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中的名篇《游天都》赏析 篇一
《游天都》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氛围的游记,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笔法,描绘了天都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通过对城市的细腻描写和对人物的生动刻画,作者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魅力和惊喜的旅行之中。
首先,作者运用丰富的形容词和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天都。他用"繁华如烟花、宁静如湖泊"来形容城市的景色,给人一种既繁忙又宁静的感觉。同时,他用"巍峨的建筑、古老的街道、热闹的市集"等词语来描绘城市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城市的独特魅力。
其次,作者通过对人物的生动刻画,进一步丰富了游记的内容。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自己融入到城市的人群之中。他用"他们的笑容是如此灿烂,他们的眼神是如此明亮"来描写城市的居民,给人一种友善和热情的感觉。同时,他也描写了一些特殊的人物,如"手持笔杆的文人、身穿华丽服饰的贵族、翩翩起舞的舞者"等等,使读者对城市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最后,作者通过对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介绍,使游记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他用"千年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来形容城市的底蕴,使读者对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他还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和景点,如"古老的城墙、神秘的寺庙、壮丽的宫殿"等等,使读者对城市的特色和风情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之,《游天都》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氛围的游记,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笔法,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魅力和惊喜的旅行之中。作者通过对城市的细腻描写和对人物的生动刻画,使读者对城市的景色、氛围和人文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篇文章不仅给予了读者美的享受,还帮助读者拓宽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游记中的名篇《游天都》赏析 篇三
游记中的名篇《游天都》赏析
《游天都》节选自《徐霞客游记》中的《游黄山日记(后)》,题目是编者加的。作者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曾两次游黄山,都写有日记。这是后一次所写日记中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徐宏祖(公元1586-1641年),字振元,别号霞客,江阴(今江苏江阴县)人,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游记文作家。
徐宏祖生于明末,自幼好读有关山水地理的图志书籍,从二十二岁起,他用毕生精力对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足迹遍于华东、华北和东南沿海。尤其是五十一岁以后,还以惊人的毅力,经浙江、江西、湖南、远走广西、贵州、云南、历尽辛苦,依靠劳动人民的帮助,用了四年时间,对我国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和差异及其成因,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并做了详细的记述,成为中外地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研究石灰岩地貌的人。
原文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赏析
九月初四日,走了十五里,到达汤口小镇。又走了五里,到达汤寺,在汤寺中洗了澡。拄着手杖望着朱砂奄方向向上登山。走了十里,登上黄泥岗。原来隐没在云雾里的各个山峰,渐渐透露出来,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转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而下,只觉得天都、莲花两顶峰都在半空中特异出众。路旁有一岔路向东上去,这是上一次游黄山时没有到达的地方,就向前走这条路上去,差不多达到天都峰的侧面。再往北上去,行走在石头的狭窄小道之中。石峰一片片地对峙而起,道路在山石间宛转,遇到石头堵塞的道路就凿通它,遇到陡壁就在它上面凿出石阶,遇到因巨石不相连而路断的地方就架设木桥连通它,遇到有悬崖的地方就立起梯子去接通它。从上往下看陡而深的峡谷阴森森的,红枫与苍松杂处在一起,五色纷繁,光彩鲜明像是图画和刺绣。由此想到黄山应当是我一生中罕见的雄伟壮丽的景象,而且有奇异的景象像这样,上次没有探访,这次游赏在感到快慰的同时又感到惭愧。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当时仆人们都被危险的山路所阻而走在后头,我也停止没有上去。可是一路奇特的景观,不觉吸引我独自一人前往,登上了山头,见一座小寺庙檐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这就是文殊院了,也是我上次想登没有去登的地方。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靠着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好像可用手揽取。四周环顾,奇特的山峰参差杂错地排列,众多山谷纵横交错,真正是黄山绝美的胜景。不是再次来,怎么知道它的'奇异达到如此地步?遇到云游四方的和尚澄源,兴致更浓厚了。时间已经过了正午,仆人刚刚赶到。立在寺庙前,品评两峰。寺庙内僧人说:“天都峰虽然近,但是无路可通,莲花峰可以登,但是路途遥远。只宜近距离看望天都山,明日再登莲花山顶吧。”我不听,决意要游天都山峰。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携同澄源、仆人重新下到那条宛转石间的峡谷小路,来到了天都峰的侧面,从光滑的石壁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爬上去。拉住杂草,牵着荆棘,遇到大石林立的地方就越过石块,遇到石崖像用刀侧削过的险峻之处就攀缘石崖,每到手脚没有可以接触的地方,澄源必定先登上高处,垂下手援接下面的我。每次想到上去既然如此艰难,下来怎么受得了?最后还是不再想它了,经历数次危险,终于到达峰顶。有一块大石头像墙壁一样矗立在面前有数十丈高,澄源寻找它的侧面,发现石级,拉着我登了上去。众多的山峰无不伏在下面,独独莲花峰
与它不相上下。当时浓雾忽起忽止,每一阵来到,对面就看不见了。眺望莲花诸峰,多半在云雾之中。独自登上天都峰的时候,我到了它的前面,云雾移动在身后,我来到了右面,云雾就出现在左面。山上的松树更有盘曲挺拔、枝干纵横的;柏树虽然枝干粗大如手臂,但是没有不是枝干平贴在山石上,像苔藓似的。山高风大,雾气来去不定。下望群峰,有时露出了青玉般的山尖,有时白雾弥漫,好像银色的海洋;在远眺山下,又是亮晶晶的日光,别是一番景象。天色已晚,把双脚朝前伸去,手向后按住地面,坐在地上往下滑;到了最危险的地方,又是澄源用手和肩膀来承接。通过了险阻,下到山坳,夜色笼罩。又从峡谷中的栈道上山,回到文殊院留宿。天都是黄山(在今安徽南部歙县西北)三十六峰之一,比主峰莲花峰(海拔一千八百六十米)略低,却远比莲花峰险峻。黄山风景雄伟秀丽,以云海、奇松、怪石和温泉著名。徐霞客在本文中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天都的石峰、雾海和松柏的瑰异景色,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不畏险阻、勇攀险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