写字没高中时漂亮了,但某倒不这么认为。因为那是有活力的,比当初的一团死板多出了几分生气。而看蒋勋的书就有这样的感觉。
他说书法,总是先从人说起。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观中,写字是件很庄重的事情。而且,写字的头一件事是做人。讲究的是“心正则笔正”,中国人喜欢讲品格,书法更是人品的体现。若是练得一手好字,便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也是有加分的——由此可见书写之重。
事实上,赏析任何书法作品,离了那个执笔者,就会陷入云雾之中。比如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某一直无法真正的喜欢它,直到看了蒋勋的《苍凉的独白书写》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复杂心境才造就出来的名帖啊。而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竹简,总会让人联想到恪尽职守的城吏们。至于颜真卿的稳重笔锋更是令人印象强烈的想起那段大唐盛世——任何字体都是和那个时代无法割裂的,书写本身就是在一段历史。而那沉淀下来的墨迹既是本人的私有历史也是公共的书写历史。
所以不能不认真的去书写罢。只有练好了规矩才能“随心所欲而不愈矩”。
可是在那整体的历史中,更无法忽略的是个人的笔意——那生动的变化又重何而来?
那些生动的笔触,在蒋勋的笔下是那么美好。在点化它们之前,仅仅是纸上死板的一团油墨。书法是形象的艺术,蒋勋的书上会在一开始就介绍这种字体的来龙去脉,附上相应的帖,让人明白它们之中蕴藏的历史,同时又辅以个人性质介绍,一点点的点拔读者如何从那些细节中体会它们的历史、它们的情绪、它们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大凡讲述艺术史的书,不是流于琐碎就是自我陶醉。而蒋勋的书法史里。没有传统的审美书惯用的四个字四个字那样空洞乏味的不知所云,也没有四平八稳的照本宣科,有的是触及读者灵魂深处的悖动。
那,正是因为蒋勋从书法的美感中把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萃取出来了罢。美学是抽象的,然而美的载体和审美本身并不是抽象的——尤其是书法,那是缘于人与社会的共鸣所产生的丰富意蕴的艺术啊。
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 篇六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讲述汉字书法渊源流长的历史故事,用文字编织成画面,带我们走进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光长廊,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
《汉字书法之美》全书用很大篇幅介绍汉字书法的历史,但又无处不在谈汉字书法的.美学,堪称“历代书法审美指南”,将汉隶水平线条的“波磔”与中国建筑张扬起翘的飞檐相媲美,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呈现的行书的“即兴与自在”,对比碑与帖的“厚重与飘逸”,探究从行草到狂草的“平正与险绝”,阐释唐楷的“法度与庄严”,描摹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解说元明书法与文人画的“形式与表现”,玩味清代书法走向民间的“古朴与拙趣”。
有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运转的步伐日新月异,将我们湮没在海量的数据中,互联网、手机、微信,不断更新自己的装备,眼花缭乱地去接触新的事物,奋力奔跑却追不上那些变化,暮然回首,发现一路走来,像个孩子一样,丢西瓜捡玉米,丢玉米捡芝麻,最不该丢失的就是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个世界变化再快,根基却始终深植在传统文化中,厚厚积淀的文化土壤是我们永恒的宝库。校园里的学生开始重新学习《三字经》、《千字文》,朗朗书声中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一档档火热起来的文化类型节目唤醒人们对经典的热爱,提醒我们真正应该抓牢的是什么。而《汉字书法之美》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力量,会在内心深处引发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崇拜。正如蒋勋所说,“汉字书写是强大的信仰”,作为中国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生机勃发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更意味着增加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汉字是我们与知识沟通的桥梁,在与汉字的相识相伴相知中,我们得以了解大千世界,学习生活及处世的智慧;而汉字书法是记载汉字的历史,将汉字本身活灵活现具象到我们面前,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在书法中,让浮
躁的身心静下来,体会人生的美好。蒋勋说,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这场修行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