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精彩6篇】

时间:2017-04-07 05:33:4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成语典故 篇一:鹿死谁手

鹿死谁手,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成语典故。它的故事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当时,越国和楚国都想要夺取中原,争夺战一触即发。越王勾践决定亲自出征,他派遣使者向楚国的大将军春申君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提议。

越王勾践向春申君说:“我和你一起去猎鹿,如果你先杀死鹿,就让我立刻撤军回越;如果我先杀死鹿,你就立刻撤军回楚。”春申君接受了这个挑战。

于是,越王勾践和春申君一起去了山林中猎鹿。他们分别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并约定在山林中的一棵大树下碰面。不久之后,越王勾践就杀死了一只鹿,并迅速返回大树下等待春申君的归来。

然而,越王勾践等了很久,春申君还是没有回来。越王勾践感到非常奇怪,他开始担心春申君可能已经发现了他的计谋,于是匆忙返回越国。不久之后,他才得知春申君在猎鹿的过程中迷路了,无法找到大树的位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鹿死谁手并不仅仅取决于实力,还取决于策略和智慧。越王勾践利用了自己的智慧,通过设下一个陷阱,成功地将春申君耍了一把。尽管春申君实力强大,但在这次猎鹿中却败给了越王勾践的计谋。

这个成语典故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面对竞争时的心态和策略。有时候,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实力,还需要灵活运用智慧和策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取得最终的胜利。

成语典故 篇二: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成语典故。它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位画家非常擅长画蛇。他的画蛇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根本看不出是画的。

有一天,这位画家听说了有人愿意给他很高的酬劳,只要他能画出一条有脚的蛇。画家觉得这个要求非常荒谬,因为蛇本来就没有脚,怎么能画出有脚的蛇呢?但考虑到酬劳丰厚,他还是答应了这个要求。

于是,画家拿起画笔,开始仔细描绘。他画了一条非常逼真的蛇,但在蛇的下身他又画了两只脚。完成后,画家将画作交给了那个人。

那个人接过画作后,看了一眼,立刻大怒道:“你这是什么东西?画蛇添足!我要的是一条有脚的蛇,你怎么能给我这种画呢?”画家为自己的无聊行为感到非常后悔,他意识到自己为了迎合他人的要求,不仅没有发挥自己的才华,反而画出了一个怪异而荒谬的作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画蛇添足是一种毫无必要的行为。有时候,我们在满足他人需求的过程中,可能会失去自我,陷入迎合他人的陷阱。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才华,不要为了取悦他人而做出荒谬的举动。只有保持真实和独特,我们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才华,取得更好的成就。

成语典故 篇三

  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联文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此后,苏轼发奋读书。二十岁的时候,已学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时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由于试卷是密封的,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他想了想,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可能不会有别人了。为了避嫌,欧阳修就把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等到发榜公布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

成语典故 篇四

  解释:对于别人给自己施与恩惠表示感激,并想办法报答。图:谋求。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夠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呀?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

  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著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夠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夠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爸爸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成语典故 篇五

  三寸之舌( sān cùn zhī shé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通畅用来形容人善于辩论,据理力争。

  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

  后来,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平原君觉得平时对他毫无印象,考问了他一番后,勉强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惊人的毛遂,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到楚国后,他和同行的19个人谈论起天下大事,头头是道,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与楚平王会谈那天,两人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还未谈出结果。19个门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奋勇上殿去看看情况。

  毛遂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却紫握剑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敢当着我主人的面对我如此无礼,不过是倚仗楚军人多势众罢了。但现在您跟我距离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里,楚军再多也没有用。”

  接着,毛遂义正词严地从历史到现实分析了楚、赵两国的关系…说明赵国派使臣来缔约联合抗秦,乃是为了救助楚国,而不只是为了赵国自己。

  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就与平原君一起举行了缔约仪式。这样,联合抗秦的大事圆满办成。

  平原君带一行人回到赵国后,和人谈起毛遂这次的功劳,感慨万分他说:“我今后再也不敢谈论识别人才的事了。我识别过的人才,多达上千人,少说也有几百人。自以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过我的眼睛,但却偏偏没有识别出毛遂先生的才干,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重于九鼎等国宝。毛先生对楚国的那一席话,胜过了百万雄师!”

  从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为上宾。

成语典故 篇六

  “开诚布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们把“开诚心,布公道”简为成语“开诚布公”,用来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成语典故【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