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 读书笔记(精选3篇)

时间:2015-01-02 07:36:3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资本论 读书笔记 篇一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被誉为现代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本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以下是我对《资本论》的一些读书笔记。

首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通过雇佣劳动者获取剩余价值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矛盾。

其次,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十分精辟。他将商品定义为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品,而货币则是一种普遍等价物。他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资本关系和剥削关系。他指出,货币作为一种普遍等价物,不仅仅是一种交换媒介,更是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工具。这对我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货币的作用。

再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和生产力的分析,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内在的崩溃趋势。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生产力的提高,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社会趋向于危机和崩溃,最终将被社会主义所替代。

最后,我深刻感受到《资本论》对于理解和改造现实世界的重要性。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替代方案。这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只有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找到改变社会的路径和方法。

总之,《资本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通过阅读《资本论》,我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改造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对于我个人的思想和学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资本论 读书笔记 篇二

《资本论》是一本极富启发性和深度的著作,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在阅读《资本论》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和问题所在。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剥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晰地揭示了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来剥削劳动者的过程。他将剩余价值的产生归结为工人创造的价值与工人所得的工资之间的差距,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的存在。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性和不可持续性。

其次,我对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将商品定义为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品,而货币则是一种普遍等价物。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我明白了商品交换的本质是资本关系的体现,货币则是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工具。这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运作机制。

再次,我通过阅读《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和生产力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内在的崩溃趋势。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也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社会趋向于危机和崩溃,最终将被社会主义所替代。这让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思考。

总之,《资本论》是一本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剖析的重要著作,它对我个人的思想和认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阅读《资本论》,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作机制,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所在。这让我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期待。

资本论 读书笔记 篇三

资本论 读书笔记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在于其第一推动力: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客观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这是由剩余价值的定义决定了的:剩余价值是行业中在一定范围内,单个资本家凭借对该类商品拥有的生产技术的优势,使单位商品所凝聚的劳动量低于该范围内的平均劳动量,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货币化表现就是利润.在劳动力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资本家的生产技术越高,占有的剩余价值越多.因此,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也是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直接推动力,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保障.

资本主义的第一推动力明确可寻,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第一推动力被马克思定义为高度觉悟,这必须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人人需求都能得到极大满足为前提.客观而言,这与当前世界,尤其是中国实际相距甚远,因此,中国无法脱离依靠资本主义的第一推动力以实现生产力大发展的阶段.

但追逐更大剩余价值的欲望推动下,在全球劳动力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单位劳动量必然减少,商品数量增加,物质财富(商品的使用价值)总量增加.

不同范围的资本家占有的单位剩余价值量,随着技术被掌握的范围扩大,从独占到被一定范围内的资本家掌握,到被普遍掌握,剩余价值量呈现边际递减的趋势.除非该生产技术能够长期被最先掌握该项技术的资本家长期独占,从而实现该资本家生产的单位产品的劳动量与最大范围的平均劳动量的差额恒定不变,则这个资本家可以长期享有这种单位剩余价值量,且不会减少(暴利)。这就是实际生活的垄断,此种垄断属于技术垄断(非行政垄断,也非借助市场和资本优势利用价格战打垮或兼并对手造成的垄断)。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主要矛盾在于利润边际缩小化趋势不可阻挡:

资本家要获取低成本的劳动力,并低成本的实现剩余价值,就需要能够从公开市场低成本获取劳动力,且从自由流通的市场获取最大的销售范围以最大量的销售产品,获取最大量的剩余价值。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和自由交易的商品,最终都会使商品所凝聚的生产技术被其他不占有高生产技术的资本家模仿并用于生产,从而使生产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最终结果是依靠此项技术的产品所凝聚的劳动量与社会平均劳动量的差距缩小,最终接近于0。

当然,技术传播有范围大小和时滞效应。最后掌握菜项技术的资本家能够获取的剩余价值接近于0。

要克服边际利润缩小的趋势,尽量保持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提高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这从客观上实现了人类整体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的和根本矛盾在于:

资本家占有的,凝聚在单位商品的总成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一定小于以社会平均劳动量计算的销售价格,这种差额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技术的提高。但这种差额存在决定了劳动者的工资(资本家付出的雇佣劳动力成本及凝聚在生产资料上的劳动力成本)不足以全部买下由其自身生产的商品(此处不仅包括最终完成这种商品的劳动者,还包括了生产各种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根据上述分析,可用以下不等式描述上述关系:

商品销售价格(总成本+剩余价值)>劳动力成本(该成本包括了凝聚在生产资料上面的全部劳动力成本)

1、这个不等式一定成立;

2、这个不等式适用于所有生产环节;

3、无论从自然物质形态到终极商品有多少个生产环节,多少次交易,每次交易的价格都会大于该环节商品所凝聚的全部劳动成本。最终商品的销售价格一定大于凝聚于该商品上的所有环节的全部劳动成本总和。

5、根据不等式,以工资形式由各资本家给予各环节劳动者的货币总数值,一定小于终极产品的销售价格。参与终极商品生产完成前的全部环节的,所有劳动者的全部收入,肯定不能够全部买下由这些劳动者共同生产的终极商品,商品一定要向外界,即完全没有参与过该商品的全部相关生产环节的人出售。只有这样,全部环节的资本家从整体上,才能以货币利润的形式实现剩余价值。

因此,

静态来看,没有劳动者的参与,就不会有剩余价值的'产生,劳动者的参与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剩余价值的产生还必须以生产效率的提高为保障,生产效率越高,剩余价值量越大,生产效率于低,低至与社会平均劳动量相同,则剩余价值为0。

动态来看,剩余价值只有通过与该商品的生产完全无关的独立第三方进行交易,才能够真正实现。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交易,商品甲换回商品乙(乙充当等价物,货币为一般等价物)的数量比社会上同类商品换回乙的数量要多,这多出来的部分才是剩余价值的实现。

实现剩余价值的唯一途径决定了——

资本主义体系要维持运转的两个条件:

1、 必须要有剩余价值的产生,没有剩余价值,资本家不会从事生产;

2、 必须要能够实现对外销售,没有对外销售,就无法实现剩余价值。

这两个条件是资本主义体系维持运转的必要且充分条件。

这两个条件决定了对外扩张是资本主义维持(也是发展)的内在不可遏制的冲动,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开放性和非平衡性。世界上不存在一个能够长期维持正常运转的、封闭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资本家的商品最终会:从一个小范围的市场,到稍大范围的市场,到全地区,全国,全世界,只要他的商品在任何一个范围的市场都具有竞争力(都小于该范围内的该商品的平均劳动量),就能够销售出去,直到填满每个有需求的角落(实现利润最大化),从而实现剩余价值;或者遇到竞争力更强的同类产品,而走完产品生命周期(生产效率无法再提高,被淘汰)。

一旦特定范围内的市场被该资本家的产品充分占领而资本家无法对外进一步扩大市场的话,迎接资本家的必然结局是停止生产,否则生产的产品无法实现销售,这就是特定范围内爆发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不管这种过剩是绝对过剩(有需要的人都买了,没有买的不是因为没钱,而是不需要);还是相对过剩(有需要但没买的,是因为兜里没钱)。

不同的时代,过剩的性质和范围不同:

1832年的第一次大范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因为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资本家压缩成本过度,工人的工资仅够基本生活,生活水平很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很大部分不是靠技术提高,而是靠压缩成本)。这种危机导致的另一个后果是工人阶级的反抗。

后来,尤其是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体系内的资本家聪明了,相对过去的压缩劳动力成本,把更多努力放在提高生效效率上,劳动力成本上升(主要是为了缓解矛盾而非扩大剩余价值,如前面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总效应是减少资本家的剩余价值)。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下简称发达)体系内的部分行业出现了绝对过剩(如汽车行业)。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扩张,犹如波浪,一浪接一浪,范围越来越广,向有需求的每一个角落进发,以标准币(将资本家生产的商品甲的1/人/天的劳动量比作含金量比作一个标准单位的含金量)换回良币(假设该商品的全球平均劳动量为2/人/天,则可以用该商品到全球市场上去换回含2/人/天劳动量的商品),从而实现资本家对更多劳动量的占有。

最后,从总体上看,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扩张的必然结果是:

1、 昨天在发达国家出现的绝对过剩危机,今天也在四小龙、四小虎出现;今天在这些欠发达国家发生的过剩危机,明天和后天也必然会在发展中国家出现;更久的将来,同样的危机最终会在今天看来最落后的地区出现。如此循环下去的最终结果就是,全球范围看,绝对过剩的危机会在每个角落出现,这就距离马克思的生产高度发达(技术不断提高),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不远了。

2、 但在这个共产主义社会出现之前,所有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有相对过剩的危机,而没有绝对过剩的危机。就一个发达经济体范围内看可能产生绝对过剩的危机,但相对更广范围看这种过剩也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因此,这次因次贷危机引发的全面经济危机,虽然范围较1929-1933年的危机更深更广,但依然是一次相对过剩的危机,尤其是相对非洲等不发达经济地区来看。本质上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没有区别。

资本论 读书笔记(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