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一
在小学阶段,说明文是学生们经常要写的一种文体。通过说明文,学生可以向他人传达某种信息或解释某种现象。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写好一篇说明文并不容易。因此,本文将介绍几种适合小学生的说明方法,帮助他们写出清晰、准确的说明文。
首先,小学生可以使用比较法来进行说明。比较法是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来说明某个问题或现象。例如,如果要说明蔬菜和水果的区别,可以列出它们的特点、味道、营养价值等方面的比较,从而清晰地向读者传达出两者之间的不同。
其次,小学生可以运用举例法进行说明。举例法是通过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某种规律或现象。比如,要说明环保的重要性,可以列举一些环保行动的例子,如节约用水、减少塑料袋使用等,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环保的意义。
另外,小学生还可以运用因果法进行说明。因果法是通过分析某个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和结果,来说明其影响或意义。例如,要说明锻炼身体的好处,可以分析锻炼的原因(如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以及锻炼的结果(如身体更健康、更有活力等),从而让读者明白为什么要进行锻炼。
最后,小学生还可以运用分类法进行说明。分类法是通过将事物或现象分成不同的类别,来说明其特点或规律。例如,要说明动物的分类,可以根据动物的特征(如有无脊椎、有无鳞片等)将动物分成不同的类别,通过这种分类方式,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动物的多样性和规律性。
综上所述,小学生在写说明文时可以运用比较法、举例法、因果法和分类法等不同的说明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他们可以写出更加清晰、准确的说明文。当然,为了写好一篇说明文,小学生还需要不断练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观察分析能力。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对小学生写作说明文有所帮助。
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二
在小学教育中,说明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文体。通过写说明文,小学生可以向他人传达信息、解释现象或者陈述事实。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一篇好的说明文并不容易。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小学生的说明方法,帮助他们写出准确、清晰的说明文。
首先,小学生可以使用定义法进行说明。定义法是通过对某个概念或事物进行定义,来说明其含义和特点。例如,要说明友谊的意义,可以给出友谊的定义,并进一步解释友谊的特点和重要性。通过定义法,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友谊的概念和内涵。
其次,小学生可以使用描述法进行说明。描述法是通过对事物的外貌、特征、功能等进行描述,来说明其特点和用途。例如,要说明一种动物,可以描述它的外貌、行为习性、生活环境等,通过这些描述,读者可以对这种动物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另外,小学生还可以使用过程法进行说明。过程法是通过对某个事件或行为的步骤和流程进行描述,来说明其完成的过程和方法。例如,要说明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手工作品,可以按照步骤描述每个制作过程,并给出相应的注意事项和技巧。通过过程法,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制作手工作品的方法。
最后,小学生还可以使用比喻法进行说明。比喻法是通过将某个事物或现象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来说明其特点或规律。例如,要说明勤奋学习的好处,可以比喻学习为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通过这个比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
总之,小学生在写说明文时可以使用定义法、描述法、过程法和比喻法等不同的说明方法。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他们可以写出准确、清晰的说明文。当然,为了提高说明文的写作水平,小学生还需要多读、多写,不断积累词汇和表达技巧。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对小学生写作说明文有所帮助。
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三
小学常见的有:举例子、引资料、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2)引资料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引用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句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好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是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3)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好处: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4)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5)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运用分类说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方法中的打比方与修辞手法种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四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是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学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1.设置悬念,激趣导入。例如在教《种瓜得豆》时,可以这样导入:“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做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这靠的是什么技术呢?下边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种瓜得豆》,了解这种现代高科技知识。
之后,举办一个“种瓜得豆”新闻发布会,为了把“种瓜得豆”这个新闻发布会开好,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篇课文,为“新闻发布会
”的顺利召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了起来,为了知道种瓜得豆的奥秘,认真地阅读起来。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图文并茂的,在《种瓜得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具体的图像向学生展示现代转基因科技的相关成果。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深思:什么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应用的?在医学上又是怎么应用的?通过这些情景和理由,引发学生对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了解说明策略,品析语言文字,提高能力
1.品出读的趣味,整体感知。在教学生学习说明文时要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策略。在我们教师教研时,教师们也一致认为必须关注这一要点。但仔细分析《新程标准》提到了“说明策略”,只是要求学生“了解”,并不是“理解”!显然了解是较低要求,理解才是高要求。
我们教师习惯地认为,学说明文必须讲说明策略,否则就没有讲透课文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不符合课标精神。这样一来,原本就没有情节故事和发散思维点的说明文,就被大家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框。这样的课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文章内容缺乏魅力,科学知识缺乏生命活力。
2.品读语言文字。大部分说明文往往通过因果、连锁、比较、分合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揭示事物间联系规律,说明事物的特征、理由等,结构严密,逻辑性强,既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范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这点在教学说明文时也不例外。
三、揣摩表达顺序,理清文章脉络、表情达意的逻辑性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每个句子的内部甚至句与句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
在教学过程中,科普说明文除了要让学生弄懂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知识,还要理顺文章的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四、进行有效拓展,加深理解文本,实现科普读物的课内外结合
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对我们来说曾经是那么陌生、那么神秘,作者运用打比方与举例子的说明策略为我们作了形象而生动的介绍,使我们在阅读时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我们在感叹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写法之高明。
但由于篇目的限制,科普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往往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适度地拓展是必要的。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相关的科学知识,如转基因蔬菜、转基因水稻。
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五
一.读为基础
语文知识是在灵活的课堂教学中被学生认知、吸收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阅读感知能力是教学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对科普知识具有较大的认知差异,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
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各个学段的教学都极为重要。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之文学作品语言客观严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普遍反映科学术语较为拗口,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存在断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体会规范言语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读懂科学知识,读准科学语言,读透科学感悟。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多种读的方式充分认知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文章大致内容,理清文章行文逻辑顺序,如质疑—举例论证—总结,精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所使用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在整体回顾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品味语言准确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窥豹”的表达效果。
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如何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间相似的地方进行比较,以科学证据来肯定科学家的推断,教师要注意进一步加深其对文本的语言的准确性和内容的生动性,如能否将说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词语删去,引导学生说出原因,体会删去后文本意思的改变,从而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用词严谨规范性的。
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文中语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说明方法。
二.思为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将说明文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直接通过文本阅读获得知识,忽视学生在文本感知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思考,可能进一步导致师生之间的知识落差。“所谓知识落差是指教师传授的知识量与学生可能接受的知识量之间的比差。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追求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在听课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另一方面要通过客观分析学生的基础现状及接受能力,来确定恰当的知识落差。”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为形象简明。
教师应当在引导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根据说明文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记叙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说明文、科普说明文为主,学生通过严谨规范的语言获得对说明形象的认知。
学生在品读具有文学趣味的说明语言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当学生把握说明语言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对课外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从而提出其他问题,这就是动态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生成问题。
说明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容易生成各种临时性的动态问题,这种问题的生成恰巧是学生个性化思考的结果。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及时补充科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让学生能将文本教学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中,师生的思考极为关键,教师的思考能够为预设教学提供基础,学生的思考能够为教师的及时总结反思提供基础,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进一步将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中获得感性知识,与自身的背景知识进行双向结合,真正地激发学生自身向往科学、热爱科学的内部情感。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地预设说明文教学。关注于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创新技能,有效地联系三维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质疑,敢于正面教学目标的落差。
另一方面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带领学生探究说明文中的科学价值,分清主次、重难点教授知识,切勿将说明文文本的字词篇章知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一锅烩,进而偏离说明文教学的初衷。
再者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课堂互动对话的方式,进行平等对话沟通,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在说明文教学中真正地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科学知识探究的小主人,教师成为启发点拨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导教学活动。
三.行为反馈
说明文以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教学时具有自身的规律,教师不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识重点,带领学生学习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还应当将课内文本知识拓展迁移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掌握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举一反三地对同类型的科普文章进行有效地解读,为自身的写作技能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转变已习得的知识为实践技能,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向壁垒中积极课外观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科学反馈的方式,开发利用说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识。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小学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六
一、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从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事物说明文,一类是事理说明文。通常情况下说明文的标题往往就是课文说明的对象,比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这类说明文要求读者在通览全文,把握说明对象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大致内容,深入理解和分析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比如《中国石拱桥》先谈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
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苏州园林》一文。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分别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方面对苏州园林的共同点作具体解说。《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文章向读者阐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等。
二、理清说明文的条理结构
说明文必须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和人们对它的认识过程来安排层次,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说明文大多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说明事理的说明文大多采用逻辑顺序。
1.以空间为序。例如《核舟记》,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再如《故宫博物院》一文就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2.以时间的先后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以时间的先后为序,介绍了我国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从书籍的雏形到甲骨文一直到现在的缩微图书。
3.以逻辑关系为序。例如《大自然的语言》,先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接着便按照“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的次序来说明物候现象出现的因素,采取的便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分析说明文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说明层次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三、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或把事理阐述清楚,说明文往往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等。恰当的说明方法能将深奥复杂的知识通俗化、简单化,将抽象思辨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要阐明的道理。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多种说明方法时,要着重使学生了解说明方法的特点,而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更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特征,从而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的说明需要,学会选用不同的说明方法。
四、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魅力表现在其准确、简明、周密、生动、形象等方面。品析说明文语言在于其准确之美。如《中国石拱桥》课后练习提到“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很讲究分寸”,文章中“比较”“大约”“可能”“几乎”“当时”等词或表程度,或表推测,或表限定,删换不得,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另外为了更好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还要推敲词语的意义,注意词语运用的次序。
如《苏州园林》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艺术”与“技术”的顺序能否颠倒?通常情况下“艺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效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度和手法,其效果是具有实际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如果颠倒了“艺术”与“技术”的顺序,就不足以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匠心了,苏州园林的美也就无从谈起了。